剧情介绍
?
文|若杉
看了一部电影,叫《革命之路》,有许多感慨,想要与你分享。
01
故事讲述的是,在1955年的美国康涅狄格州,有一处名为“革命路”的住宅小区,这个小区坐落在城市的近郊,小区内的居民生活安稳,经济富裕。其中住着一对中产阶级夫妇,妻子爱普莉是一个追求个人表演事业的女人,丈夫弗兰克也曾雄心勃勃,但如今在一家公司做着一份不喜欢的工作,生活被无聊和琐碎占据。
电影由莱奥纳多和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由于他俩一起演过《泰坦尼克号》,所以,《革命之路》的故事,像极了当年杰克爬上了木板,他和露丝十年以后的生活。
从世俗的角度说,她们过得并不差。有一双儿女,丈夫帅气,有稳定的工作;妻子美丽、把生活操持得井井有条。
但显然,家庭的内核不如看上去那般美好。因为,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两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想过得与别人不一样。
十年前,弗兰克是高谈阔论的有志青年,爱普莉是就读于纽约的一所顶尖的戏剧学校,有望成为名演员的未来之星。
十年后,弗兰克像大部分人一样,每天赶火车、挤电梯,坐在压抑逼仄的办公室里,工作重复而乏味。他说:“我老爸就在诺克斯工作。上帝,我求你别让我像他那样庸庸碌碌一生,现在,我坐在这儿,我能有什么法子呢?”
而有了两个孩子的艾普莉,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在洗洗刷刷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这沉闷的生活,在艾普莉一次糟糕的社区表演后,彻底爆发。艾普莉想到了改变,她想起年轻时候,弗兰克为自己描述的美妙的巴黎生活,决定举家迁居巴黎。
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也是给平淡枯燥生活带来丝丝惊喜的决定。她们兴奋的把这个消息告诉邻居和朋友。虽然这大胆的想法常常换来别人的不理解,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收拾行李,买好去巴黎的船票,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这份期待感,是整个电影最让人欢喜和享受的部分,仿佛空气里都是希望的味道。
但很快,这份期待的快乐被现实打碎。
艾普莉怀孕了。
而弗兰克意外获得了升职的机会,薪水比之前多很多。
于是,弗兰克犹豫了,他想留在原来生活的地方,好好地迎接他们的第三个孩子,给这个家,更好的生活。
02
电影看到这里,觉得它简直就是生活的翻版。
有多少人,想要改变,但都被这些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意外”挡住了去路。
16岁,文理分科,原本爱好文学,但人人都说理科更好找工作,所以,浑浑噩噩地选了理科。
18岁,选专业,原本想读法律,但家人说经济系更有“钱途”,所以,读了经济系。
毕业,有了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整个人像一片干瘪的枯叶,勉强支撑着生活。
不是没有想过改变。
只是生活的日程表步步紧逼。
马上要结婚了,不能肆意。
马上孩子要出生了,要承担家庭的责任。
马上该买房了,有房贷要还,还想什么自由。
再往后,孩子要长大,房子要买更大的,要给孩子准备教育基金,结婚基金。
生活不曾给你留下喘息的机会,所以,你一次次地选择妥协。有多少睡前做好的梦,在醒来之后回到了原点。
一不小心,一份工作干了几十年。日子哪怕再不喜欢,也过了一辈子。
说实话,我骨子里害怕这样的生活,所以,从记者、到猎头再到心理咨询师,不断调整,不断探索,去寻找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因为,我希望,生活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哪怕这个过程有些辛苦,有些不安,我都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这在很多人眼里,是任性的选择。
但至少这份任性,不至于磨平了对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感。
03
说回电影,原本一切准备就绪的“改变联盟”,因为一方提前选择了退场,另一方也不得不把想法搁置。
对于艾普莉,那曾经一闪而过的巴黎梦是她对生活仅存的幻梦,这个梦这么轻易被打碎,她是不甘的。
终于,在一日,看似正常温馨的早餐过后,艾普莉决定终结这一切。
她选择了对自己最极致、最残忍的方式。她让自己自残般地流产,最后死在了医院。弗兰克陷入了无限的痛苦中。
故事写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会说,艾普莉太固执、活得太不切实际。就算真得搬到了巴黎又怎样呢?不还是找工作、养儿育女、应付生活,生活会重新回到现在的轮回,没准过得还不如现在,为什么一定要折腾呢?
可是,改变和不改变终究是不一样的。
且不说,她们在巴黎会面对新的风景、新的工作、新的朋友,当然,还有新的困难。
单单这份俩人不顾一切转换轨道的经历,就可能让夫妻二人兴奋许久。两个人会重新了解彼此,重新像战友一般地面对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谁又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退一万步讲,即使去巴黎的选择是错误的。他们终于意识到生活就是一个轮回,无论怎么过,结局都是一样,最重要的,是去享受当下,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激情。
这简单的结论,也是拼过、折腾过、体验过,最终从心底里升腾起来的生活感悟。
而不是从鸡汤文里得到的所谓生活真谛。
哪怕真的如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所写:“我用尽全力,却终将过着平凡的一生。”
这个用尽全力的过程都足够生动。
04
事实上,改变不一定会带来想要的生活,但至少改变会带来希望。在原本平平无奇的日子里,希望大于一切。
艾普莉最终决绝地选择自杀,便是因为这一点点希望的光也破灭了。
整部电影中,最让我难受的,其实不是艾普莉的自杀,而是当他们夫妻提出要改变时,朋友、同事、邻居脸上写满了不屑,写满了质疑。好像不论何时,寻求安稳都是最政治正确的选择,“改变和折腾”就变成了不靠谱、不踏实。
有些梦,因为被钉上了不靠谱、不安分的标签,所以,被轻易折损。
那些想要改变的人,除了改变所必须的勇气,还要学会忽略外在的声音。
想起另一部电影,叫《美食、祈祷与恋爱》。女主伊丽莎白同样是被平淡的生活磨砺到绝望的中年女子。但是,她勇敢地选择了离婚,出走,给了自己长达一年的假期,去意大利、印度和巴厘岛,寻找自我,也寻找生活。终于,在这个过程中,她与自己和解,并且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爱的人。
同样是厌倦生活、同样是想要出走。
艾普莉选择了自杀,伊丽莎白选择了自我救赎。
我并不想鼓吹你去逃离生活,去旅行,去换一个城市生活。但是,当生活被压迫到看不到新的希望与选项时,记得去寻求改变,哪怕改变会带来焦虑,带来不确定感。
如阿德勒所说:“生活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希望的来源。”
我们寻求改变,不是为了逃离生活,而恰恰是为了让生活有所期盼。
生活,因为有所期待,才值得一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