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趁着假期,将之前的一些想法感受记录下来,就当是休息了。
1. 缘起
去年去日本关西地区旅游:名古屋、大阪、京都。感触非常深。尤其是对京都,看不够、走不够。这里要补充一下我和老婆的旅游方式(或者说习惯):我们一般不会跟旅游团,也不会实现做太多的规划,而是定好机票和酒店直接杀过去,然后买张旅游地图,在那个城市生活、游荡几天。所以,刚才才说,“看不够、走不够”——这些都不是导游安排的,而是自己寻觅的。之后恋恋不舍的回来了,就在书店买些书,希望看到更多和京都有关联的东西。当时看了两本书。一本是川端康成的《古都》,另一本(其实是六本)就是《宫本武藏》。从书中,看看当年的京都、以及刚刚我们走过的街道,都发生了什么。这就是“缘起”。
2. 书评
一句话:挺好的小说。一方面是“挺好”,情节比较吸引人,故事也充满正能量。这个小说最初是以报纸连载的方式发表的,为了吸引读者能够持续读下去,所以情节上是挺吸引人的。这个和当初金庸写小说的状况差不多,结果也差不多。另一方面,是“小说”,也就不是历史。换句话说,这里的“宫本武藏”是作者心中的宫本武藏。那么在作者心中,宫本武藏是什么样的呢?简单地说,就是不断的追寻内心中的“道”的人——追寻剑道,练就最强的剑;追寻人道,磨练内心;追寻天道,造福百姓。六本书里面,满满的正能量。曾经有个画家,在出名前穷困潦倒,想到了自杀。不过在自杀前看到了这本小说,尤其是看到了宫本武藏接受了吉冈一门的挑战、但是脚又感染发炎的时候,武藏内心的倔强、爬上山顶......这情节鼓舞了画家,后来他不自杀了,后来他成名了。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总有各种困难、烦心事儿。不妨从作者的角度去想:把生活当做一种求道的过程。遇到困难的时候,多想一下: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多问自己一句:能不能做的更好?——我觉得这个就是这本小说的主旨精神。
3. 宫本武藏
在看这个小说之前、之后,我还看过一些其他资料,还原一下我心中的宫本武藏吧。
(1)剑豪
这个“豪”字用的特别恰当,更多的是意会,很难言传。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宫本武藏在比武中看重的是“胜负”,而不是“剑道”。
一个例子是宫本武藏同吉冈传七郎的决斗。在这之前,宫本武藏在决斗中已经杀死了他的哥哥吉冈清十郎,吉冈传七郎这次是不折不扣的复仇之战。地点选在京都的寺庙莲华王院(又称三十三间堂,我们去过,堂前面很大一片空地),武器是木剑。在决斗过程中,宫本武藏抓住了吉冈传七郎的木剑,并用自己的木剑敲碎了对手的头盖骨(这个是历史真实事情,小说中的情节和这个不同)。——原则上,木剑也代表剑,不应该用手抓住。吉冈传七郎应该绝没想到宫本武藏会这么做。而在宫本武藏看来,无论是木剑还是真剑,握在手中都是武器,而如何使用武器并没有什么规定。所以,武藏在意的是这次“决斗的胜负”;而吉冈传七郎的脑子里的“约束”更多,是“剑道上的胜负”。
这个事件也直接导致了吉冈一门几十人在京都一乘寺与宫本武藏决斗——或者说“群殴”更恰当。吉冈一门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你不守规矩,我们也不用守规矩了,置之死地而后快。但结果是瞠目结舌的:1+1并没有>1,事实上宫本武藏凭一人之力几乎挫败了吉冈一门几十人的群殴。
(2)严流岛之战
小说上描述的是:佐佐木小次郎是沽名钓誉之徒,宫本武藏被迫与之一战。实际上,几乎刚好相反。佐佐木小次郎作为剑术天才,早年成名,有“燕返”绝技,且门徒甚多。而宫本武藏,从名望上来讲,远不及对手。之所以宫本武藏要挑战小次郎,也是想藉此成名。所以,沽名钓誉的是武藏。当然,最终获胜的也是武藏。
从这一战上来看,武藏胜在是“兵法家”。小次郎同吉冈传七郎一样,认为决斗就是剑术上的高低。而武藏,还是看重最终的胜负,并为此做了战术上的一些准备:
(a)故意迟到,心理上让对方焦躁
(b)换用武器:
小次郎擅长使用的是野太刀,三尺多长、攻击范围很广。武藏平时擅长使用的是双刀(创建二刀一流)。武藏故意放弃了自己擅长的武器,而改用四尺二村的木刀,比小太郎的刀还长。而且,木刀故意用海水泡过,更沉,更有威力。而对小次郎的说法,却是:临时削了个船桨当武器,以表示对这次决斗的蔑视。
(c)隐藏武器
据说武藏把木刀背在身后,故意不让小次郎看到刀的长度。
总之,小次郎还没来得及使出自己的绝招“燕返”,就毙命在武藏的刀下了——据说武藏先是击碎小次郎的肋骨,然后第二击击碎头盖骨。兵法家pk剑术家,兵法家完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