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在认真看完《超脱》之后,我并没有急着起笔写影评,因为我想看看其他影评所阐述的观点与我之间有没有什么不同。
遗憾的是,在我所看到的影评中,发现大多数人写的影评的角度都在叙述手法,加缪的灵魂与肉体,亦或者是从男主角亨利两次发火的角度去评论。
所以今天我想写一篇不同角度的观点的文章,也是我看完之后所理解的观点。
《超脱》剧照
先来讲一个故事:大体是有两位阿姨在小区门口聊天,瘦阿姨跟胖阿姨说前几天去侄子家里做客,侄子有一个聪明可爱的8岁小女儿,一直都是很听话的那种,很得父母欢心。
有一阵子因为父母要出外省去办事几天,不方便带着孩子去,于是想将孩子送到亲戚家里住几天,一向听话的女儿却不愿意,大哭大闹起来,甚至将自己锁在房间里,看上去像受了多大的伤害一样。 于是瘦阿姨就在客厅看着心想:就这破事有什么好哭的,全世界比你可怜的多了去了,更何况你家又有钱,你日子多幸福。
胖阿姨显然对痩阿姨的观点颇为赞同,觉得小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没吃过苦,这点小事就哭闹太不像话了。
《超脱》剧照
暂且不管这位小女孩是不是在幸福乡里被父母溺惯了,我却从这些对话里读出来了一个味道:原来悲伤与难过是可以拿来比较的。
这样的情形生活中并不罕见,丢了一万块钱的人认为你丢了500块是小意思,车祸骨折的认为脚崴了的是小问题,前者永远都对后者的“小事”不屑一顾,就像长辈认为你的闷闷不乐只是无理取闹而已一样。
所以在我看来“悲伤”两个字是很难衡量的一个界限,如果拿捏不对,招来的就不是安慰而是嘲讽了。
《超脱》剧照
值得欣慰的是,《超脱》这部影片很恰当的诠释了“悲伤”两个字的涵义,成功的唤醒了人们心中对于“悲伤”二字更深层次的思考。
影片情节并不烧脑,甚至可以说有点乱,叙述的手法采用了以第一视角去描绘周边环境,亨利的环境所处是一所有一群叛逆问题学生和苦闷老师的学校,这些看上去颓废的人内心却有着一个毫无生气,人格扭曲的灵魂。
但是我们有资格去讽刺他们的落魄和失望吗?我们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他们评头论足并批评一番吗?不!我们不能!
《超脱》剧照
就像亨利坚持做代课老师一样并没有用自己擅长或者经历过的伤痛去批评和感化学生,他不是救世主,他只是懂孩子内心的悲伤而已,所以他没有那么做。
而是仅仅用这些给我们展示了“悲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难道我们可以讽刺女学生是因为自己不知廉耻才落得这样境地吗?我们可以嘲讽那个肥胖的小女孩被父母嫌弃后的痛苦吗?或者我们可以对那个伤心的女教师说出这些事和你有没有关系的话?
《超脱》剧照
我想大概没有什么比对别人肆意评头论足更讽刺的事了,尤其是评议“悲伤”,更让人觉得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