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被李安搬上银幕后声名大噪。汤唯与其饰演的王佳芝一角互相成就。
其实在历史上,王佳芝这个角色是有人物原型的,她叫郑苹如。而王佳芝要刺杀的易先生,自然也有历史原型,他就是汪伪特务头子丁默邨。
在小说中,王佳芝精心设局要杀易先生,但后来却爱上了对方,在两人选购大衣(电影是选购珠宝)时,她提醒易先生有危险,易先生因此得以逃脱。
那问题来了,在真实历史中,郑苹如有对丁默邨动真情吗?丁默邨的逃脱真是因为郑苹如提醒?
张爱玲最擅长写男女感情,对于当年如此著名的事件,她适当地进行艺术加工并非不可能。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当时与她朝夕相处的胡兰成,就是汪伪的宣传次长。
此外,她与金雄白也有交往的,金与周佛海是拜把兄弟,当时一起投靠汪伪政府。难道张爱玲就一点内幕都不曾听说吗?
我们再看郑苹如本人在接受审讯时的说法。她当时一口咬定自己是“情杀”,声称丁在与她相好后,又别有所恋,因此她心有不甘,才请人开枪恐吓丁。
如果我们不曾看郑苹如的过往,很可能就会把这当一起男女间争风吃醋的普通纠葛看待了。
中日混血美人的生平与“刺丁案”始末
但事实没有这么简单,要研究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就要了解他/她的过往。
郑苹如的父亲是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的国民党元老郑伯英,母亲是东京的名门闺秀木村花子。
郑苹如是郑伯英夫妇的第二个女儿,从小聪明伶俐又漂亮,跟着母亲学习了一口流利的日语。
1937年7月,年芳19岁的郑苹如就当选了中国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画报——《良友》第130期的封面女郎。
金雄白郑苹如后来经陈果夫、陈立夫的堂弟陈宝骅邀请,加入了特工队伍。
关于郑苹如的职业生涯,除了“刺丁案”外,最有名的就是在汪精卫发表“艳电”前,就打听到了汪精卫投敌的消息;此外即绑架痴迷于她的日本首相的儿子近卫文隆一案(因此对于“美人计”,郑苹如已有过经验)。
她在接到中统局派她刺杀丁默邨的任务之前,曾试图策动日本反战分子花野吉平、早水亲重等人反对汪精卫政权成立,但以失败告终。
中统之所以派郑苹如去接近丁默邨,是因为在郑上民光中学时,丁默邨恰任该校校长,二人当时就有过些交往。而有“色中饿鬼”之称的丁默邨,在面对旧识美女时难道能抵住诱惑?
果然,在郑苹如精心设计的“不期而遇”的局中,丁默邨很快沦陷了。
为了与郑苹如更频繁地交往,丁默邨让其做自己的秘书,郑因此可以自由进出七十六号伪特工总部。
在日益取得丁默邨信任后,郑苹如于1939年12月的一天,将丁约到了上海静安寺路的西伯利亚皮货公司里,称自己想要一件新大衣。
丁默邨丝毫没有怀疑,就跟着去了。
汽车停在了西伯利亚马路对面的路侧,当丁随着郑进入门店时,看到了两个形迹可疑的大汉,腋下各有大纸包一个,老特工出身的丁一眼就判断出里面藏着武器。
他保持镇定进入店内,突然,没做丝毫停留就撇下郑苹如,由一扇门逃出,穿过马路,跃上了自己的汽车。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以为丁要在店里呆一阵的两大汉一下子没反应过来,错失了刺杀的最佳时机,他们掏出枪来,对着已开动的汽车一阵乱扫,因车是防弹的,丁毫发未伤地逃脱了。
“谍海之花”凋谢,她对丁动过真情吗?
事后丁仔细分析,发现了郑苹如的真实身份,震惊又气愤之余,在接到郑的慰问电话时,丁还是保持了冷静,柔情依旧,还与郑约定了下次幽会的时间,让郑到七十六号看他。
为了表现自己的问心无愧,郑苹如在明知可能有危险的情况下还是赴约了,她还叫了日本沪西宪兵分队的队长陪她一起。
当时担任汪伪政务次长的李士群早已监听了郑苹如和丁默邨的电话,因此他在没有告诉丁默邨的情况下,就擅自将来到的沪西宪兵分队队长支开,并秘密扣押了郑苹如。
当然也有说法,是丁默邨授意李士群那么干的,但丁只是想吓唬一下郑,并没有下达如何处置郑的命令。
总之,郑苹如确是被关押在原军统四大金刚之一的林之江家里。
据说当时很多汪系的太太们都曾到拘押郑苹如的地方看过,一致认为此女生得满身妖气,如果不杀之,肯定后患无穷。这局面对郑苹如是很不利的。
果然,数天后,林之江就以要将她解往南京,不久便开释为由,将郑骗了出去。而当车抵达中山路旁的一处旷地,林之江要她下车时,她才意识到事情不对,但为时已晚。
就这样,年仅23岁的郑苹如被枪决。
郑苹如对丁默邨动过感情吗?
首先,郑苹如其实是有未婚夫的,他叫王汉勋,是国民党空军的飞行员,后来在抗战中牺牲,牺牲前是空军上校大队长。
其次,据金雄白曾发表在香港《春秋》杂志上的连载的《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第二十章中,详细描述了郑苹如刺杀丁默邨始末。
他在文中说到丁“支离病骨、弱不禁风,肺病早已到了第三期,但壮阳药仍然是他为纵欲而不离身的法宝”。
这样的丁默邨,郑苹如怕是看不上的。烈士的情操,也不是张爱玲的“小资情调”可以解读的。
郑苹如死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表彰,其名字甚至没有出现在国民党的《上海抗战蒙难同志名单》上。
嵇希宗还说过,郑只是“中统”的“运用人员”(小人物),并且评价她“虎穴锄奸,最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好奇心,她这个人生性喜欢冒风险”云云。
直到抗战胜利后,文学家郑振铎才在1945年10月6日出版的《周报》上以《一个女间谍》为名,悼念郑苹如,里面写道:
“为了祖国,她不止几次出生入死,为了祖国,她壮烈地死去!比死在沙场上还要壮烈。”
郑苹如的母亲1966年以80岁高龄在台去世,才获得蒋介石颁发的“教忠有方”匾额。
至于恶魔丁默邨,则于1947年7月5日被枪毙,判决书里罗列了其诸多罪状,其中有一条是:
“主使残害军统局地下工作人员及前江苏高二法院庭长郁华与参加中统局工作之郑苹如女士等”。
至此,郑苹如女士终于可以瞑目了。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非常感谢!
备注: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