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因为最近疫情的严峻形势,只能响应国家政策:“家里蹲”。因为前段时间上映的一部改编自印度的电影《误杀》人气很高,这让我对原版电影充满兴趣,所以我决定刷一遍印度版《误杀瞒天记》。
《误杀瞒天记》是由印度导演尼西卡特·卡马特在17年执导的一部悬疑片。这部电影豆瓣评分高达8.5,这足以说明其口碑和与众不同。一部好电影的每一帧是没有多余的,我想《误杀瞒天记》做到了这点。
《误杀瞒天记》
在本片中,维杰一家原本生活幸福,但是大女儿安玖在参加一次夏令营之后,被另一个青年萨姆拍下了洗澡的裸照。萨姆以此视屏威胁安玖,然后因为萨姆变本加厉逼迫母亲娜迪妮二人而被安玖误杀。在父亲维杰得知此事后,娜迪妮母女(维杰妻女)在维杰的谋划下与萨姆父母、警察局众人斗智斗勇,利用“蒙太奇”手法成功洗脱了自己一家的罪名。
从结局来看,很多人会痛恨萨姆,认为他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更多人会佩服维杰的计谋高深,称赞他保全了家人,这也是本部影片的精彩之处。但我看完之后,却对两个不同家庭教育的反射有了思考:无论是什么家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殊途同归。那这两个家庭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又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我想只这些问题,就能够知道安玖为什么最终会平安无事,而萨姆为什么又会失去自己的生命。本文从家教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言传身教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家庭教育的主体首先是家庭本身,而家庭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在孩子还未真正形成自己正确的三观之前,父母是理所当然的教育者,所以此时的家庭教育就是完全由父母主导。那么,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理念就主导了下一代如何培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影响最深的老师。古人常道,言传身教。已经说明了父母的一言一行是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言行举止的。
1,小市民的维杰家庭
维杰是一家小网络公司的老板,连员工在内只有两个人维持公司的正常运作。但是维杰却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妻子娜迪妮是家庭主妇,两个女儿安玖和安努还在读书。维杰每天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电影,这一爱好也在后面发生的一系列风波中拯救了他们一家。
有个场景能发现维杰一家的其乐融融。当维杰从自己的小店回到家中时,维杰很小声地问候了大女儿安玖,并且和自己的妻子有日常的小浪漫。在饭桌上也能和妻女开着很合时宜的小玩笑。当遇到对于这个家庭稍微高点的物质需求时,维杰夫妇也会有着小矛盾,但是最后都能被维杰圆满解决。
在帕纳吉的饭桌上,当安玖表达了自己想去夏令营而被母亲娜迪妮拒绝时,维杰这样说到,“娜迪妮,真正的知识是书本中学不到的。你需要去不同的地方,你需要认识不同的人,你需要经历不同的事物。”可以看出,虽然维杰年少时就已经辍学,但是对于知识的汲取是有真知灼见的。
而维杰对待孩子也不是一味地放纵,严厉与宠爱皆有。在维杰一家从帕纳吉旅行回来之后,安努因为犯了错而被维杰严厉教训。在坐上被安努故意毁坏的座椅时,维杰出了糗样,瞬间对安努又喜笑颜开 ,一家又恢复到其乐融融。
在维杰一家的相处之中,可以看到关爱和谐、对子女教育重视、严厉又不缺乏爱的家庭环境。父母相爱、孩子快乐,这不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追求吗?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受到了潜移默化,未来的言行举止一定是可喜的。
2,权贵的梅拉家
在梅拉家则又是另一番场景。丈夫马赫什是当地的名流,妻子梅拉是当地的警察检查长。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权贵家庭。而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却没有达成一致。
如果夫妻教子观点不一,会让孩子分不清正误,不利于他美好品德的培养。
在梅拉(马赫什)家庭中,这一冲突尤为尖锐。马赫什对萨姆的教育态度是严厉而缺乏良好沟通,而梅拉则是想当然地足够了解儿子、并且溺爱有加。这已经是在根本上决定了萨姆对待很多问题是非不分,更遑论他的品行。
马赫什,“梅拉,你见到萨姆了吗?我昨晚起就尝试给他打电话。他的手机关机了。”
梅拉,“你常常打电话打扰他,马赫什。所以他一定是故意关机的。”
马赫什,“很好,你说这都是我的错。你给他太多的自由了。”
梅拉,“马赫什,在这个年纪的孩子都想要自由,我们必须给他们。”
马赫什,“自由,他想要多少自由?我们已经给了他一切。电话、笔记本电脑、信用卡、汽车。为什么他需要这些?你看过他上个月信用卡的账单吗?6万卢比。”
梅拉,“是啊,那是因为他买了一台新笔记本电脑。我看过收据了。”
马赫什,“为什么他需要再买个笔记本电脑?收据有什么用,你看到笔记本电脑了吗?”
梅拉,“梅拉,别总怀疑你的儿子。他总有一天会永远的离开我们。”
马赫什,“我没有怀疑他,我在关心他,梅拉。你如此的溺爱他会。。。”
夫妻二人谈话的最后,梅拉表现出一副不以为然,马赫什看到后只好暂时停止对话。夫妻二人的教育理念有着严重分歧。马赫什说他们夫妻已经给了萨姆一切,我认为并没有。他们二人给的只是物质的一切,却唯独缺失了对萨姆心理和三观是否正确的关注。
夫妻二人每天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丈夫马赫什对儿子有着严重的不满和抱怨,而妻子梅拉则溺爱着萨姆。父亲教育方法不恰当,造成了儿子对父亲的对抗。母亲则对儿子秉性不了解,只知道一味给予儿子所谓的自由,让萨姆“过于自由”。总而言之,夫妻二人其实并不是真正了解怎么教育孩子。
从两个不同的家庭教育中可以看到:维杰一家的教育和相处更像是亲人和朋友,相亲相爱。而梅拉夫妇与儿子的关系则被割裂开来,父母与子不相知。这种区别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当维杰得知安玖误杀萨姆之后能够迅速想好应对之法,而萨姆在死亡多日之后梅拉夫妇都一无所知。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的成长不是在出生时被决定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中慢慢建立起来的。“生”只是代表一个新生命的降临,而如何去“养”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我想,古人说的“种”应该是如何抚养、培养孩子的意思。
不同的言行决定了不同的命运
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既然在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方面有着如此大的差距,萨姆和安玖的差异性也会更加迥异,因此也决定了两人不同的命运。
一、安玖:普通家庭的少女
维杰一家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市民家庭,这个家庭的物质生活也许不是那么丰富,但是一家和睦。父母教给安玖的是这个阶层应该有的特点。
1、重视亲情。
维杰在向梅拉夫妇坦白时说过,自己在少年时就已经变成了孤儿,所以家庭和家人对他的意义胜过一切,为此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守护。这也许就是他日常生活中对妻女宠爱、出事后不顾一切保护家人最深处的原因吧。
“我的家庭对我太重要,我可以为她们做任何事情。我可以不惜代价,那一刻我分不清对错,我们很抱歉。”
维杰这种重视家人的观念和表率也深深影响到安玖,如果没有这一点认知,安玖也不会因为萨姆想侮辱她母亲而忍无可忍地挥棒于他,家人的重要性对安玖也是不言而喻的。而在父亲维杰受到警察高玛昌德的毒打时,安玖和母亲向梅拉乞求更是说明了安玖内心对家人的关爱之情。
2、胆小忍让和小聪明。
无论维杰一家在出事之前生活的如何幸福,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一家依旧处于社会底层,警察高玛昌德对待维杰和梅拉两个家庭的不同态度上立判高下,而且大家在维杰和梅拉一家的肤色上就能看出印度种姓制度的森严。这样有阶级差距的后果,就会让小市民的维杰家庭有着那个阶层常见的胆小忍让和特有的小聪明。
在被萨姆用视频威胁时、在错杀萨姆后、在被叫到校长办公室和警察局询问时这些场景中无一不表现出了安玖内心的恐惧。这些恐惧是对名誉败坏、杀人被抓、严刑毒打、谎言揭穿的恐惧。
而且在夏令营中安玖已经数次发现萨姆在用相机拍她,但是安玖选择的无视,更准确得应该说是忍让。而与之形成反差的则是律师女儿怒怼萨姆的情形。正是安玖在前几次的忍让助长了萨姆的嚣张气焰,直接导致后面偷拍裸照。
律师女儿怒怼萨姆
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依附力量,导致了面对同样事情,必然有着截然不同地处事方式。这是由原生家庭决定的,无法改变。
在校长办公室的对答如流,在警察局的从容不迫,都是在其父亲的指挥下行事,即使在梅拉已经推断出事情的基本真相的时候依旧如此。这些则是体现着“小市民式聪明”。
安玖这样做,其实不仅仅是要完美的欺骗警察和其他人,也是小人物在遇到不可控因素时的无奈和生存之道。没有解决问题的强大手段时,唯有如此才能平安无事。
3、虚荣
虚荣充其量不过等于一个轻浮的漂亮女人。——歌德
虚荣意味着把原本不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想极力地呈现给别人,吸引到他人的目光和注意力,以期望满足自己的内心。
虽然在影片中维杰一直声称自己是个中产阶级,其实维杰一家仅仅是普通的小市民。维杰夫妇对待两个女儿的物质满足度并没有很丰富,这一点从女儿安玖参加夏令营和维杰起争执的时候已经表露无遗。
在维杰一家在帕纳吉吃饭时,安玖说,“下星期有个野营,而且在果阿的每所学校都会选出2名学生,我被我的学校选中。”而当知道需要花1000卢布的费用时,未接表达了自己的拒绝。而当维杰再次同意时,安玖是那样的开心。
“下星期有个野营,而且在果阿的每所学校都会选出2名学生。我被我的学校选中。”
安玖在内心深处是特别渴望去参加,她希望把自己呈现在众人面前。她有着这个年纪该有的小虚荣,但是这也为后面她在夏令营中吸引萨姆的目光埋下了伏笔。最终,安玖成功地在夏令营大放异彩,也成功地吸引了“坏男孩”萨姆的注意力。
有虚荣心就一定有错吗?我个人认为不是,安玖只是在错误的地点遇到了错误的人。
二、萨姆:标准的纨绔。
萨姆给人的感觉是没有约束、毫无道德等等,这些行为无一不是一个普通人眼中的“二代”形象。
他与维杰一家的纠缠中是怎样的形象呢?
1、贪得无厌、寻求刺激
宋朝学者朱熹曾言: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如果溺爱一个人,就会看不到他的不足。而过分贪婪,则欲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梅拉夫妇对待萨姆恰如其是。他们在对生育后代几乎不抱有希望的情况下拥有了了萨姆,因此就对儿子无限放纵,没能及时纠正萨姆的“恶小”,而萨姆贪婪的欲望也在纵容之下越发没有止境。
马赫什,“我们本来快放弃作为父母的希望,但是我们忽然有了个儿子,我们唯一的儿子。我想那也是我们放纵他的原因。。。我们毫无节制的放纵他。。。”
成功偷拍安玖洗澡的裸照后,萨姆对安玖提出了非分的要求,这是一种怎样的三观崩塌。如果不是梅拉平时对其放任自流、疏于管教,萨姆又如何会有这样的所作所为。
萨姆威胁安玖
萨姆只凭自己喜恶行事。究其原因,是因为萨姆内心的关爱没有得到满足,就需要在其他的欲望方面得到补充,而家庭的教育又让他从小有了“关爱不足,物质满足”的错误感官。尤其是对安玖的非分之想,把自己的私欲表现的淋漓尽致。
2、不知收敛、毫无底线。
萨姆在夏令营已经有偷拍过律师的女儿,在被律师女儿当众怼过之后,还不知收敛,继续想着骚扰安玖。
在拍下安玖裸照视频后,主动上门威胁安玖。在与安玖约定好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后,萨姆发现居然安玖的母亲娜迪妮也在时,萨姆恼羞成怒。当娜迪妮对萨姆不断恳求时,换来的却是萨姆的变本加厉:对一个年纪与自己母亲相仿的女人有了欲望。
丧失底线的萨姆
萨姆已经做到了对道德的无视。这也是直接导致他死亡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如梅拉对马赫什说的那样,“他(萨姆)终有一天会永远地离开我们。”。萨姆用死亡为他的错误画上了句号。
我看到萨姆的种种时,想到了电影《新警察故事》中阿祖和他父母的相处情景。
阿祖也是出生在一个权贵家庭,父母关系不睦。父亲是总警司,父亲平时对他只会非打即骂,身居高位,但是却觉得儿子却一事无成。而母亲仅仅会用钱来打发阿祖,说些温言细语。阿祖缺冷冰冰的钱吗,缺甜言蜜语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缺的是父母对他内心情感的关注。久而久之,阿祖变的不能以常人度之。
向警察挑衅的阿祖
阿祖的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也是自卑的,极度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尤其是父亲对他的看法。只有完美、刺激的事物才能带给他安全感,也只有做到完美,父亲才不会责骂他,他才能得到父亲的认可。
就连阿祖最后的自杀,其实也是拜他父亲所赐。在阿祖与陈国荣比枪失败后,父亲对其依旧是责骂,认为阿祖做出这些事是丢了自己的颜面。这一刻阿祖的内心只有绝望,只有绝望的人才会自杀。阿祖的父亲成功地碾碎了阿祖心中最后的一丝希望,助推了他的死亡。
《新警察故事》剧照:绝望的阿祖
萨姆也是如此,如果从小梅拉夫妇能对萨姆的言行即使纠正,扮演好“园丁“”的角色,我相信萨姆在成长的路上会是另一番风景。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不和、内在关注不足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萨姆已经渐渐地不知道约束和底线为何物。
一切的结果都是有其必然的原因。追根溯源,教育的失败,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
大仲马曾经说过,“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
在我看来,无论是父爱还是母爱,都同样是最神圣的。维杰夫妇采取的是用计谋和蒙太奇手法、一切可以利用的人来给自己作伪证,以此来保全家人。梅拉夫妇则是使用警察局的暴力手段来对付维杰一家,以寻求儿子萨姆的下落。双方的父母之所以这样做都是出于对自己孩子最无私的爱。
双方的做法都是违法的,但是为了孩子,他们可以不顾一切。父母之爱,终究是殊途同归。他们对孩子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方式的不同。在双方对抗中,维杰一家的各种手段和计谋都是有罪的,但是梅拉对维杰一家的所作所为也绝不合法。
娜迪妮,“维杰,你有没有想过。他们(梅拉夫妇)的生活完全被毁了,而且这不是她的错。她是一名检察长,也是一名母亲。我觉得我们没有罪过,而她却付出了一切。”
维杰,“你这样的想法很好。但如果是安玖而不是萨姆,反之也是一样,检察长梅拉会不会就她的儿子?当然,她会救的。这件事没有对错之分,一个人不能没有家而活着,他能为他的家做任何事。世人可能认为他很自私。。。”
一、 萨姆之死对于两个家庭而言其实没有真正的赢家。家庭教育的终点是对整个家庭长期的反馈。
梅拉夫妇失去他们唯一的儿子,在经历了与维杰一家的博弈之后无奈失败。如果不是离开之前维杰向他们吐露真情,也许梅拉夫妇的余生都不能安心,只能在终日不知儿子的死讯中彷徨。整个家庭因为萨姆一人之死变得支离破碎,甚至连累到梅拉夫妇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最终只能远走他乡,余生再不能享受天伦之乐。
而维杰一家在严格意义上都属于犯罪分子。虽然最后逃脱罪责,但是维杰夫妇内心是愧疚的,安玖和安努全程参与此事,这对两个孩子以后的成长会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如何去消除这段痛苦的回忆,从而让维杰家庭真正走出阴影也是需要去思考和解决的。
二、故事结尾是充满善意的,两个家庭达成了和解。
梅拉夫妇和维杰夫妇都学会了放下,放下了彼此的不信任和对抗。
马赫什,“我们本来快放弃作为父母的希望,但是我们忽然有了个儿子,我们唯一的儿子。我想那也是我们放纵他的原因。我们如今很后悔。。。我们毫无节制的放纵他,最终害了他。不经意间我们让你和你的家人承受这么多的痛苦,对不起,我们很抱歉。我们真心致歉。”
维杰,“我们也很抱歉,我希望我像你们一样仁慈,但我只是个四年级就辍学的人。我有一个妻子,我有两个女儿,这就是我的全部世界。我从来没有要求过另外的。有一天我的世界,来了个不速之客,他想破坏我的世界。我们阻止他,我们祈求他,但是他不听。结果意外发生悲剧,我们送走了不速之客,去了一个不能回来的地方。我们带给了你们痛苦,我想说无数次对不起,我在我内心这样做,然而我们不能做其他事。我的家庭对我太重要,我可以为她们做任何事情。我可以不惜代价,那一刻我分不清对错,我们很抱歉。”
马赫什夫妇已经能够接受关于萨姆的任何消息,虽然得知儿子的死讯后难过不已,但是也向维杰表达自己的歉意。其实,他们早已确定了萨姆的死亡,一直苦苦追寻的不过是当事人维杰一家的肯定而已。
维杰也顿悟了,萨姆已经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最惨痛的代价。站在为人父母的角度上,他勇敢地和梅拉夫妇坦白,以安其心。放过了他们,也放过了自己。
这样的结局是在情感上升华的。虽然两个家庭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但是原谅彼此就是最大的解脱。这一刻,两个家庭的隔阂才称得上真正地消除。从此天各一方,相忘于江湖。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两个层面上的影响:
第一个层面是“自上而下”的影响,不仅仅是单纯父母对孩子言行的教育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孩子逐渐形成的具体思想和行为。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萨姆和安玖身上的反差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个层面是“自下而上”的影响,是孩子言行所引发的后果对父母和整个家庭造成的影响。
结语
家庭教育到底怎样才算是正确的,也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最终检验其成功与否的验金石必定是孩子,而最终的影响却是整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