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若说最成功的失败事件,前几年的港片有一部《寒战》提出了这个概念。那部电影还不错,捧红了一对新人导演,横扫了当年的金像奖,以一个新的角度切入了警匪片,十分不易。但是若论起最成功的失败事件,我还是认为今天我们要介绍的《阿波罗13号》当的起这个评价。
阿波罗13号
最成功的失败,这个评语看上去就很悲壮。因为他的光芒首先要建立在一个失败的起点。我们先来看下影片故事的背景。美苏当年的星球大战,极大的推进了太空事业的发展,阿波罗11号登月前nasa的拨款预算更是达到了当年美国全部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五。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当然,投入和产出还是成正比的,自星球大战后美苏两国削减支出后,太空事业再没有当年阿姆斯特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也停留在了四十几年前。
尼尔阿姆斯特朗
说回本部电影,本片改编自真人真事。每一个宇航员都对登陆外空星球充满了向往,但现状却是大众对航天的热情在阿波罗11号登月后快速下滑。甚至本片中介绍的阿波罗13号在发射和在飞船中的生活片段,都没有得到电视的转播,可怜的几个宇航员还以为正在被全球瞩目而兴致勃勃。悲剧就发生在这次本应有电视转播的几分钟后。在执行地面的指令搅拌氧气罐时,氧气罐爆炸,氧气快速泄露,但当时宇航员和地面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为只是仪表盘出现了问题,直到一名宇航员透过窗子看到飞船在向外喷出白色气体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诞生了那句影史上非常经典的台词,houston,we have a problem.
90年代的汤姆汉克斯感觉要嫩出水来
氧气罐爆炸的影响巨大,供电电池就是由氧气的化学反应而来,宇航员面临着因电池电量不足而导致操作系统关机的危险。宇航员们在太空舱中所需要的水资源也由氧气反应而得来。面对如此困境,宇航员们只能在短短的时间内,马上给登月舱充电,关闭指令舱的系统,三人进入本来仅供两人生活两天的登月舱中避难,而他们将要在这个狭窄的空间中生活4天。
由于电池匆忙充电,电量十分有限,他们关闭了很多设备,进入省电模式,几人在舱中冻的瑟瑟发抖。有一名宇航员还因为缺水患上了排尿困难症。因为爆炸的的地点几乎马上进入月球轨道,几人要利用登月舱有限的推力返回地球,导航系统的失效使的几人不得不采用非常原始的借用参照物定位的方式,在茫茫的宇宙中找寻回家的路。滑过月球背面的时间,几人的目光满是不舍,本可踏足这片土地,如今只能在她的上空,匆忙的say bye.这期间,地面的所有人群策群力,读秒阶段为他们解决了登月舱内二氧化碳过滤的问题,虽然很丑但却能活命。为他们不断的模拟线路,之前因为被查出可能在执行任务期间患麻疹而错失这次登月机会的宇航员,努力的为他们找到最省电的操作模式。众志成城,他们终于成功的返回到了地球,虽然他们的出发没有得到足够的聚光,但他们的回家之旅绝对做到了举世瞩目。
it's glad to see you again
最后,像马特达蒙在火星救援中说的,你解决掉一个问题,接着你解决下一个问题,当你解决的问题足够多的时候,你就能回家了。本片虽然没有火星救援的任务看上去那么抢眼,但却是一件真事。在太空中营救,浩瀚的宇宙中,只能动用手边有限的资源和相信地面人类无穷的智慧,以及强大的内心。
最成功的失败在这个故事中,成功的光芒十分耀眼,以至于人们几乎忘记了失败的起点。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爆炸的氧气罐是一个二手货。本来应安装在阿波罗10号上,在安装过程中不慎被损坏。当阿波罗10号换用其他的氧气罐成功发射后,这个氧气罐被修复测试后,安装到了阿波罗13号飞船上。阿波罗13号在发射前进行的一次测试中,这个氧气罐的氧气始终无法彻底排空。控制人员启动罐内的加热器,排出剩余氧气。这个操作需要接通65伏的电源,但氧气罐内的电路一开始的设计电压是28伏。在8小时的加热后,靠近加热器的导线温度一度达到了1000华氏度,导线的绝缘层被破坏。在太空中,这段导线短路,点燃了绝缘层,引发了爆炸。
阿波罗13号后,人类又向月球做了几次探索,很快在阿波罗17号之后,人类停止了对这个星球的探索,转而向了成本低一些的空间站等项目。但是,在我们每天晚上抬头仰望的时候,不要忘记,曾经人类迈出了多大的一步。不要忘记,在这场遥远的旅途上,人类曾经上演过一场精彩的胜利大逃亡。
对了,说到最成功的失败,今年9月1日上映的《敦刻尔克》也是一个符合评价的故事。如果你今年只打算在影院看一场电影,那么我极力推荐这部。至于这个最成功的失败故事,我们下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