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我想起诉我父母。”
“为什么要起诉父母?”
“因为生了我。
没有一丝波澜,男孩异常平静甚至有些冷漠地吐出了这些话。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决定将父母告上法庭,并且只是以如此“简单”的理由,着实出人意料。
但你如果看了《迦百农》这部电影之后,你就不会感到十分诧异。
作为娜丁·拉巴基导演生涯中独立指导的第三部电影长片,本片延续了拉巴基一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挖掘,只是这一次,她摒弃了以往惯用的轻松基调,取而代之的是异常沉重的现实基调。
身处乱世,身不由己。改变社会很难,顺其自然随波逐流自然是最简单的,但倘若人人如此,造物主就没必要产生人这类物种了。人的出现便是伴随着改变而存在的,所幸,扎因也是如此。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从扎因为了改变这个社会所做出的努力的角度来看一看这部电影。
1. 混乱之地,生存不易
片名《迦百农》是现实中黎巴嫩的一座城市,是圣经里的神迹之地。而在文学中,通常用这个词来表达“混乱,失序”的意思。在电影中,这片土地是一片棚户区,贫穷、毒品、暴力是这里的生活常态。
主人公扎因出生在一个人口庞大的家庭,没钱、没身份、甚至不知道出生日期。一大家人挤在破烂的房子里,一群孩子横七竖八地睡在地板上,一帘之隔的父母在夜里继续着造人运动,扎因和妹妹萨哈无法忍受,转过身去。
去药房骗处方药,换煤气,送货,送菜,摆地摊卖果汁,所有能够挣钱帮补家庭的事情,扎因都毫无怨言地去做了。奔走在各种体力劳动之中,那辆接送学生上学的校车成了扎因和理想生活之间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贫穷面前,每个人的人生都像那个被扎因拉开上衣露出双乳的玛丽莲梦露一样,毫无尊严可言。
在这混乱之地生存下去,这一切还远远不够。
为了不被从那个被称为“猪圈”的家中赶出去,父母只能被迫将刚来初潮的女儿萨哈嫁给房东的成人儿子阿萨德。眼见着最爱的妹妹被这样兜售出去,扎因并不是什么都没做,然而换来的却是母亲的一顿毒打。扎因是这片混乱之地里的一束亮光,他在默默地抵抗这残酷的现实,然而只是太过微小了。
在这片土地上,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存在,五个子女,大儿子用来打工帮补家用,11岁的女儿嫁给他人换来几个月的口粮,剩下的子女养着留作他用。
没有一个孩子是以爱之名诞生的,他们不过都是父母拿来换取生存的工具。这样的现象不是个例,只是千千万万个例子中的一个,微小却又极具代表性。
2.努力过后,只剩失望
在11岁的妹妹萨哈被强制嫁给房东的成人儿子阿萨德后,扎因就搭着长途巴士离开了这个混乱的地方,他跟着一个穿着“蟑螂服”的老人、在一个破旧的、寒酸的游乐场前下了车,他努力在找工作,但都没有人愿意请一个12岁的瘦弱小男孩,最终在机缘巧合下只能和非法居留的泰格斯相依为命。
奇怪的三人组合拼接着过了一段苦中作乐的生活,本以为能够就这样继续安乐下去,然而泰格斯突然被捕,不明所以的扎因只能一边四处寻找她,一边承担起了照顾男婴的职责。用最后的钱买奶粉,偷邻居小孩的奶瓶,抢来滑板装上铁锅,拖着男婴在露天市场找他的母亲。
电影里展现了很多扎因努力的尝试。比如正儿八经地在快餐店、甜品店等各式商店里询问是否需要劳工,不接受免费的饮品,在泰格斯失踪之后独立照顾尤纳斯……
他可以选择再次出走,但他没有,因为他知道,一旦他选择将尤纳斯抛弃在杂乱的街头,他就与强行送走妹妹的父母无二。
《迦百农》不是童话故事,即使他不愿意,即使他再坚强,最后扎因还是将尤纳斯交到了人贩子阿普洛手里,不然他们两个都得饿死,这已经不是一个道德选择,而是生存选择,一如扎因父母当初所做的那样。
不是所有的努力过后,都有好的结果,在这个吃人的社会现实里,努力是最无效的,因此也是最稀缺的。在世间疾苦面前,没有谁会是你的救赎者,明明知道需要无数的努力,但努力过后,只剩失望,还有谁会去尝试呢?
3.没有谁是主动的施暴者
影片末段,扎因父母,阿萨德被传唤至法庭。而坐在原告席的,则是扎因。法庭上,扎因控诉着: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话。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和殴打。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我住在这里的地狱,像一堆腐烂的肉。
而父亲只能无奈地回应,
我也没有办法,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如果我有选择,我可能做得比你们更好。
对于这对父母而言,生殖繁衍是他们的本能,抚养孩子的方式来自上一代的传承,放养、暴力、粗口,用链子将孩子绑定行动范围。贫穷的生存方式,在一代又一代人间循环延续着,扎因和他的弟弟妹妹们也许也会在多年后成为这样的父母。
当谈起萨哈的事情时,父亲表现得十分沮丧,说:
“这是为了让她摆脱痛苦,和我在一起,她没有希望,她连睡觉的床都没有,吃的喝的都不够,也不能洗澡,电视也看不上。我对自己说,嫁了她,她起码能有大床睡,真正的床,有毯子的床。”
至于影片中导致萨哈怀孕致死的阿萨德,没有人不希望他受到应有的惩罚,然而依他所说,他只是一个无知之人,一个跟随大众之人。
“我不知道她会因此而死,周围很多女孩这个年龄已经结婚,我继母也是年纪轻轻结婚的,她就在这里,活得好好的。”
正如他们所言,没有谁是主动的施暴者,他们都只是这个社会实质的表现。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只是因为从来都是这样。从来如此就是对的吗?当然不一定。但没有谁会去计较这个,他们麻木地跟随着前人的做法,期待着能顺利度过一生就好。
【总结】
影片的结尾,导演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梦。警察抓捕了人贩子,救出了男婴,扎因得到了移民机会,被带去拍护照照片,镜头前的扎因在摄影师的提醒下学会了微笑,这也算是整部影片压抑的氛围下的一点欢乐。
我们曾经以为微笑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的本能,然而当我们看到扎因努力地学习微笑时,我们才知道自己错了。
影片的结尾很完美,然而现实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扎因们”,他们也许在与现实抗争,也许是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放弃了挣扎。
社会问题,无法用个人的行为去改变。但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世间疾苦,没有谁是你的救赎,只有自己,才能救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