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美学分析
向阳光
每每拉起、或聆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都是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说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已经流传了1400多年。直至今天,仍为人们所传诵。
一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品构思,是根据我国一个古老而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农村祝家庄员外之女聪明漂亮的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家境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
当两人学业结束分别时,祝英台用各种美妙含蓄的比喻向梁山伯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但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她的含义。一年后,当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个女子后,便立即赶到祝家庄向祝求婚。可是英台已被许配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不到自由婚姻,梁山伯不久便悲愤、抑郁而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悲痛万分。在送亲的途中,她来到梁山伯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了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此时,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见后不顾一切毅然投入坟墓中,梁祝这对情侣遂化为一对彩蝶,在花丛中双双飞舞,形影不离。这个凄婉唯美、十分动人的故事,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并被编成各种器乐曲、歌舞、戏剧等,盛演不衰。
二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占豪与陈钢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获得好评。
这部绚丽多彩,抒情动人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在国内演出后均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1960 年第三次文代会上,与其他一些文艺杰作一起被誉为:“是一个阶级、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在欧、亚、美等各大洲演出后,并以其中华民族的鲜明风格与特点,得到了国际公认。香港艺术家们把它改编成高胡协奏曲、清唱剧及舞剧,美国的舞蹈家还根据它改编成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八十年代初,彩蝶又飞过台湾海峡,台湾唱片厂翻版出售《梁祝》,受到普遍欢迎,台湾刊物还发专论评介,引起各界人士很大的重视。香港唱片公司由于该片发行量超过一万张和两万张,曾奖给作者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如今《梁祝》已成为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彩蝶了。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内被誉为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民族的交响音乐”,主要在于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运用艺术手法刻画形象上取得了成功。整部协奏曲呈现出纯朴、清逸、幽思并带着浓郁民族风格的泥土芳香和仙乐般的境界,又运用西洋音乐的体裁和技法,成功地塑造出当代小提琴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研究、分析、探讨这部乐曲的艺术特色与艺术成就,对于中国小提琴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和借鉴价值。
三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是曲作者以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吸取浙江越剧里的部分曲调唱腔为素材而创作出的一首单乐章标题协奏曲。
全曲依照“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中三个最主要的戏剧情节与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然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部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既不是对故事情节的直接描述,也不是对越剧唱腔简单的模仿,而是根据音乐擅长抒情的特点,运用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剧内容和曲调进行提炼,并加以发展和创造。在结构形式上,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注:奏鸣曲式是以对比、发展与统一原则为基础的一种曲式。它善于表达人物的内心变化与事物的矛盾冲突,是一种富有戏剧性的大型曲式结构形式。往往用于奏鸣套曲及交响套曲的第一乐章);在艺术处理上,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用小提琴和大提琴对话的形式表现“梁祝相爱”的主题等,非常成功地将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融为一体,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较有代表性的三段剧情——“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的情感与意境,分别表现了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一对青年男女向往自由、追求爱情,不怕压迫,英勇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理想化结局。作者用浪漫化的艺术手法,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全曲主要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部分组成(注:呈示部中有主、副两个主题,也称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它们之间往往是对比性的;展开部一般是将呈示部中的两个主题加以发展,达到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再现部是经过陈述与发展后,主题趋于平和、统一,具有明确的结论性的意义)。其结构图式如下: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的总长度,大概26分钟。首先5分钟是叙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主题,然后是梁与祝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为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从10分钟开始进入第二个部分,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相会,最后哭灵、控诉。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长度差不多,大约11分钟。最后一个部分则是化蝶,是主题的再现。
这里,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第一部分:引子——春景
这段音乐为d徴调,4/4 拍子。乐曲一开始,在轻柔的竖琴、弦乐颤弓音响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一段活泼明快、优美动人的鸟叫般的华彩旋律,似乎有在云端的感觉。随后,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来揭开序幕,好像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仿佛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美丽图画:
第二部分:呈示部——相爱
主部主题为单三部曲式结构。其结构为a+b+a,4/4 拍子,d徵调式。
a段,由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 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极富表现且韵味地奏出了充满诗意的爱情主题,旋律非常抒情而柔美:
1=g 4/4
小提琴奏出的这一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好似祝英台在身旁诉说着昔日的故事。接着,这个主题由小提琴在低音区重复一遍,然后,乐曲进入b段。
b段,在小提琴音色浑厚的g 弦上重复一次后,转入a 徵调。乐曲吸取了戏曲音乐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大提琴以浑厚圆润、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式演奏:
由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呼应,以描绘了梁祝二人相识后,在草桥结拜为兄弟的情景过程。
a′段,是爱情主题的再现,独奏小提琴在此主题的基础上将情绪进一步引向深化。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充分地揭示了梁、祝真挚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进一步表现了梁、祝之间的纯洁友好与深厚感情。
连接部,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在主部主题再现之后,独奏小提琴奏出了一个自由的华彩乐段,主要是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悦与爱慕之情。在钢琴的伴奏下,独奏小提琴所显示的娴熟的演奏技巧为音乐情感的表现作了承上启下的铺垫。
副部主题采用回旋曲式、结构活泼的小快板速度。其结构为a+b+a+c+a,b 徵调,2/4 拍子,这段音乐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小提琴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与幸福情景。
副部主题(a)来自于越剧音乐,具有轻快的特点:
1=e 2/4
这个是由越剧过门变化而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插部(b)采用了副部主题(a)的动机进行变化发展,用木管与独奏小提琴,弦乐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的形式演奏。
第二插部(c)的音乐情绪更为活泼,独奏小提琴用e 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技巧,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这段音乐,以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灵活跳跃的音符,生动地再现了梁祝相互追逐嬉戏的神态。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呈示部的最后是结束部,为b徵调、2 /4拍子,音乐转为慢板,旋律下行,是以爱情主题为基础进行发展的,也就是说,它的音乐是由爱情主题衍化而来的。抒情而徐缓,音乐生动地描绘了祝英台面带羞涩,脉脉含情的神态:
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此音乐先由小提琴独奏,然后采取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演奏的形式,好似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二人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动人情景。真是“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第三部分:展开部——抗婚
这个部分由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和哭灵控诉三个部分组成。
在定音鼓由弱渐强的滚奏声中,突然,音乐转为低沉阴暗,引出了大管及大提琴阴沉的旋律,沉重而阴森可怕的定音鼓、大锣、大管与大提琴的音响预示出不祥之兆,这段音乐给人一种惊慌不安的感受。接着,铜管乐器、大提琴、低音提琴和大管奏出了凶暴残忍的封建势力f徵调音乐主题,此后,出现了由副部主题变化而成的抗婚主题。惊惶不安的独奏小提琴先用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祝英台悲痛的心情,然后用强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的主题,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独奏小提琴的反抗音调,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性的斗争中。这个由副题变化而来的抗婚音调和由引子发展而来的封建势力主题交替出现,逐渐形成第一个矛盾冲突的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它刻画了祝英台誓死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压迫束缚的反抗精神与痛苦不安的心情。因而,形成了对比的戏剧冲突。
1.英台抗婚
这一部分主要由两个主题组成,第一主题代表残暴的封建势力,由强劲的铜管乐奏出,f 徵调,4/4 拍子。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
1=bb 4/4
第二主题由独奏小提琴演奏,代表了祝英台抗婚的形象与决心。独奏小提琴用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祝英台的悲痛与惊惶。紧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出了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果断的反抗音乐主题:
它成功地刻画了祝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这一对矛盾对立的主题在不同的调性上反复出现,最后达到第一个斗争高潮——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当乐队全奏5 - |5 61 |5 - |5 - |5 61 |65 3 |2 - |2 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是现实给予他们的回答却是以铜管为代表的强大封建势力给予了重大压力。这部分主要表现了激烈的抗婚场面,但最终是封建势力的主题占了上风。
2.楼台相会
降b徵调,4/4 拍子,又是一个慢板,缠绵悱恻的音调,如泣如诉:
这段旋律采用了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演奏的形式:小提琴先奏出哀伤、倾诉的旋律。接着,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它那时分时合的音调,感人至深,把梁祝在楼台相会时,互诉衷肠,倾述爱慕及其悲伤、怨恨、愤懑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哭灵控诉
音乐急转直下,弦乐的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
哭灵、控诉、投坟这段音乐,变化运用了京剧中的导板(散板)与越剧中的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并加进了急促不安的板鼓,形象地渲染了祝英台呼天喊地、悲恸欲绝的情绪。独奏小提琴激动地散板强奏与乐队快板齐奏的交替出现,表现出祝英台泣不成声的痛苦形象。后面的散板曲调是用引子的素材发展而成的,它是对祝英台坚贞不屈的精神的讴歌。在这个部分的最后,独奏小提琴单独奏出了一句极为高亢的旋律。它犹如祝英台撕心裂肺般地哭喊,她是在控诉封建礼教所酿成的人间悲剧。
同时也深刻地表现了祝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里,小提琴吸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戏曲的表现手法,把祝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十分深刻。她时而呼天嚎地,时而低回婉转。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祝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后的控诉:3 5 1 2 27 65 4 0 4 . 5 |5 - 50,接着,在锣钹齐鸣声中,祝英台毅然纵身投坟,乐曲达到了最高潮。
第四部分:再现部——化蝶
风过云收月色明,
野草山花别有情。
墓头飞出双蝴蝶,
翩翩恰是同命人。
这个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音乐在开始时,气氛很安静。然后,由长笛和竖琴再现引子的部分旋律。长笛以飘逸、美妙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级进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带入了神仙的境界,有着神话般的迷人意境。这时,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衬托下,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再次演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优美、抒情而动人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伴奏音响朦胧而华丽,仿佛暗示梁、祝虽然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死去,却化为一对彩蝶,
在万花丛中自由自在、欢乐地比翼双飞,到天荒地老,永不分离,一起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同时,也表现了人民的意愿和想象——梁祝化成蝴蝶,翩翩起舞。
彩虹万里百花开,
花间蝴蝶成双对。
千年万代不分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
随着铜管乐器的加入,音乐又进入一个高潮,好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反抗精神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支持,他们的故事永远被人们传颂。这一段音乐讴歌了伟大的爱情,寄托了人们对梁祝的深切同情和美好祝愿。
尾声由独奏小提琴主奏,音乐在极弱的力度中收束。它令人深思,令人遐想。
总而言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合》之所以如此成功与经典,缘由于有一个好的题材、一个经典动人的话题、一种高超的写作手法与编配处理。
这部绚丽多彩、抒情动人的交响作品,在国内外演出时均受到热烈欢迎,在国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国外音乐评论家则称它是“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特别是它的主旋律——爱情主题,真是脍炙人口。而且已被音乐爱好者填上歌词加以演唱,更加深入人心。
四
管弦乐总奏音乐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着主题,渐渐地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次强调。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地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仿若春光明媚三月天,梁祝两人春日在外游玩。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但,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中,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展开部——抗婚,这部分含有三个小段。力度为强、弱、强,速度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的下行乐句,似乎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矛盾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的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了。
楼台相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当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时,小提琴在一旁随和着。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为过度悲伤,故而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地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分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嬉戏,自由飞舞,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