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始加载,剩余 1 秒...
剧情介绍
生命奇妙,缘份神奇。
追忆似水年华,岀生于青岛,成长在沂南,此生我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崮乡情缘。
记得今年清明时节,我没有去其它风景地凑热闹,而是一家三代来到蒙阴县的大盅子山崮下寻梦。44年前我曾工作、生活过的“802”厂区内,正举办桃花节,那长年机器轰鸣的军工企业,演变成为漫山遍野桃花盛开的地方。记叙此程的《行走在802》,随后还被美篇评为了“精华”篇章。
时至“五一”国际劳动节,电影《崮上情天》在岱崮举行隆重的首映式,我应邀前往,再次行走在崮乡,重温了那段特殊时期激情燃烧的岁月,并至今还在回味不已。
记得陈毅元帅的词中,曾特别称赞沂蒙:“一片好风光,七十二崮堪爱”。
春天的沂蒙大地上,一派生机盎然。当日,驱车一路北上,很快进入中国五大岩石类型地貌之一的“岱崮地貌”群山之中。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中国提交申报的沂蒙山地质公园,成为世界地质公园,这也是我国第38个世界地质公园,我省继泰山之后的第二家世界地质公园。岱崮园区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近日,蒙阴县又被评为“中国最美县域”之一,果然是名不虚传。风景如画的岱崮,素有“天下第一崮乡”的美誉,也是全国首批八个“中国最美小镇”之一。其崮群荟萃簇集,形态各异,蔚为壮观,如一幅幅山水画悠然而成,似一首首无言诗挥洒自如。这里的景观引人入胜,是岱崮地貌的命名地。久违了!地处笊篱坪的“山东民丰机械厂”(军工代号9381厂),其距离我们“802”并不远,40多年前,我们曾数次前来参加过篮球比赛。如今,它已不是那番模样,由神秘的军工企业成为旅游胜地,自然景观与军工文化在这里融聚,整个园区里车水马龙,热闹异常。大批游客趁着节日蜂拥而至,来旅游区自然是欣赏美景和图个乐哈。一批批穿着迷彩服的少年郎,来这里是为了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开展拓展训练。而我们从全国各地赶来的300余名当年的山东军工企业代表等,则怀着久别的红色情愫,是为了参加我国首部讴歌军工三线故事片《崮上情天》的首映式。同时,大家欢聚一堂,前来叙旧与寻梦,体味那难忘的流金岁月。
我们厂男篮当年来过此地比赛,也曾勇夺过全县“三线”组桂冠。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造就了全国百万山东十万军工队伍。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是一群可爱的人。他们从全国各地,云集沂蒙山的崮下,满怀热情,投入国防建设,几十年甚至于终生都呆在这闭塞的山沟沟里,演绎了三线人的“三献”情怀,留下了他们的青春、事业和爱情。星转斗移,岁月沧桑。如今,那段历史已被渐渐尘封,我们那一茬人也慢慢地在老去。后人们,似乎已不知我们三线军工人为何类群体。
感谢山东东蒙企业集团!
2012年,岱崮地貌景区由东蒙企业集团正式开发建设。他们传承军工企业留下的宝贵遗产,弘扬军工文化,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发展思路,建成了岱崮地貌旅游区。对原民丰机械厂的遗留设施,本着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原则,尽可能保持建筑物的原貌,建成了“军工文化园”。这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工业遗存,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它寄托着一代军工人的思念和回忆,留下的是一座宝贵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图腾。为军工人及其后继者提供了一个寄托情愁、驻足休憩、见证历史、薪火相传的地方。因为这里承载了我们的青春回忆,也记录了军工人的奋斗史。
岁月隆重而来,时光悄然而去。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沂蒙山区里,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先后建成了十七家军工企业,从地域上看,蒙阴县是全省三线军工厂建设最集中的一个县,先后建设了六家企业及一个配套的军工医院。我们现在看到的民丰厂的大礼堂、山洞、宿舍等建筑物,大部分都是原汁原味的。我所下榻的厂招待所,也是40年前建造的。而我们就餐的“人民公社大食堂”,仍原样保留着当年职工食堂的模样,只是服务人员都穿着老式的绿色军装。木头桌凳,一桌挨着一桌,可以想象,那时,上千人天天凑在一起吃饭的热闹、壮观景象。
故人游故地。
安顿好住宿,来到这大食堂,餐厅里几百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军工人,人声鼎沸,欢声笑语。流年匆匆,物是人非。五六十年代岀生,文革期间先后进厂的,应算是三线军工人的主力了。如今全都年过半百,大多两鬓斑白。大家喜相逢,归来都老矣。寒暄问候,握手拥抱,拍照合影,有的已是泪眼婆娑。年过花甲的我,早已过了爱激动的年龄,但是,见到曾朝夕相处的我们6车间老主任李在军,与老厂的十人围桌而坐时,内心里还是掀起了层层涟漪。往事并不如烟,那过往的画面,褪去了时间的光环,历久弥新,令人感慨。
拓展训练的少年郎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同样的场景,一样的天地,只是穿越了时空,变换了时代。虽然现在我们都老了,会忘掉许多往事,但对崮乡的记忆和眷恋始终难以忘怀。那时的一切,仿佛就在眼前。我们也是在同样的厂大礼堂兼餐厅里,天天如此围成一圈就餐。然后,一起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三班倒”,作为生产高爆炸药黑索金流水线上的一颗颗螺丝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奋战在一线。作为那个年代的一名普通职工,我们心无旁骛,也别无选择,只能默默地面对和承受,一路前行。我在那大山里,度过了六七年本该是“花样的年华”。落寞与清苦,埋藏在心里。曾不时抱怨过,如今却已释然。
想来,历史和命运与我们这茬人似乎开了个玩笑:三线军工历史在落魄中渐渐消亡,昔日的荣光早已不在;今日,这里却又重新梳妆打扮一番,迎接着我们这些崮乡游子的归来。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17岁入厂,后来又干过多年厂办公室主任的李在军,今年恰逢“古稀”。一生投身三线,在他的脑海里,装载着军工历史的兴衰;在他的脸上,印记着军工人的自豪。坐在我对过的张国林原副厂长,原来我并不熟识,与我们这几位山东大汉形象相比,他显得清瘦儒雅,典型的南方人容貌特征。攀谈中得知,他果然原藉江苏,毕业于名校“浙大”,在我们“802”奉献了一生,主抓生产等多年,现已74岁,看上去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作为“高工”,近年来他连涨三级工资,已拿到了4000余元待遇。自己连声说,经济上很满足了;干了一辈子军工,精神上也很充实和知足。在他们心里,早已淡泊了功名利禄,难能可贵的是保持了一个平和的心态。他曾有机会“归队”,离开崮乡,可在厂里揽着一摊子业务,工作上需要他,也就打消了走的念头。忘着眼前老一辈的这些军工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油然而生。我在崮乡只呆过六七年时间,相比而言,只能算个匆匆过客。他们才真正是三线人的典型代表!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世上没有永远的东西。全国整个三线军工企业,短短几十年的命运,是形势所迫;而一代军工人的遭遇,更是别无选择。世上任何事物都会逐渐成长、变老、消亡。蓦然回首,人生如梦。我们卑微的个体生命,无论高低贵贱,都似柳絮般随着春风飘游无定,最终落到冥冥之中你该去的地方,接受自己的宿命。犹如当年的“计划经济”,身处那个年代的人,都是被“分配”,无条件的接受安排,别无它途,根本就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如今尘埃落定,方明白活着,其实无论怎样,仅仅是个过程而已,平平安安便是真。人啊,老来有福才是福!如眼前的这些老领导、老师傅们——知足常乐就好。
年过古稀、精神矍铄的张国林副厂长(左一)
一生投身军工事业的李在军主任(右)
年长我十岁的刘西运师傅(右),仍思维敏捷,笔耕不辍。并在活动结束后,开始习作美篇,令我钦佩。
下午三时,此行的主题——《崮上情天》电影首映式,在民丰机械厂的军工大礼堂隆重举行。电影的主创、主演人员悉数到场,各级领导、各路记者和我们军工人欢聚一堂,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这座二层建筑里坐无虚席。
感谢《崮上情天》!
高亢、深情的《崮上花》主题歌响起,让我们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热血似乎又沸腾了起来。由山东唐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山东东蒙企业集团联合拍摄的这部电影,向世人展示了如歌的军工生活,诉说着一代建设者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情怀,艺术地再现了当年小三线建设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风采。影片的优劣乃至票房价值的高低,自有影评人和观众公论,无需我赘言。我只是觉得,作为一段红色历史与文化的缩影,能够留下一部当年百万军工人生活题材的影像,给我们曾为之做过奉献的人一个念想,便是一件功徳无量的事。同时,在今天歌舞升平的和平年代里,也可以让年青的人们,认识和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和军工人。
当年的职工宿舍区夜景
看罢《崮上情天》,已是晚餐时分。来到人民公社大食堂,好客的组织者,给每桌上了美酒,大伙儿把盏问酒,小酌一杯,回首往事,尽情畅谈。然后,又欣赏了岱崮小街等夜景。时晚,我们这些早已走岀大山多年的军工人,又沉睡在崮乡的怀抱里。
第二天,安排我们自由活动,随意免费参观旅游区内的景色。早餐过后,我的朋友冯尚启夫妇驱车前来游玩,他七十年代上大学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曾爬过北岱崮山,节日闲暇,知道我在这里后,便想重温旧梦,再登崮顶。
我们结伴而行,首先来到岱崮地貌地质博物馆。这里,利用了当年民丰机械厂的生产车间,属国内第一个洞穴式博物馆。通过实物、图片、文字、视频、模型等多种形式,以及导游形象、生动的讲解,我们对三线军工建设历史,岱崮地貌的形成,沂蒙红嫂精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及著名的南北岱崮保卫战和龙须崮暴动等革命战争历史,都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增长了许多知识。
岀来山洞,向西远望,便是相对而立的南北岱崮。闻名遐迩的岱崮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军内尚保留着“岱崮连”的光荣番号。眼见那陡峭的山体,我们年高体衰,恐怕难以再去攀爬,冯兄也就打消了念头,只是遥望崮顶,回味了一番年轻时的情景罢了。
距此一箭之地的梭子崮,如今已被开发为“崮上草原”,据说,是游客们的必去之崮。我们便欣然前往。
国内首家洞穴式博物馆
岱崮镇,作为中国崮型地貌最典型的区域,其中的崮上草原,则成为了沂蒙七十二崮的最佳观崮点。
我们乘坐观光车,攀登上崮顶,领略大美岱崮风光,眼前果然一亮,与在平地里观赏的感觉大不一样。由此四处眺望,一座座崮体气势恢宏,惟妙惟肖,特征典型,数量众多,分布集中,类型多样,形态美观,共同构成了世所罕见的岱崮地貌奇观,更加令人神清气爽。而那环绕山体的层层梯田,如诗似画,更给岱崮地貌增光添彩。
南北岱崮紧相连
时近正午,下得山来,一路南行几公里,居住在岱崮镇的亲家,早已在那里等候多时。我们一起品尝了远近闻名的“岱崮全羊汤”后,启程继续南下。冯兄提议:他没有去过我所描述的老厂,何不拐个弯,让他眼见为实。我岂有不答应的道理,由高庄向西只有十几分钟车程,很快,我们就又一同“行走在802”了。
崮乡的大盅子山啊,不足一月,我又来了!再次来寻觅那逝去的岁月。44年前,你敞开怀抱,迎接着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知青”,如今我又悄然走近了你。转眼已经四五十载,仿佛大江东去,过去了,已经都过去了,彼此已不是那旧模样。远去了!我们风华正茂、齿白唇红的18岁,归来已是满脸沧桑的花甲人;远去了!昼夜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荡然无存,眼前是漫山遍野的桃园和老建筑的断壁残垣,见证着军工厂的兴衰;远去了!在崮乡生存了26年的“802”,留下的只是亲历者怀旧的情愫,知情人的酸甜苦辣记忆。
在那巨幅伟人像前,不时有从临沂等地来的游客驻足留影。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802”,也许,他们中也有人因为毛主席的大手一挥:“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当年走进了崮乡,把青春最为美好的时光留在了这里。这伟人脚下,正是1975年11月23日傍晚时分,我们20名沂南知青踏入崮乡的地方。沿此,一路向东,熟悉又亲切的东山大桥、家属宿舍,还有我们的东山小屋及大气柜(废墟),渐次映入我们的眼帘。
山还是那山,崮还是那崮,只是换了人间。物换星移几度秋,军工子弟今何在?这次,我特意寻寻觅觅,找到了当年的单身宿舍楼。与如今的农户交谈得知,早在二十年前,两位老乡分别以二万元买下来做了住宅,二三楼基本闲置着,显得破损不堪。当年,我们住在二楼最东首那间,与我同一宿舍的董师傅,早已长眠地下。相邻的工友,我们都曾是改革开放后的“愤青”,紧张的工作之余,共同做过文学梦。一起读书看报,激扬文字,心比天高,如今天各一方,已不知他飘泊在何方。触景生情。因为我们在此住过乐过也悲伤过,当年平淡如水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温暖又苦涩,甚至于说苦涩大于欢乐。而如今,再看它一眼,竟然感觉心潮澎湃,温暖更多一些,并有一种莫名的留恋。。
作为一家大型的国防化工企业,802厂曾有过七八十年代的喜悦,生产蒸蒸日上,鼎盛时期,全厂职工及家属近四千人。九十年代转型后步履维艰,直至今日面临着破产。从1966年建厂至26年后的1992年10月16日搬迁岀山,大形势所迫,曾经的辉煌已走向了末路。经历过那段特殊岁月的军工人,有过辉煌时的自豪,也有今日落魄的感伤。但是,奉献过厚重的人生,便无怨无悔。
44年前,我在此踏上崮乡的土地
4月7日,我曾行走在802
东山大桥今安在
七十年代末气派的单身宿舍楼
东山小屋了无痕
六车间工业遗存
八十年代的体育盛会
当年的锅炉房及输煤走廊
工作场景
休憩
回顾大半生历程,有多少人路过你的生命,随后离开不再想起;有多少情感曾缠绕在你的心中,很快如风似雾弥散得无影无踪。但总有一份遇见,唯美了整个曾经;总有一处风景,终生为我们而美丽。这崮乡难忘的景,便是一生挥之不去的情。
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人间。我们的青春岁月一去不返,但崮乡永远还在,我们的记忆还在,军工人的情谊还在。我们还在不时相逢。
红尘来去本是一场梦,终会各自飞往天尽头。然而,曲终人不散。岁月拿走了一些,也给予了一些。我们当记住过往的暖,珍惜当下的甜。
大盅子山,重逢有期!
文中部分老照片,系802厂原党委书记武善省提供,注明并致谢!
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