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最近有一位刚刚去台湾旅游回来的朋友说起了他在台湾的一段遭遇,这个朋友在台湾期间到医院探视一个远房亲戚时,需要帮忙,便叫「护士」,结果对方提醒他,现在都不叫「护士」,改称「护理师」,希望能受到尊重。
年轻人很不爽,认为叫「护士」或「护理师」不都是做同样工作,有什么好「计较」的?。
【对方在意职衔,我们就要尊重】
老实说,你也许一样分不清「护士」与「护理师」不同在哪里,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很在意称呼,光是这一点就值得尊重,在向对方表示歉意之后,就特别警觉,不要再叫错第二次。不过也必须承认,叫了几十年的「护士」,一时要改口「护理师」并不容易,要很小心注意才行,不过我愿意!
因为了解致力于表现专业的人,希望别人看到并认同他们专业的心情,这是一种自我期许,也是一种敬业精神。真要说起来,在我们这一块土地上的每位工作者,都应该像护理师一样充分展现专业,也勇于争取正名,提高专业地位。
这位年轻人的行为不对,已经受到公评,但是其中他提到一个重点,我认为也值得一谈。
「职衔」正名,争取专业地位
也许我们没见到过医生要求被称为医师、老师被称为教师、工地工人被称为技职工程师、货车司机被称为物流士、邮差被称为邮务士,为什么独独「护士」要被称为「护理师」,才认为专业受到尊重?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护士在整个医疗产业里,感觉受到的尊重太少,必须要透过「职衔正名运动」来拉高专业地位。
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工地,不论是做泥水、砌砖或擦油漆,懂得人情世故的人都会称呼对方「师傅」,不管对方是才入门三天的学徒、做一年的半师、或有十年经验的老师仔,为的是表示敬重对方拥有高超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同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司机也是要称「师傅」的。这么做,目的都在让对方感到受尊重,认可他们是专业人士。
《朋友与敌人》是一本好书,两位美国教授合著,主题谈的是「权力」,内容提到,不论历史演进或是各项研究结果,都显示一个现象:
「缺乏权力与地位时,人会更倾向于公开展示头衔。」
而且,用职衔来争取专业地位,不要说是护理师,连医生也争取过!
在拉丁语中,docere是动词,「教导」的意思,历史上第一批被称为doctor的人是传授圣经的使徒,后来被用来泛指学识丰富的学者。可是学者的地位不断上升,医疗人员却一直拉不上来,造成这一行不求长进,也带来欧洲的大灾难:黑死病,而医生还在用水蛭与药草治病,使得欧洲有30%~60%的人口,全世界约有7,500万人死亡。可以想见,当时的民众有多么不敬重医生。
从此以后,医生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赢得民众敬重,便开始自称「doctor」,逐渐地改进医疗技术,才有今天的医疗水准。
职称,可以改运
所以,职称很重要,可以展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念力! doctor原来指的是学者,医生把它挪用过来,套在自己身上,自我感觉良好之后,自我价值感提高,产生自我期许,接着专业水准才上升。
医生都可以这么做,还做了七百年,为什么护理师不行?
就跟有人日子过得不顺时,会改名字一样,职衔的确是可以改变整个职业的命运。我们会去管他为什么不把名字改回去吗?不会呀,那是对方的权利,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把新名字用心记住,用力大声喊出来,把对方越喊越强运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