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同龄的男人,总要比女人晚熟一些。无论是处于青春期还是到了更年期,这种差距总会那样微妙地保持着,像一根皮筋松松紧紧牵连婚姻的两头,拉扯翻新出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琐碎花样,调剂着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
新年伊始之际,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这是一部充满京味儿的轻喜剧,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架构和潮流调侃的台词设计都十分给力。而其中最能吸引观众的,要属那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能真实还原生活的观念冲突与情商角力。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全剧的发展都着眼于数个平凡普通的小家庭,细致生动地剖析着父辈与小辈们所遭遇到的种种生活问题。对于同一件事情,两代人用迥然不同的处理途径去对待,男性与女性用各自擅长的行为方式去解决,而结果总是火星撞地球般的争执吵闹与天翻地覆。
诚然,孰对孰错,本没有定数。人总是在不断的自我建立、自我否定、自我完善之中行走,对立现象的背后是他们各自人生理念与信仰的一次次碰撞。尽管也会头破血流地疼痛,但从中有所收获并得以成长,就具备了积极的意义,使之成为迈向自我成熟的一堂必修课。
稚嫩!剧中反复听到苗子提起这个词。其实,将它拿来送给《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中懵懂前行的每个男人,都挺合适。三个男人一台戏,更何况除了青春期的小男生们,还有更年期的老男生们。
每个男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邓家齐如是、苗知喻如是、蒋公子如是,就连邓父与苗父也逃脱不了这个存在于自己内在如影随形不肯长大的孩子。因为退休而抑郁,因为平淡而外遇。再强的男人也会有扛不住顶不牢在困难面前忽而变得格外弱小的时候,而那个任性倔强的孩子就会趁此机会悄悄跑出来,将外面闹个天翻地覆。
若要推选这其中最经典的人物,则莫过于邓家齐了。他心里的那个孩子可真是不受管束,五次三番地跑出来,苦了他自己,也苦了他身边的亲人朋友。回想观剧的时候,自己正感冒头疼,眼瞧着邓家齐来来回回地矛盾反复,不禁愈加心烦气躁,数次嚷嚷着不想再看下去了,鄙视着这男人怎么能如此窝囊可气?可又数次抓着遥控器,慢吞吞重新返回到电视机前面。
之前,我对于“红色小生”杜淳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敌营十八年》中的江波身上。未想,一脸铿锵正义的他,这回居然当真把邓家齐这个“未断奶”的小男生给演活了:有才华而因此带些得意自负,有梦想而因此总是固执任性;他的优柔寡断当断不断源自内心的善良柔软,他的冲动莽撞左右摇摆源自性格的单纯真挚。尽管他在生理年龄上已经成长为一个男人,可他的心理年龄依旧停留在躁动不安的青春期,所以那个住在他心里的孩子才总会左突右闯地想要出来捣乱一把。
这种生生疼痛又无可奈何的彷徨,溢满了整个荧屏,也正是让我屡屡萌生去意而又欲罢不能的症结所在。说到底,它们都只是些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见的小问题,但每一个却都精准地击中了电视机前同是被“青春期”留级的我们,让人嘲笑过之后又有些羞赧,讥讽过之后又有些难受。我想,杜淳一定也是深深参透了其中精髓,才能把角色演绎得如此到位,叫人又恨又爱又惊叹。
与男人们的稚嫩相比,《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女性形象都塑造得十分可爱可敬。她们在情商与智慧上,明显要比对方高出一个层次。但凡遇上困难坎坷,总是愈发显出女人们的坚强豁达。褪下柔软情绪化的外衣,她们就像天使那样,牢牢守护着家庭,无私地把爱奉给身旁的男人,并能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伸出坚定相携的手臂。
邓家齐开始爱上白晓鸥,那代表了他性格本源中对于梦想、自由与美好事物的向往。邓家齐后来爱上贺飞儿,那代表了他内心深处对于安稳、幸福与温暖家庭的眷恋。两个女孩都是他命中注定的天使,她们在本质上并无分别,先后启发并帮助了一个男孩从情感上逐渐成熟为一个男人的必经过程。
在确定邓家齐真正心意之后,一个选择远走他乡,一个选择不离不弃,她们用理智浇灌着真爱的花朵,小心呵护着那个稚嫩男孩的成长与成熟。也许,在女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位母亲吧,因而她们面对伤痛与困境,才能更加勇敢和坚韧。而婚姻,也因此变得无比温暖。
纵观剧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或多或少分摊了现实生活里各种不同人群的性格特色。其中,有你,也有我,有他,也有她。或许你比不靠谱的蒋公子要来得靠谱很多,或许你没有苗子那么多的社会压力和家庭重担,或许你就是那个乖乖听父母话活到三十临头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的邓家齐。假如你的确是一个“未断奶”的孩子,还藏身于父母日渐衰老的羽翼下,不愿昂首担负应该承担的责任,依旧在不断为了一点小事倔头倔脑地与家长们红脸争执。那么,果断推荐你来看看这部《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剪断脐带怎能获新生?父母逐日老迈,我们理所应当承担起一个成年人所应当承担的一切责任,而不再是被参与被介入甚至被主导。小到家庭,大到社会。从2011新年开始,且让自己学习变得成熟与理智吧!就像邓家齐那样,把淘气的小男孩紧关到内心深处去,脚踏实地地磨砺自己,努力去涵养出一个坚定、果敢、成熟的新我。
我们,该长大了。
作者:杜淳粉丝网 雁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