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这首歌很多人都非常熟悉,是刘若英的《后来》,描绘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17岁的初恋,相遇相知,以及倔强,还有后来的追悔莫及,遗憾感叹。
前几天,闺蜜心情不好,约我出去陪她k歌,把烦恼唱出来,这首歌她唱了一遍又一遍,我知道她是又想起初恋了,那个爱而不得的男孩。
时间流逝,我们总以为早就把过去放下了,可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忘记,这些事只不过被埋藏在了心底的某个角落,一旦遇到类似的场景,或熟悉的画面,它就会如潮水般涌起,让你痛,你就得痛。
为什么初恋往往无疾而终却又让人刻骨铭心呢?
法国哲学家拉布利伊尔说,人真正由心底发出感情来的爱恋只有一次,那就是初恋。
越难获得的事物,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越重要,价值越高
大多数人的初恋都始于青春期,先是生理的成熟,进而心理的转变,逐渐把对异性的疏离变为好奇。
于是,这种原本正常的、对异性的向往之情被父母和老师界定为“可怕的早恋”,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压。
而孩子们往往有逆反心理,成人越是阻止,越能激起他们的探究欲,这种阻止只会使他们产生高度的抗拒心理,进而做出相反的选择,也就是对这件事更加热衷。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作品之一。罗密欧和朱丽叶在一次宴会上相遇,两人一见钟情,而他们并不知道两个家族有宿仇,他们的爱情是不被祝福的。为了在一起,朱丽叶服了假死药,准备醒来后和罗密欧远走高飞。可罗密欧却以为她真的死了,便在她的坟墓旁服毒自尽。朱丽叶醒来后发现罗密欧已死,最终选择殉情,用罗密欧的剑自杀了。
罗密欧和朱丽叶是典型的为了爱情叛逆家庭的故事,在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急于摆脱家庭的依赖,于是,父母往东,他们非往西,这也叫做“心理断乳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强烈要求自我认同,很容易跟家长产生矛盾而对立。矛盾的情绪与对异性的爱慕之情相结合,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对抗力量。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正是说明了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干涉程度越大,恋人们的感情也就越深。
在《初恋的回忆》中,男女主人公也是如此,他们相爱的如此坚决,正是因为男主人公同伴群体和女主人公父亲的两方阻挠,增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无论在电视还是现实生活中,棒打鸳鸯,往往越打越亲密。
这也体现了心理学中的另一理论——阻抗理论,当人们的自由受到限制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而从事被禁止的行为,反而可以消除这种不悦,因此,人们总是喜欢反其道而行。
爱情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彰显了人类的一种本能:对于越难获得的事物,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越重要,价值也会越高。
所以,初恋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因为曾经外力的阻抗和最终没有得到的关系,而让人欲罢不能。
初恋的难忘,只是人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理想模型
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小鹅破壳而出后,会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妈妈后面。但如果第一眼看到的是其他活动的物体,一只狗或一只会动的玩具,它一样会跟随其后。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小家伙一旦对某一物体形成了跟随反应,就不会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也就是说,这种跟随反应是不可逆的。
后来另一位德国习性学家洛伦兹发现:这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也是人类的一种习性。
生物的这种只认第一不认第二的现象,被洛伦兹称为“印刻效应”。
人脑也有类似的现象,初恋是在人脑情感区域里的印刻,会对第一个钟爱的对象产生印刻效应。
这种印刻随着不断重复暗示得到强化,当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形成印刻之后,本身的印刻效应已经启动,此后,人们会不自觉地经常性地回忆起,进入一个无限循环。
印刻效应一旦形成,在心理感觉上来说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让人难以拒绝。因为这时大脑的奖赏中心被激活,信息物质多巴胺活跃的大脑区域会加倍充血,人们在这个区域被激活时能体验到更多的愉悦感,导致上瘾。
在印刻效应的消失过程中,通常途径是这样的:当ta不再是那个理想中的ta的时候,当ta不能满足你对异性要求的时候,当你开始对这个人失望、绝望甚至厌恶的时候,心理防御机制自动开启,你会不自觉地对这个人产生贬低、抵触、反抗、失望等多种负面情绪,会不自觉地避开关于这个人的一切信息。
虽然如此,但印刻效应并没有完全消失,你还是会不自觉地想起这个人,于是,这两种心理现象就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谁都不想失败。这也是为什么人在失去最爱的人之后,会非常痛苦。
心理学家表示,初恋将决定一个人的爱情模式,并使他重复这种爱情模式。而人的潜意识有重复的能力,不管初恋是否带来伤害,他都会无意识的在下一次恋爱中爱上重复这种伤害的人。
由于印客效应的存在,多数人很难突破原有的模式,过了很多年,还是觉得第一个好。初恋的好,并不是真正的好,而是人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理想模型。
- 譬如看《还珠格格》长大的女孩,在潜意识里会为自己构建一个像五阿哥那样痴情男人的理想模型;
- 又譬如听王力宏的歌长大的女孩,就会在潜意识里寻找一个有艺术才华的男孩作为理想的恋人模型;
- 还譬如很多人的初恋理想模型其实是理想父母的化身等等。
每个人都会按照“完美的异性模型”去生活中寻觅、探索,即使是初恋无疾而终,关于这个人的记忆也会在自己心里难以磨灭,成为日后和其他人比较的标准。
其实,初恋肯定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只不过我们会在潜意识里修修补补创造出来一个完美的形象,进而误以为初恋不可替代。
人们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不易忘怀
初恋中的种种美好大都已深深映入恋人的脑海,事实上,人们留恋初恋,往往不是留恋初恋的情人,而是留恋初恋本身的新奇,以及初恋的情感体验,“未果性”是我们对初恋念念不忘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这种现象被称为“契可尼效应”。
每个人在青春期都会有爱慕的对象,当被拒绝后,有的一蹶不振,也有的将痛苦升华为奋斗的动力。
诗人海涅就是如此,他年轻时爱上了自己的堂妹,但由于自己家境贫寒而追求无果。他痛不欲生,把所有情感寄托在写诗上,疯狂的创作,终于红遍欧洲。老年的他,在成功后,终有机会与堂妹相逢。可见面后海涅才发现,当年正直青春的激情早已荡然无存。
李敖也曾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朋友年纪挺大了,回大陆探亲,很想借此机会见见自己的初恋情人。可当那个人杵着拐杖出现时,他吓得落荒而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那一种情窦初开的感觉,难忘的是初恋的心情。
作家黄蓓佳曾说:“记忆有时非常脆弱,它仅仅存活在虚幻的记忆之中,一旦帷幕拉起,裸露出真实,心里的某种渴望便会轰然坍塌,连带着全部生活都变得不可收拾。说得严重一点,那真是整个世界的倾覆”。
对待初恋情人最好的态度大概就是“只愿来世再见,不愿今生重逢”了吧。
可很多人用了一生的时间,才明白。而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不明白。譬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为了自己的初恋倾家荡产、中了对方的群涛快丢失性命的时候,还是无法忘怀。
为什么初恋让我们久久不能淡忘?这些心理原因才是罪魁祸首。
了解了原因,我们才能开始正视现实,不必为过去感到遗憾可惜,也不必拿初恋情人放到现在影响原本美好的生活,用现实的理性思维去面对生活,把遗憾之美埋藏于心中。
希望每一个怀念曾经、想念初恋的人,都能克服自己的心理原因,把过去尘封,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