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记者西克史密斯打电话向他的上级报告采访事益。领导的态度很明确,对于这个情感故事,“好人是谁,坏人是谁?”。这果然是一个资深编辑,要讲一个受大众欢迎的情感故事,正邪对立很重要,好人要值得同情,坏人要使人憎恶。西克史密斯的回答也很符合一般读者的品味,好人是一个可怜的爱尔兰老太太,孩子刚生下不久就被卖了,坏人当然就是充当人贩子的修女们。编辑接下来的问话也很直接,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要么是悲剧,要么皆大欢喜”,记者为故事安排的结局也很好,孩子是谁混得如何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五十年孩子杳无音信,最后被两个简单的词打破,“你好,妈妈。”这样的煽情结局和故事套路符合大众口味,常看《知音》的读者一定深知其中道理。
该片剧本有着一个巧妙的结构,这样精妙的架构恰能将叙事的紧凑与疏密分配地合乎观影需求,影片的格局不大,虽然因寻子的主题,人物往返于欧洲和美洲之间,但这种地域上的跨度并不使影片显得庞杂凌乱,反而因主题思路的清晰、基本架构的合理而显得有序有致。
【菲洛梅娜】是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影片,它的故事实际上是英国人菲洛梅娜·李的亲身经历,在今年的金球奖颁奖典礼上,老人还被邀请上台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事件。但这就能说明电影在故事层面上完全不需要加工吗?当然不是。塑造一个生动可信并具有感染力的主人公形象是人物电影最核心也是最有难度的环节所在,本片之所以能够把菲洛梅娜打磨成为影史上最鲜活真实的女性角色,主要原因恰恰是工整中不乏灵动的剧作。母亲千里寻子并不是个少见的影视题材,可是大多数都将之处理成了阴郁悲伤的苦情戏,弗雷泽反其道而行之,将这部【菲洛梅娜】定位于轻喜剧已经显示出他的独到,而且在故事内容的编排上也闪现着不拘一格的智慧光芒。在我看来,影片的叙事在两个情节点上是极有可能落入俗套的,但都适时地止步了——其一是记者马丁在网路上发现菲洛梅娜的儿子已经亡故,一般的做法是让他将此消息暂时隐瞒,下面即会变成马丁开始极力阻止菲洛梅娜寻找儿子的闹剧情节;其二是在酒店里马丁敲菲洛梅娜的房门却毫无回应,心急如焚的他为了让工作人员帮忙开门而谎称自己是菲洛梅娜的儿子,如果放大这个情节,使它成为二人关系的转折点,那么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个传递“人间有真情”的happy ending,虽然暖心,但却毫无新意。正是因为有了前面这些精心而自然的铺陈,影片的最后菲洛梅娜面对曾经用拆散母子的方式伤害过自己的人选择了宽恕和原谅,才叫人佩服作为普通人的她身上那高人一等的母性胸怀,菲洛梅娜的“高”折射出的是这部影片和它的制作者的高明。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开头两个人分离式的引入让人觉得有些生涩突兀,至少与如此富有层次内涵的剧本相比,实在是处理得太过简单粗暴。而结尾似乎对男主角缺少一个更完整的交代,整个探寻之旅,虽然philomena是中心,但是男主角受到的影响,尤其在对待他人和生活的心态上,如果能够再多几个镜头,整个回环结构就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