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淬火成钢》剧照
研讨会现场 厉建斌 摄
编者的话: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北京天岳盛丰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淬火成钢》专家研讨会2017年1月5日在北京举行。
与会专家从该剧的文本意义到拍摄实践,从历史再现到艺术虚构,以及如何把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如何出新出彩,进一步弘扬主旋律,诠释正能量,创作生产出更多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的优秀作品进行了总结和研讨。
长征题材剧的新鲜表达
李准(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长征题材的电视剧,去年大概有十几部。中央电视台连播三部,这是以往没有的,《淬火成钢》就是其中之一。
长征题材是影视剧创作的富矿,不断出现新作品、新探索。如果说上世纪末翟俊杰导演的电影《长征》,2001年的电视剧《长征》,表现的主要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话,现在反映长征的影视剧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淬火成钢》题材宏大,影视形象众多,历史内容丰富。该剧的特点和优势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内容到形式,可用六个字概括:新鲜、集中、完整。从1936年4月这个历史节点开始,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写三军大会师。1936年4月是什么历史节点?从1935年9月起,张国焘搞分裂,毛泽东带着7000多人,往北去了。中央红军在陕甘站住了脚,而且东征胜利,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中央决定北上这个路线是正确的,粉碎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1936年初,张浩从共产国际回来了,带来了支持中央北上的方针和路线。张浩就以共产国际的名义,给张国焘不断发电报,催促他北上,中央红军取得大胜利。4月9日,周恩来秘密会见张学良,逼蒋抗日,之后,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事件标志着历史性的转折。该剧开头非常精彩,而且把各种因素集中到一个点,使得尽快实现三军大会师,不但有了迫切的历史要求,而且有了条件、有了保证。这是以往写长征会师的作品没能达到的高度。
1936年10月至11月,山城堡战役打得非常漂亮,奠定了中央红军在陕甘扎根的基础。我个人觉得,山城堡之战是红军大会师、长征真正取得胜利的小结。起点非常高,结尾非常扎实,这是该剧总体构思、总体框架最好、最突出的一个地方。
第二,非常形象地表现了红军长征的目标就是北上抗日。找到了北上抗日的落脚点,是三军大会师的真正完成。该剧非常独特而鲜明的一个特点,是比较系统地揭露了“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破坏抗战,中共中央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全过程。
第三,第一次正面描写了日军侵占华北之后,中共直接领导下的华北学生和人民奋起抗日救亡的历史篇章。
第四,写了围绕着北上抗日的目标,中共中央做西北军、东北军的工作,逐渐推动和他们联合。这条线基本相对独立出来了,这点是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因此抗日作为整个红军长征的目标,比所有片子都形象,都令人信服,照亮了历史的趋势,照亮了长征的高度。
第五,在事实和虚构的关系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一家人,三个儿子、两个闺女、两个女婿,七个人串联了一、二、四方面军,串联了中央和基层,串联了行军路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创作方这个分寸掌握得比较好。
革命历史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丁振海(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淬火成钢》艺术顾问)
去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众所周知,这次红军西北大会师,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该剧全面、完整、真实、具体、形象地再现了大会师波澜壮阔、英勇悲壮的艰辛历程、历史场景和伟大意义,体现了革命的历史内容和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的一致性,是献给这个重要纪念日的一部精品力作。
我认为,该剧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点:一、主题鲜明深刻。此种题材的影视剧很多,为避免重复,该剧不是一般的描写长征的经过,而是把三个方面军的大会师浓墨重彩地加以突出表现。该剧艺术地揭示出路线上的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只有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坚持党指挥枪,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革命事业才能不断走向胜利。
这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强烈的现实启发意义。
二、史实清晰准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和符合重大史实,该剧所描写的历史事件年代较为久远,错综复杂,众说纷纭,有许多敏感点。该剧的编导不仅自己认真学习党史、军史,而且在编剧伊始就虚心听取专家意见,对剧本反复酝酿、反复修改,使剧本在“硬件”上得到保证。
三、虚构巧妙合理。电视剧的本质是艺术作品,该剧努力把弘扬长征精神与坚持不懈的艺术追求统一起来。对80年前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的消化、提炼、加工、集中、概括和典型化表现。全剧构思颇具匠心,以普通战士的悲欢离合,把一、二、四方面军巧妙地串联起来。又通过铁强、程春生与何月娥、何堂主、赵子龙等的关系,把红军与环县三界庄勾连起来,体现了军民团结抗敌抗日的主题思想。
四、细节耐人寻味。该剧非常注意撷取典型化的生活细节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如镜头中多次出现的王彩萍绣红五星和党徽,都使人浮想联翩,潸然泪下。
五、人物生动感人。电视剧的成功标志在于能否塑造出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该剧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贺龙、任弼时、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李先念、董振堂以及张学良、杨虎城和蒋介石、胡宗南等重要人物的历史定位比较准确,比较符合人物的真实面貌。该剧一大特色和突破是对张国焘的形象塑造,没有简单化、脸谱化,对其被迫同意北上,有限度地服从中央决议的一面也予以适当的表现。
再现长征的悲壮史诗
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淬火成钢》文学策划)
《淬火成钢》以准确透彻的历史视角和有质感的艺术细节再现了长征浴血奋斗的峥嵘岁月,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是一部有筋骨、有情怀、有思想的史诗性作品。
该剧最大的突破在于精准还原长征历史,艺术呈现长征精神。创作团队在对历史环境和事件整体深入把握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提炼加工,并且对历史人物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审美化地呈现给观众一个有中国精神、中国情怀、中国力量的故事,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冲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该剧以长征的重要节点布局叙事结构,完整、合理、准确地再现了纷繁复杂的长征历史时空,是同类题材影视剧中鲜有的完整地展示三军大会师的作品,在剧情建构上体现出了史诗巨作应有的格局。在制作层面,该剧延续了八一电影制片厂一贯厚重、精良的创作风格,特别是本剧对战争戏的拍摄,借助于后期特效技术打造出过去电视剧中难以完成的战争场景,达到接近电影大场面的水准,可以满足现代主流观众的视听需求。
在探索主旋律电视剧如何与大众审美接轨上,该剧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影视观众普遍年轻化,这就要求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必须在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寻找各种有效的叙事策略和手段,尽可能占领当下大众审美的制高点,有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在史实、史材、史德的基础上真实还原历史、艺术呈现历史;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重历史与现实精神的共振、共鸣,实现与大众更直接、更有效的情感对接、对话。如本剧中的铁强最后壮烈牺牲,令众多女性观众觉得惋惜。事实上,为传统英雄创造或保留一个圆满结局,或许能满足绝大多数观众,特别是当下年轻观众的浪漫化想象,也能借此在思想和情感上实现与观众的互动。主旋律的红色题材影片要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力,就必须让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观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主旋律影视剧创作和生产也需要以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进行创新和突破。
形象化地阐明历史逻辑
张德祥(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是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但是我们有责任告诉大家真实的历史。看了《淬火成钢》后,我搞明白了张国焘和中央是什么关系,过去没有详细地把这段历史写出来,该剧把这段历史讲清楚了,给我上了一课。
历史早已被定格,变成了一个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文艺作品怎么去表达?就是要形象化地找到历史的逻辑,阐明历史的逻辑就可以了。有很多作品,看着不真实、不可信,原因就在于它没有真正地去阐释历史的逻辑。
这个作品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国焘的形象,虽然是新的演员新的面孔,但表现出了张国焘的性格。他一直是以我为主的性格,和历史发展的逻辑似乎是矛盾的;他始终是被动地往前走,最终走向了背叛。通过张国焘的性格,我们看到了后来必然的历史命运。
体现长征中的另一种“难”
高小立(《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
《淬火成钢》写的这段三军大会师的历史故事,令人深思。画面上表现的是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除了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反动派的血战,大量的叙事展现的是同党内分裂主义者的斗争。以往的长征题材尽量淡化与张国焘的分裂思想的斗争,这部剧是党内的路线斗争表现最激烈的一部。对于朱德、刘伯承在一切服从党中央领导的问题上,他们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决捍卫党指挥枪的原则,这是审美上的突破,是其他作品中没有看到的。
从该剧中我们看到了红军长征确实非常不容易,但最大的困难是与错误路线、与人之间的斗争。把长征中的另外一种“难”写出来了,这也是对长征题材的突破,给了我们新的审美发现。此外,《淬火成钢》让观众加深了对战争的认识。战争力量的对比,不但是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对比,更是人心和人力的对比。对战争场面的驾驭,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优势,这部剧中骑兵的场面很震撼,堪比大片的感觉,非常好。
细节描写的魅力
黄怀璞(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北师大教授)
《淬火成钢》的成功主要在史诗品格的打造上,这表现为对历史风貌的真实再现、独到的细节描写、巧妙的人物关系以及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这里,我想着重谈谈细节的艺术魅力。
该剧有较多精致的细节描写,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毛泽东悄悄将自己的新鞋换给农民,穿走农民破烂不堪的旧鞋的情景。通过这个细节,既让我们看到当时农民生活的极端贫苦和穷困,也让我们意识到,叱咤风云的一代领袖如此亲民、爱民的行为实际是官民关系、党群关系的一种表征。另外一个感人至深的细节是,山城堡大战前彭德怀在红军高级将领集合后点名时,第一个点到的就是已经牺牲的刘志丹,但得到当时所有人异口同声的回答,这一声洪亮的“有”既寄托着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同时也是刘志丹革命精神的一种集体回应,是烙印在共产党人灵魂深处的一种矢志不渝的抱负和信念。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设计,未显丝毫的人为痕迹,因而才深深嵌入脑海、深入骨髓,从而实现了艺术以真情震击心灵的目的。有了诗性情感的融入,才有了史诗品格内涵的丰满与厚实,才使真实的历史有了引人入胜、韵味无穷的审美价值。
传统创作题材的新突破
冯欣(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戏剧影视文学所所长)
“长征”这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传统创作题材。前人丰厚的创作成果,必然给当下的创作者在“如何去突破”的问题上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而《淬火成钢》却切实地在一些方面做到了“突破”。
首先,因为不同以往的时间节点的截取,带来了时间与空间视觉的新鲜性。例如甘肃地域内一些不被人们熟知的战役、故事和人物,令观众对“长征三军会师”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感受。
第二,人物塑造方面,领袖人物与普通战士都塑造得生动可感。老舍说过,优秀的作品留下的是不朽的人物。《淬火成钢》运用在重要的历史抉择点上做“对比”与“反衬”的手法,来凸显领袖们的性格、品德。而普通战士层面,则运用多点共筑的手法,如贫农出身的王彩萍和逐步走进革命队列的富家小姐何月娥两个人物,相互呼应、补充,共同构建了富有牺牲精神又充满浪漫情怀的革命女性形象,极富感染力。
第三,传达出创作者对“长征”历史与精神价值的认识。重点在于创作者不仅对长征路线斗争表述得特别清晰,还能将历史的语境和当下的语境完成对接,提供了当下急需的精神内容,如信念、毅力、决心、纪律、忠诚等。
同时,《淬火成钢》并没有忽略当下观众对于电视剧的消费心理,人物关系丰富、注重戏剧冲突,战争场面激烈等,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
具有超越意义的好电视剧
焦炳琨(兰州电影制片厂原厂长)
《淬火成钢》从1936年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密谈合作开始讲起,直至山城堡大战结束。可贵的是编剧并没有简单地再现长征会师过程,也不是将主旋律脸谱化,而是通过铁家父子、王家兄弟、程家姐弟等一大批虚构的红军指战员的成长经历和爱情纠葛来结构故事。同时又兼备对历史的尊重,不戏说、不轻薄,将个人历史和国家、民族历史融为一体,并以独特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开掘,这就使该剧的文本立意高度超越了简单意义上的战争片,不仅从根本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强烈文本风格,也凸显了其强大的社会价值。
《淬火成钢》原名《三军大会师》,该剧的策划是从2003年开始的,至今已有十余年。下苦功夫精心制作,不仅使历史事实有了生命,也使影视剧的表达更具视觉化和触摸感。
红军长征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北上抗日。《淬火成钢》与类似题材影视作品不同的是,作者把抗日作为一条主线,写进了这部电视剧,这就使长征有了新的意义和境界。
电视剧中的历史是作者心中的历史,它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特别在人物塑造上,它不是简单的重复历史,而是基于理解后的一种升华。比如该剧没有把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历史人物写成先知先觉的神,而是把他们写成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们之间也有激烈的争执,也同样在战争中遇到过挫折,但他们最终取得了胜利。我们也从中获得了感悟。
剧中还讲到了何月娥与铁强的情感纠葛。其实在这里,爱情线仅仅是故事的依托,电视剧重在表现红军更加丰富的情感世界,那就是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热爱以及由此生发的挥洒青春和热血的大无畏精神。
剧中小人物塑造也颇有深度。比如赵子龙和宋大胡子,尽管他们的戏不多,但作者没有把他们简单化,而是通过他们对革命的若即若离,展示了他们对革命的认识过程和心灵的挣扎。
该剧还用简化凸显复杂。《淬火成钢》是一部非常复杂的战争片,它既要表现抗击日本侵略,面对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又要展示面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严酷的雪山草地等恶劣的自然环境,然而作者并没有追求所谓的情节曲折、离奇,而是有意把情节简化,从而凸显三军会师。情节的简约,形成了电视剧对战争的表现强度,不仅增强了其审美的情趣,也完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淬火成钢》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小事”的使用。“小事”是电影表演的灵魂,在电影表演中,“小事”不仅能使人物形象增加质感,而且还能给角色赋予艺术的美感。这样的“小事”也同样发生在历史人物身上,增强了其审美的丰富性。“小事”还使反面人物防止了脸谱化。
总之,《淬火成钢》是一部具有历史高度、社会高度、人生高度和思想高度的电视剧,它把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具体的历史性和人性的复杂性,都真实而有感染力地展现出来了。在他们的故事中,革命具有明确的方向,革命者的生活轨迹因此而厚重,并焕发出意义和光芒。
思想性、艺术性统一的扛鼎之作
岳思平(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组组长、研究员,《淬火成钢》军史顾问)
这部剧我看了四五遍,涉足比较深,体会有三点:一、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二、难点变成亮点;三、强强联合,产生1+1大于2的力量。
对电视剧说三句话:第一,主题鲜明,主线清晰。该剧反映的不是两个方面军的会师,而是三个方面军的会师;是六次会师,大会师是高潮,集中反映的是高潮的部分。从这个角度讲,该剧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扛鼎之作。
第二,导向正确,旗帜鲜明。凸显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展现了全党全军的大团结、大统一,弘扬了长征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信念。这部作品是制作方心血的结晶,是一部不忘初心的精品力作。
第三,贴近历史,实事求是。这段历史是中日民族矛盾、国内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党内外矛盾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从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是作为次要矛盾的,这部剧抓住了主要矛盾。
艺术化地传递正能量
翟俊杰(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我们常说的三性统一,思想性都有,关键在艺术性,要好看。当前影视界存在严重的浮躁现象,现实题材低俗化,战争军事题材游戏化,古装历史题材戏说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觉得再看《淬火成钢》有它的可贵之处。很重要的一条是艺术化地传递正能量,认真打造剧本,从史诗中截取重大的事件组成引人入胜的具有强烈戏剧冲突的情节链条,从中塑造重要的历史人物和无概念化的艺术虚构的形象。在这样的基础上精心实施拍摄,光调、影调很讲究,可以看出,是严肃认真地用工匠精神去拍摄。
通过该剧的成功可以看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不仅是长征题材,还有抗日战争题材、解放战争题材等,我们都要努力创新、突破、超越,创作出人民群众真正喜闻乐见的作品,来弘扬我们的革命传统,讴歌我们伟大的党,讴歌伟大的人民军队。
增强文化自信的好作品
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淬火成钢》的成功经验,第一,是以自身的美学品格和历史品格吸引感染受众,赢得大家的称赞。该剧审美化程度、艺术化程度比较高,相当完整地表述了这段历史。在创作美学范畴里,它以作品自身的美学品位、历史品位去吸引、感染受众,而不是去考虑怎么迎合观众。创作者一定要负起既服务于群众,又要引领受众的历史责任。《淬火成钢》就是这样的,经受住美学的检验考量。这几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影视创作某种程度陷入处理不好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关系的恶性循环怪圈子中。因此,《淬火成钢》的价值凸显出来了。
第二,该剧是真正把长征当成一面镜子,把长征的英雄当作历史的智者,为今天的观众提供精神能量。通过该剧我们发现,党的核心也是“淬火成钢”的,是在革命实践当中自然形成的。中央电视台把它作为2016年收官之作,因为它有力度,从昔日的长征通向了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长征。我们今天要不忘初心,坚持理想信念,信仰真理,维护真理,捍卫真理,捍卫英雄。所以说,《淬火成钢》是真正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好作品,是给我们正能量的作品,今天的报纸、舆论应该多为这样的作品叫好。
第三,中央电视台功不可没。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中华民族宝贵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资源,要深入开掘,优化配置,反复播出。国家电视台多播这些东西,能让下一代知道长征究竟是怎么回事。
(本报记者叶海 王莉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