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文/泰?伯尔(《波士顿环球报》影评人)
|编译/hzj
《聚焦》在去年9月初的一系列国际电影节上放映以来即受到了多方的赞誉,而其中几乎大部分来自记者同行们。由于本片讲述的是《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小组对天主教会长期以来对教父的娈童行为的掩盖进行的报道,这便很合情理了。新闻界总是会喜欢那些赞誉他们的电影,对吧?
事实上,使得《聚焦》压倒性且出人意料地令绝大多数报人感到满意的原因之一在于,这部汤姆?麦卡锡的电影并未把记者们塑造成英雄的形象。它只是让记者们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尽管就如这份工作一样枯燥而又有批判性,本片却用一种现实主义笔调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麦卡锡和他的合作编剧乔什?辛格(《白宫风云》《危机解密》等片编剧)深知在《聚焦》中,记者们并不是本片的精髓所在,他们所挖掘的故事才是。这个记者们所要报道的事件中当事者的经历就是:这些男女令人发指地受到了双重伤害——首先是在童年被神父们侵害,之后他们又成为教会保护纵容神父们实施性侵行为的牺牲品。
因此《聚焦》是一部关于挖掘新闻过程的电影,是一部关于新闻采访与生俱来的戏剧性的电影。这一点甚至超过了堪称新闻题材电影的标准的经典——《总统班底》。这部新片与它十分相似。(首先,从1970年代至今的新闻办公室陈列看似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相信我,这是事实。)影片的故事从2001年中至2002年初跨越了半年时间,视角始终跟随着记者与编辑们,不加任何情节剧式的粉饰。
迈克尔?基顿饰演聚焦小组的编辑沃尔特?“罗比”?罗宾逊(“球员兼教练”,他是这么称呼自己的),如同他去年在《鸟人》中角色的反面,充满警觉性和沉默寡言的“波士顿式智慧”。他麾下的记者有萨莎?菲弗(瑞秋?麦克亚当斯饰),马特?卡洛尔(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和迈克尔?雷赞德斯(马克?鲁弗洛饰)。他的上级有副总编小本?布拉德利(约翰?斯特莱利饰)和来到城里的新人,主编马丁?巴龙(列维?施瑞博尔饰),他上任的第一天便指派罗宾逊的小组跟踪报道神父性侵事件。
如果你喜欢那些快节奏的真实犯罪剧,那你要失望了。影片大部分场面是人们在谈话,在椅子上,在会议中,在电话里。影片的情节在到处搜寻尘封的档案和与性侵受害者们软磨硬泡的采访对话之间转换。受害者中有菲尔?萨维亚诺(尼尔?哈夫饰),本地组织“神父性侵幸存者网络”(snap)的领导者,乔?克劳利(迈克尔?西里尔?克莱顿饰),和已故的帕特里克?麦克索利(吉米?勒布朗饰)。这些场景中的表演都十分动人伤感,而事实细节的挖掘仍然困难重重。
最早有待解决的,是《环球报》能否成功请求马萨诸塞州法院在多年之后解密封存的关于约翰?季欧根牧师猥亵多名男童的案件文档。这成为了《聚焦》中黑色漫画式的主题。“你想控告天主教会?”人们不断以怀疑的口吻对巴龙说。影片注意到,在这不信任的背后,是巨大的、在市民们心中用服从和自我满足筑起的无形的墙——一种被灌输、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在信仰和世俗的双重权威下卑躬屈膝的灵魂。
新来的主编参加了红衣主教(莱恩?卡里欧饰)举办的“摸底”宴会,会上红衣主教展现了他的亲和力,并赠送主编一本《教义问答》。之后在电影中,一位来自大主教管区的亲切朋友现身对罗宾逊发出警告。“事情总是这么发生的,是吧?”罗宾逊沉思道,“总有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施压,然后一瞬间所有人都开始置若罔闻。”诸如此类的施压者总是“一片好心”,人脉广泛,并且无处不在。
或许评判《聚焦》是否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关于波士顿的电影还为时过早——片中演员口音地道,制作者们看起来对本地的情况了如指掌——但对于这座城市的某些糟糕的方面它的确是最为诚实的。当罗宾逊从《环球报》的办公室一路漫步穿过多切斯特的莫里西大道,到达他的母校波士顿学院高中,并询问一系列让人不愿面对的关于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的问题时,你能感觉到丑闻在邻里之间散布开来,进入记者们的生活中。在片尾字幕中,影片将对这一丑闻的揭露持续地扩散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影片的用光干脆直接、准确无误,剧中的办公室场景大都狭小晦暗,真实而有张力。而本片叙事节奏亦谨慎而平稳,我们都知道故事将如何结束,但《聚焦》却能给你一种故事余韵,你开车回家,在路上、直到第二天都会在脑海里不断重放来龙去脉。你会努力去回溯真相,一步步揭露各方之间利益的链条,并探索一系列微小的事件是如何产生巨大的影响。影片在其他方面精简到了极致:没有闪回,没有办公室恋情,仅仅是对记者们家庭状况的匆匆一瞥。全片仅有的“高谈阔论”来自鲁法洛饰演的雷赞德斯,而且由于电影需要在预告片中和颁奖典礼上放些精彩片段,我们早已经听过他这一番高论了。(在精彩片段中没有体现的是,影片中这一番高谈阔论并未对罗宾逊的决断起到任何效果:他仍然等到整个报道完全准备好之后才刊出。)
一点个人看法:显然,对这部影片我完全无法做到客观。如果一支剧组在你的办公室内频繁进出,制作他们的电影,一批顶尖的影星饰演那些与你平日里在餐厅一同排队吃饭、工作期间一同在电扶梯上开玩笑的同事们,你也很难做到客观。影片制作者们在环球报的办公室和在多伦多建造的布景内同时取景。更使我在评判该片之时感到迷乱的是,在某些镜头焦点之外的背景处还能时不时瞥到自己实际生活中的同事们。
从一个行内人的眼光出发看这部影片仍然有其优势。像我这样了解真实生活中的记者——非亲友但作为同事——的人,《聚焦》这种以人物的个性为依托创造角色,而非好莱坞标准流程一般的独具一格的创作方式,让我十分为之着迷。现在已经成为《华盛顿邮报》执行主编的巴龙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电影总喜欢把高层编辑塑造成傲慢的自大狂形象,对着电话大吼大叫,而真实生活中的马丁?巴龙则是如此沉静和爱思索的人物,人们仅仅出于单纯的好奇就会被他吸引。(他们仍然保持着尊重。)无论是演员施瑞博尔还是整部影片都把握住了人物的含蓄内敛的魅力,结果他们成功塑造出在目前的商业叙事环境下耳目一新的人物类型:极简主义的领导者。基顿扮演的罗宾逊也塑造得简洁有力——当情势变得困难时,他反而更为缄默——鲁弗洛也是,他把握住了雷赞德斯心怀信念勇往直前的韧劲,让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同事看后会心一笑。
当然,《聚焦》在处理真实事件发生的顺序,以及一些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上仍然采取了相当具有自由度的处理。影片省略了2001年在《环球报》的调查之前,克里斯滕?伦巴第在《波士顿凤凰报》上发表的文章(剧本提到了报纸名但未提到作者的名字),并且将数名为代表受害者维权的律师简化为一名,即神经兮兮的米歇尔?加拉贝迪安(斯坦利?图齐饰,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出色)。影片对众多为这一系列报道做出贡献的《环球报》的记者和编辑也是一带而过。一如既往,你看到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事实。
但本片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它努力并且成功地抵御了加入虚构剧情的强烈诱惑;且尽到了创作者颂扬受害者们将童年创伤公之于众努力的责任。《聚焦》采取了敏锐而冷静的视角,利用外来人巴龙的眼光,来发现本地人未曾也无法,甚至永远无法发现的东西。而《环球报》曾有不止一次在实际采取行动之前展开调查的机会。影片将先前错过的机会归咎为在繁忙工作事务中令人遗憾的官僚作风带来的忽视,同时也有相关人员的失误和报社为了发展不愿站到风口浪尖等原因。直到外来人的冲击才改变了一切。
总而言之,《聚焦》是新闻电影类型的绝佳范例,不再有以前这一类型里旋转着的头版画面剪辑,但却加入了另一个高潮场面,登载着重磅新闻的报纸大批地从印刷机中吐出,并很快将被投递在人们各自的门廊上。对于报业的人们,这些镜头满载着不断加剧的怀旧情绪,是一枚催泪弹。对于行业之外的人,它们可以被视做一座更加远大的理想的灯塔——享有新闻自由,以及长久维系这种自由所需要的艰辛而平凡的日复一日的工作。c
【如果您喜欢这篇图文,请转发到朋友圈。感谢各位读者们的支持和鼓励!】
【奥斯卡补完计划(点击以下片名,深度了解影片,关键词持续更新中)】
【奥斯卡幕后故事专题,点击链接可阅读】
订阅杂志
尊敬的读者:
欢迎到当地邮局订阅《电影世界》。
2016年我刊定价仍为25元,全年300元,每月5日出版,国内邮发代码:12-3。
境外读者请与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联系,国际订阅代码:m667。
除邮局订阅方式外,可以直接致电我社发行部订阅。凡到我部订阅,8折优惠,全年240元,平邮或快递,免收邮费。
联系人:王春梅
电话:010-59007171-2020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