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专访蔡明亮导演处女作《青少年哪吒》
手册:《青少年哪吒》这部片子的剧本创作过程是怎么样的?
蔡明亮:在准备《青少年哪吒》剧本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反感那些太戏剧性的东西。那时,我强烈地想拍真正的纪录片,真正的真实,而且要拿掉所有戏剧元素。对于我来说,我希望能拍一部更纪录性、更真实地呈现台北日常生活的长片,《青少年哪吒》就是这么一部具有纪录片面貌的片子。在写剧本的时候,我试着讲一个故事,透过它去呈现事件的真实性。因此,我只保留了剧本的骨架,把其他的都忘掉。但是我遇到了一个困难,就是没有办法写对白,没有办法去想象是谁该说话,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我感觉无法制造我所需要的真实性,那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经验。事实上,在此之前,我为别人写了不少剧本,写对白于我也都很容易,但是那个时候我做不到了。因此,我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写《青少年哪吒》这个剧本,今天看来,这个过程比较像是如何去构思一个剧本。
手册:你这部片子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蔡明亮:可以这么说,我所有的人物大约都是在做同样的事情,那就是一种对他们自我的探索。这种探索真的得脱掉衣服,摆脱自己。在《青少年哪吒》里,我所要表达的,就是那个时候我的感觉:我感觉到自己不快乐,但我不知道为什么。
李康生、蔡明亮
手册:你拍电影找资金会不会很困难?
蔡明亮:在最近这十年,假如你能够看到很多优质的台湾电影,它们能够在国际影展上拿奖,这是得利于国家辅助制度。现在这个辅助制度有非常多的问题,我无法在这里详说,但也多亏如此,最近这十年的青年导演才能够拍摄他们的第一部影片。但这不是自动辅助,有一些限制,必须提企划案等等。问题是,我们政府里负责电影的官员,都是些不太懂文化的人,甚至他们和那些制片业的老板是好朋友,也让他们得到辅助。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极度荒谬、可笑的情况。就是因为这样,我开始和外国制片一起工作。
手册:谈谈你印象最深的电影记忆?
蔡明亮:《四百击》,是我在偶然的情况下看的,那时也不认得特吕弗,之后才知道是他拍的。我特别喜欢特吕弗可能是因为他有种很nice的气质,虽然我也喜欢法斯宾德,但特吕弗很独特。我后来发现他好像跟他的世界也不搭,他很私欲地在讲他自己的青春经历与情感;他有时也改编小说,但总是很张爱玲式的私密、情绪的。自己也不知不觉就变成这样一个人,觉得和特吕弗气味相投。
《四百击》1959
【本文摘录自《蔡明亮》,远流出版社(台湾)】
导演简历:
蔡明亮,中国台湾影视导演、编剧。生于马来西亚。就读于中国文化大学,专修电影与戏剧。毕业后从事话剧与电视剧、电影导演的工作。
1992年,执导处女作《青少年哪吒》,获得东京影展铜奖;
1994年,执导《爱情万岁》,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费比西奖,金马奖导演奖;
1997年,执导《河流》,获得柏林影展银熊奖和国际新闻奖,芝加哥国际影展银雨果陪审团特别奖等;
1998年,执导《洞》,获得坎城影展费比西奖等;
2001年,执导《你那边几点》,参加坎城影展,获得高等技术大奖(录音项目);
2002年,执导短片《天桥不见了》;
2003年,执导《不散》;
2005年,执导《天边一朵云》,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突出艺术成就奖;
2006年,执导《黑眼圈》;
2007年,执导短片《是梦》;
2009年,执导《脸》;
2012年,执导《行者》;
2013年,执导《郊游》,入围第7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成为今年唯一入围的华语片;
2014年,执导短片《西游》;
2015年,执导短片《秋日》、《小康》、《无无眠》,纪录片《那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