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这部电影看得sir非常难受。
海报是两张心酸的脸——一张凄怆,一张懊丧。
他们是父女。
《蚯蚓》
???
资料显示,《蚯蚓》是一部犯罪剧情片,但sir更倾向把它当作惊悚片。
惊悚是元素。
残疾家庭、校园暴力、未成年性侵,每一个词单独出现,都足够震动。
当这些词同时出现在一部电影,叠加效应,就不止震动x3。
惊悚更是现实。
这不是一个编造的故事。
故事和它的受害者,一定不止存活在银幕,甚至,此时此刻,今天世界的某个角落,正在无人知晓地上演。
让sir平复一下心情。
sir这次不想叙述施暴者的残暴和受害者的哀嚎。
说过太多了,心也堵。
sir想从另一个角度下手——那些沉默的旁观者。
他们身处犯罪现场,却不参与犯罪,法律责任,撇得干干净净,连帮凶都算不上。
但,他们真的“无罪”吗?
答案在你心中。
雨夜,一个红衣女子,缓缓上楼,头发凌乱,步履蹒跚。
手机响了,她看了一眼,没接。
到家了,坐在梳妆台前,特写,一根被点燃的香烟。
接着,镜头转向街头,熙熙攘攘,一个看上去身体有残疾的中年人,正一瘸一拐走在雨中……
一声巨响……
红衣女子摔在一辆白色轿车的车窗前。
这是我们第一次看见她的脸——以从下到上的形式。
字幕来自tsks韩剧社,下同
她叫子若。
死于自杀。
尸检显示,在两个月内,子若援交超过20次。
一开始出现在街头那个残疾的中年男人,是她的爸爸。
故事大致如下——
子若的妈妈从小“失踪”,她和脑瘫的爸爸相依为命,爸爸通过摆摊,卖女性内衣、丝袜,供她上学。
子若很争气,靠自己努力,上了一所贵族艺术高中。
爸爸很欣慰——
他跟子若的“暗号”是——你开心,我开心,都开心。
但,每一个悲剧都在它发生之前,就暗暗埋下了种子。
当家境贫寒的子若,来到周围都是议员、富商的集体,她的贫穷被放大了。
越自卑,越自傲。
子若以自己的方式,笨拙而强硬地向现实宣战。
她“不懂做人”地以高音压过从没输过的班长,拿下第一。
她“不懂拒绝”地“高攀”上某大集团继承人之一,校草一哥。
她甚至在被欺凌后,“不懂夹着尾巴”地向教育局写信,控诉校园暴力。
可想而知……
她的每一次挥拳,命运都以数十倍的痛苦反弹到她身上。
有一次,她帮爸爸洗头,忍不住对爸爸说——
爸爸,要不我们回老家吧。
在首尔刚刚交到新朋友,生意也有了起色的爸爸不置可否。
子若看穿了爸爸的心事,她说——
好,你开心,我也开心,大家都开心。
然后,就发生了开始那一幕……
这是一个完全阴暗,对人性不抱任何期待的故事。
它不止为我们呈现恶,更近乎赤裸地为我们揭示了,孕育这种恶的土壤。
在sir看来,影片至少呈现三种“非主观意愿”的恶。
一是懦弱之恶。
子若有一个好朋友,她叫敏京。
这是一个怎么说,老好人,她应该也被欺负过,曾经的经历把她变成了一只战战兢兢的小白兔。
无时无刻不在恐惧。
她是子若唯一的朋友,知道子若最多秘密。
某种程度,自己人。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于是,当女班长要求敏京供出子若父亲的真实职业时,她从了。
当女班长要求敏京交出她的手机时,她从了。
当子若在屋里被轮流玷污,她站在窗外,怂了。
她当然是善良的。
你看,当子若被迫停学,她还找到子若打工的便利店,跟她真诚地道歉。
但无原则的善良,最终伤害的,恰恰是你最在乎的人。
敏京终于醒过来了。
她向子若的爸爸坦白,子若写在日记上的一切,都是真的。
全都是真的
我
全都知道
但怕自己也落得同样的下场
实在太害怕了
试问,如果敏京在子若被围攻的过程中,哪怕“不害怕”一次。
子若的结局有没有可能不一样?
sir没办法回答。
如果敏京的“非主观性犯罪”是来自懦弱,那围绕在女班长身边的小跟班,她们的所作所为则是——势利之恶。
这是在今天弱肉强食的社会,一种被极力鼓吹的思维。
《猩球崛起》也说了, 猿类总是攀爬更坚韧的树枝。
于是,她们通过向强者进贡(子若的性爱录像),换取垂青。
于是,她们向更弱者挥刀,因为不这么做,会被归类不合群,而被她们所拥抱的利益团体抛弃。
第三种“非主观性犯罪”,是歧视之恶。
这就更多了,因为它的成本更低,行为范围更隐蔽。
当子若被栽赃暴力时,校董坚信不疑,因为她穷。
当子若爸爸拿着女儿的日记报警时,警方搪塞他,因为她曾经援交。
甚至,当一开始,这家人被欺负,警察是这么劝对方的,别惹这些人(残疾群体),他们一抗议,你吃不了兜着走。
可以说,他们的冷漠与傲慢,正是压垮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借《胜者即正义》里,雅人叔说过的,欺凌的本质,是气氛。
《沉默37人》里,那宗1964年震惊纽约的谋杀案。
37个邻居都亲眼目睹了女士被奸杀的全过程,没有一人挺身而出,报警求助。
为什么?
因为旁观者或者害怕被报复,或者自我催眠:我不救,会有其他人救,责任并不在我。
心理学家把这样行为称作旁观者效应。
今天,校园暴力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
仅仅在我们这,过去几个月,就足足有——
我们常常愤怒于,为什么人会有这样的恶意,仿佛恶意是一种“癌症”,是人性基因的病变。
其实不然。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恶,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大奸大恶。
它或许来自一次歇斯底里的发怒,一次视而不见的冷漠,一次人性天生,趋利避害的自私。
这种恶如白蚁般侵蚀我们的生活,以至于当自己的房子崩塌时,我们毫无防备。
回到《蚯蚓》,影片到底是“善良”的,最后,父亲如有神助地复仇,一窝端干掉那班坏种。
但现实,又可以有多少这样的反转?
影片名为《蚯蚓》,在sir看来,有两层意思。
一自然是指代子若,子若爸爸那样的穷人。
既生活在土里,也无脊椎。
就像子若对爸爸吼的——
没有钱可以,但能不能挺起胸膛呢
像个虫子似的
你愿意这么活着吗
而更深层的意思,sir以为是借“蚯蚓”的悲惨,钓出这个社会的善与恶,美与丑。
那句话怎么说来的——
一个社会文明的尺度,取决于它对待弱者的态度。
哦,今天我比你强,我就能把屎拉到你头上。
那迟早有一天,你的头会落下一泡更强者的屎。
原始社会就是这么干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百度关键词“《蚯蚓》、迅雷下载”
编辑助理:库布里没有克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