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对于西方人来说,在中世纪时期对于东方最惨烈和深刻的认知,均来源于元朝时期的蒙古入侵。这一历史事件对于西方的影响丝毫不逊于之后的黑死病大爆发。在这一阶段,蒙古铁骑的兵锋几乎要将整个欧洲踏平,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我国的东方,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日本却以一隅之地抵抗住了两次蒙古人的入侵。
这两场战争的失败,在国内的史学家心中早有定论,其原因虽然复杂,但归根结底,是蒙古人不熟悉海战以及军队成分的复杂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然而,在日本著名的军记物语《太平记》中,却对于这样一场战争有着颇为主观和唯心的认识,这一观点也最终导致了日本神国思想的形成。今天,我们就这一问题来进行一次简单的分析和讨论。
一、何为神国思想以及《太平记》中的神国元素
神国思想,其实是一种通过强调“神佑”来体现其优越感的思想方式。虽然关于其起因有着诸多分析,然而有一点却是各界的共识,那就是神国思想并非一蹴而就的形成,是日本经历了诸多历史事件之后的最终产物。虽然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等著作中,人们能一窥这一思想的存在,但是其真正的形成却要追溯到元代元日战争发生之后。
元日战争的说法并非通用,在日本,对于这一次事关国家兴亡的战争,他们有着更为奇特的称呼 :“文永·弘安之役。”《太平记》关于这一场战争的记载,出现于其三十九卷:“……尤其文永弘安两次战争……使吾国平安无事,只因尊神灵,神之冥助之故也。”
一方面, 《太平记》承认并主动宣扬了元朝军队之盛,已达“压倒天地之时”,然而这样的臣陈述却只是用于其铺垫,其作者认为,日本能够平安无事,盖因“尊神灵,神之冥助之故也”。
而这样的思想在《太平记》中曾经多次出现,如其中第二十七卷《云景未来记》〉中,日本云游僧云景称日本“是小国,却在三国之中最优秀”,而原因则是“从神代至人皇代代传承”的三神器。这三件神器,便是传说中天照大神所赐天丛云剑(草薙剑),八尺琼勾玉,八咫镜三件宝物。
如此虚无缥缈之物,竟成为其月旦人间王朝兴盛与否的重要标准。其虚妄和狂悖可见一斑。
二、《太平记》中被夸大的资料
事实上,这样的论述在《太平记》中随处可见。其所引用的文献,大多源自日本重要文献《日本书纪》中的记载。不过,虽然《日本书纪》号称为“纪”,其写作方式同样效仿我国《史记》之方式。但无论是其以天皇年号为时间节点的记录方式,还是将上古传说以及志怪故事一同记录于内的做法,都让这部文献失去了原有的说服力和解释力。而这也使得《太平记》中同样充斥着这些怪力乱神之言。
对于大多数学者而言,从《太平记》中寻找自己所需的资料,也是一个极为痛苦而艰辛的过程。
在《太平记》中,关于元日战争的描述谬误最为典型。为了衬托日本战胜蒙古实为凡人不能为之的神迹,其还刻意削弱了日本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将当时的胜利归结于日本朝野上下共通的祈祷,最终引来的神明庇护。
为此,元朝的军队数量也被随之夸大。其领军者为万将军,所领大军数量则为370万。对于古代军事动员能力及后勤补给能力有所了解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数字时,一定会扶额感慨,叹息《太平记》的脑洞大开。这样数量的军队,若真的存在,先不说如何进行军队的运输,一旦其真的登岛,那么人口总数不过百万的日本国恐怕即使是掘地三尺也寻不见足够的补给。那么,这位“万将军”领军出征的真正意义难道是一种集体自戕?
即使是蒙古西征欧陆,其巅峰时刻的大军总数也不过几十万上下。灭亡日本一个海外孤岛,又如何需要动用如此多的军队。这样的描写,也使得《太平记》的真实性屡遭质疑。
三、日本神国思想的形成及其源流
“神风”的说法同样标志着日本神国思想的形成。在这一种说辞中,元蒙的东征部队是被日本的护国神风所毁灭。自《太平记》广泛流传之后,“神风”之说开始大行其道,直到今日,不仅日本人相信了“神风”之说,就连许多中国人也因为文化的交流而逐渐听说了这一说辞。可见其思想的根深蒂固。
其实,在《太平记》出现之前,日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神国思想的说辞。其中不少也与元日战争有关,比如《八幡愚童训》在这一点上就根据代表性,因为这部书册本身就是专门用来讲述镰仓时代中后期叙述八幡神灵验故事以及石清水八幡宫缘起,因此,在讲解元日战争过程时,也不自觉地捎带上了日本神国意识的一些碎片。
在这一书册的记载中,为了进一步宣传八幡神,人神合战成了元日战争的主题。而由于元日战争悬殊的军事对比,缺乏史料作为注脚的情况下,,全篇皆是鼓吹神明皆兵的“神战”思想。这种神国意识也可以看做后来日本民族意识觉醒过程中一个颇为荒诞却又不得不倚重的一个部分。
若我们将时间提前,则会发现,这一思想的源流则可以追溯至《日本书纪》。在这部不知是否可以称之为史书的古书中,对神功皇后和新罗的战争描写同样值得玩味。
有不少人认为,《日本书纪》曾对神功皇后入贡中原有所记载,因此此文中的神功皇后确有其人,更有甚者,还坚持认为其就是曾经记载于《三国志》当中的邪马台国主卑弥呼,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个人物同为日本历史上以女性身份掌握国家权力的特殊人物。然而,日本书纪却少有关于弥生时代大和国的记载,至于其与新罗的战争,也多以“以天皇御船与大田祭之,则兵不血刃可收其地”来解释。而这一情形,其实与日本后世“神国之兵”之说如出一辙。
结语
如果我们重新去审视元朝初年的那段历史,就会了解,当时的元朝,是因为日本“屡招不至”遂起兵东征,然而和元朝军队擅长的陆战不同,海战有着更为特殊的战术方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亚欧大陆上纵横一时的蒙古铁骑在日本竟然折戟沉沙。
而这一历史事件,虽然并未真正动摇元朝的国力,却从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改变了日本的国家意识,使其形成了特有的神国思想。这样的机缘巧合让后世的我们看来也觉得颇为奇特。
参考文献:
1.《日本“神国思想”与元明时期的中日关系》
2.《“神战”与“神国”——以《百合若大臣》中的“蒙古袭来”叙事为中心》
3.《元朝征日本失败的“神风”传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