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艺术空间》由 仇永力 / 鹿潇桐主演,又名,是导演何文凉2017年的电影,全片时长分钟,这部电影豆瓣的评分是暂无评分分,
—戏剧推荐—
“视觉-剧场”作品,它打破了传统戏剧依赖具体语言文本的创作与表现方式,强调作品中视觉元素的重要性,以充分利用空间和物件本身来进行叙事,是一种涉及视觉艺术、音乐、舞蹈、装置、行为艺术等领域的后现代跨界戏剧形式,以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为首的一批欧美戏剧家的“视象戏剧”(Theatre of Images),也称视觉剧场(visual theater)为代表,其戏剧呈现流动于“白匣子”(美术馆)与“黑匣子”(剧场)之间。尽管如今这类“视觉-剧场”作品依旧争议不断,但不能否认它们为当代剧场提供了完全不同的叙事路径与创作方法,这种经由物质系统的重构所产生的观看与观念的位移,或许也可以为空间转向的叙事学研究提供一些戏剧材料。
罗伯特?威尔逊作品《睡魔》剧照
迪米特里斯?帕派约安努作品《静物》剧照
1
海滩上的爱因斯坦
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不同的场景如何相互关联,场景中是否有吟唱或讲话、对话,或者歌曲。我用草图来展示结构,说明如何用视觉来讲述故事,如何在时间和空间里呈现作品。”
《海滩上的爱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是美国戏剧导演和舞台设计师罗伯特?威尔逊的代表作品,也被誉为后现代主义中的戏剧代表作,由与威尔逊与纽约前卫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合作完成。这部被文艺理论家和剧作家苏珊?桑塔格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舞台作品之一”的“歌剧”作品并不符合传统歌剧的路数,其歌词文本碎片、无实质叙述内容,仅起到旋律和能量释放作用,戏剧内容也并没有讲述爱因斯坦的具体故事,而是主要通过视觉形象和隐喻来间接表现。
威尔逊选用了与爱因斯坦有关的“生于蒸汽时代”、“作为梦想者和外来者被审判”、“因他的相对论而已步入太空时代”这三点对应的火车、法庭、太空船这三个主题意向来表现,再运用这三个主题之间的组合排列设计出九个主要场次,并在演出中重复出现有关爱因斯坦和他所处时代的各种与时间、梦想和旅程有关的视觉形象。
威尔逊本人在针对此作品的采访中提到他所做的是一种建筑布局(architectural arrangement),他还谈到自己的手法暗合了塞尚围绕透视横、竖、对角线构或“建筑”的原则。威尔逊强调他的“空间思维”,因此格外注重视觉构成,自称“我是搞视觉艺术的”。
《海滩上的爱因斯坦》场面效果设计图
《海滩上的爱因斯坦》剧照
《海滩上的爱因斯坦》剧照
《海滩上的爱因斯坦》剧照
2
伟大驯服者
迪米特里斯?帕派约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我的作品应该介于当代艺术与表演之间,当然它们也会带有传统的戏剧,电影和马戏痕迹。观众应该能通过不同的角度跟这些作品沟通,但是从形式上来说,我希望它们始终是自由并且神秘的。”
《伟大驯服者》(The Great Tamer)是希腊戏剧导演迪米特里斯?帕派约安努的代表作,标题取自《荷马史诗》,暗指时间终将驯服生命。本作品没有语言,是专业画家出身的导演帕派约安努呈现在舞台上的“画卷”。
帕派约安努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走入公众视线,他作品的一大特点是“活人画”(Tableaux Vivants),又称“活人造型”,即是通过利用多名演员的身体,搭配合适的走位与道具,进行似画非画的定格演出。希腊出身的帕派约安努作品从小就经常接触有部分残缺的人体雕塑作品,因此在他的戏剧作品中,也时常表现这种残缺且具有极大冲击力的美,彰显了独特的个人“活人画”风格。在《伟大驯服者》中,他结合了希腊2015年发生的一起社会事件。当时,一位年仅二十岁的青年男子因不堪友人们的持续骚扰和欺压而选择自杀,最终遗体在某条河流边的泥沼里被发现。帕派约安努把这一事件巧妙穿插在了《伟大驯服者》的结构中,并通过他非常擅长的肢体描摹,将个体的遭遇和人类集体面对的生死问题进行了流畅衔接。于是,舞台上的身体在时间里膨胀,在神圣和亵渎之间徘徊,不分昼夜。
《伟大的驯服者》十分符号化,许多场景与艺术史中的经典作品息息相关,如伦勃朗《尼古拉斯?杜尔博士的解刨课》、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等名作,在《伟大的驯服者》中都有对应的视觉画面。帕派约安努也擅长借由与这些艺术大师的对话,以自己独特的风格来探讨人类的生死、社会关系、集体认同与文化记忆等重要课题。
《伟大驯服者》场刊
《伟大驯服者》剧照
《伟大驯服者》剧照
《伟大驯服者》剧照
3
关于上帝之子
的脸的概念
罗密欧?卡斯特鲁西(Romeo Castellucci):“戏剧代表着一种思考的可能性,它能让人思考观看本身,引导观看之外的审视,进而才能重申作为一名观看者存在的深刻意义。”
《关于上帝之子的脸的概念》(On the concept of the face, regarding the son of God)出自意大利前卫艺术团体拉斐尔协会,导演是意大利戏剧导演、视觉艺术家、舞美设计师罗密欧?卡斯特鲁西,该作品在中国上海演出时的译名为《亲爱的我们:不可自理的生活》。
与卡斯特鲁西其他众多作品一样,该作取材自他所认为的“戏剧的根源”——悲剧作品,在巨幅的安托内洛?达?梅西耶的画作《救世主》之下,在瞩目的耶稣肖像和观众座位之间的某处,有片夸张的排泄物,它来自一位被儿子细心照看却年迈失禁的老人。这种散布(排泄物)形态,建立于精心修饰的喜剧笑料之上,触及了除了身体衰弱和病症之外,一种无法消除又难以阐明的极致痛苦,其用意是为了质问人类生命的无常。
传统的戏剧技巧希望借作品将观众带入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这是当代剧场“反观看”式的特质。但对卡斯特鲁西来言,他想让观众思考的则是“观看”本身。在他的世界里,多彩光影和声音图像创造出了鲜活而又脆弱的新形式,舞美变成了极具绘画性的、有知觉的视觉叙事,而视觉、听觉、触觉也都被调动。有人认为他的作品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感知,却又对这种感知发表疑惑:当人类面对图像时,人的内涵是否会被图像改变?而当人改变一个图像时,该图像的内涵是否会被人所改变?
《关于上帝之子的脸的概念》剧照
《关于上帝之子的脸的概念》剧照
《关于上帝之子的脸的概念》剧照
4
“龙”的忧郁
菲利普?肯恩(Philippe Quesne):“现在人们都叫我导演,其实我并不觉得自己在导戏,或者说不是传统意义上将文本搬上舞台式的执导。大多数的时候,视觉艺术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
《“龙”的忧郁》(LA MéLANCOLIE DES DRAGONS)也于今年5月在中国上海、北京进行了演出。导演是法国戏剧舞台上“跨界”的代表人物菲利普?肯恩。
《“龙”的忧郁》是这样一个故事:冰天雪地之中,一台拖车于树林里抛锚,拖车里的摇滚壮汉们边听着摇滚乐边吃零食玩乐。一开始,观众被此景的逼真性给完全说服:白色的雪地、托车、雪、雾……直到后来,附近居民伊沙贝拉的加入,藉由摇滚壮汉向她说明他们的来历,整个场景才有了翻转:拖车原是一展示柜,雪地是可卷起的塑料地毯,雾是烟机做出来的——在此剧场里,他们的任务是制造一个让所有人皆可满足其想像的游乐园。
肯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道具、物件的运用在该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要:“在这部戏中,我要求每个演员都想出几样没用的东西来。就这样,我们有了将空气封闭在其中的设想。通过尝试和失误,这些巨大的膨胀结构就被组合起来。演出中,它们出现在最后一场,吊足了观众的胃口。”通过摆弄物件来叙事的思路,也体现了肯恩“视觉-剧场”的跨界思路,他向来强调剧情与对话让位于舞台的视觉表达,他的创作往往也是先有画面或意向,再向外衍生出场景,再而构思场景中会发生的事。身体、空间、材质形成了“活着的画作”三要素。
《“龙”的忧郁》剧照
《“龙”的忧郁》剧照
《“龙”的忧郁》剧照
5
餐桌上的神话学
Baboo(廖俊逞):“刀子的形状像桨——先前,他们已经建构了盘子是船、刀子是桨,桌巾是船帆等种种意象。此时,他以刀子代替奥德修斯,丢入壶里旋转的水中,并撒下咖啡粉。壶里的水变黑、变混浊。”
由台湾剧团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制作,台湾先锋导演Baboo执导的《餐桌上的神话学》,是一出带领观众与亚洲艺术家们一同品尝的“神话”戏剧。
Baboo擅长在创作中透过单一日常“物件”与媒材为创作元素,探究如何将可见的外在样貌,以及不可见的内在状态,经由物质系统重新结构与诠释,形构表演的感官文本。在这部作品中,他邀请了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作者在桌前聚首,共同进行一场关于“神话”的餐叙交流,而他们面前的料理,便是神话。桌上的食材成了他们的素材、手边的食器餐具是各种讲述故事的道具,锅碗瓢盆,或刀叉、汤匙、筷子,甚至调味料、餐巾纸,都能成为被赋予全新意义的物件。他们一起建构、诠释、转译、拆解符码,导入文化背景、个人观点,彼此问答、辩证,更将整体概念指向更为广泛的国族、地域、家园和当代亚洲社会。《餐桌上的神话》是一种打破西方视域中“东方主义”凝视的自我凝视,是一种文化的双向流动,是一次让亚洲观众用彼此的神话与经验共同向内自省的旅程。
《餐桌上的神话学》剧照
《餐桌上的神话学》剧照
《餐桌上的神话学》剧照
戏剧推荐
本文写作参考以下公众号文章:
1. “剧院与艺术”公众号:罗伯特?威尔逊:元素与方法
2. “露天舞台”公众号:从认知障碍到视像戏剧大师:罗伯特?威尔逊其人有戏
3. “假艺术节”公众号:Dimitris Papaioannou | 时间才是生命的伟大驯服者
4. “甲骨窟墓OGT”公众号:关于对Socìetas / Romeo Castellucci的《关于上帝之子的脸的概念》的批评视野与分析框架
5. “假艺术节”公众号:Romeo Castellucci | 舞台哲人罗密欧·卡斯特鲁奇
6. “演圈”公众号:《“龙”的忧郁》:怕你看不懂,更怕你看不到
7. “上海戏剧”公众号:专访| 导演菲利浦·肯恩详解《龙之忧郁》:为一个膨胀的气球而共同惊叹,既荒诞又奇妙
8. “上海戏剧”公众号:专栏·法国当代戏剧纵横 |菲利浦·肯恩和他的舞台微观世界
9. “空间戏剧”公众号:餐桌上的神话故事:我吃,故我演
10. “果陀剧场”公众号:剧场的视觉化,视觉的剧场性?|物件叙事 ——视觉与剧场跨界工作坊
—END—
图片均源自网络
图文编辑 | 张畅畅
责任编辑 | 李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