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上映3天后,周冬雨和易烊千玺饰演的《少年的你》成绩出来了,据猫眼电影数据显示,截至10月29日8时,《少年的你》票房已超过6.7亿元,猫眼口碑评分为9.6分,豆瓣评分为8.4分。
确实是一部好片子,如果按照票房和评分来算的话。
但我更想谈谈在电影院里,我身边小姑娘脸上的泪水。
“可是我喜欢一个人,就要给她最好的结局”。
《少年的你》的故事很简单,周冬雨饰演的陈念跟着妈妈生活,妈妈是个卖面膜的微商,四处被人追债,陈念只能自己面对高考的压力,在学校里她有一个大反派女同学魏莱,因为嫉妒和一些其他原因,魏莱一直在欺凌陈念和另外一个女同学,后来那个女同学跳楼自杀,陈念遭受的欺凌也变本加厉。
在这种情况下,陈念遇到了易烊千玺饰演的小混混“小北”,陈念寻求小北的保护,同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小北也喜欢上了一心考上好大学、去北京的陈念。
然后是一次校园霸凌后,魏莱害怕父母知道自己又惹事,就找陈念道歉,在道歉过程中她大大刺激了陈念的情绪,陈念失手把魏莱推下了石梯,导致魏莱死亡。小北出来扛了罪名,陈念高考成功,这时候,一个警察攻破了陈念的心防,让陈念认罪。
而让我讨厌的是上面那句话:陈念的结局不是小北给的,好的结局不应该是因为另一个人的牺牲。
看完电影后,你知道我首先担心什么吗?
一个是男孩子以为混混是好的,一个是女孩子以为混混比较酷、有安全感。
电影中的小北当然不坏,他没有去偷去抢,相反他还很有正义感,内心渴望有人关心,讲义气,还有点纯真。
但现实中的混混是不一样的,看看社会上那些混混,并不比电影中那些可恨的霸凌者更好。
相反,他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混混是在赌场逼迫孩子去偷钱的坏人,而不是想要制止他们的小北。
混混的世界是脏的,危险的,他们信奉的弱肉强食,尔虞我诈,是欺负弱者,是不择手段,是损人利己。看看社会上,或者看看警方公布的资料,他们每年都要抓多少混混,看看那些被抓进去的混混都犯过什么罪行。
魏莱没有未来。
然后,电影引发的最现实的问题是“谁来保护孩子?”
在我看来,只有下面几个办法:
1、法律
但法律有局限,《少年的你》中的校园霸凌只是冰山一角,看看新闻,还有多少花季少年已经、正在遭受校园霸凌?
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魏莱面对警察讯问的时候,有过内疚和反思吗?没有,她根本不在乎是非对错,她只是怪警察多事,怪那个让她进警局的同学——校园霸凌者的心理才是最恐怖的……
2、学校和老师
不管怎么说,学校和老师是以学业为重的,安全次之,如果你是老师和学校,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之外,面对那么多学生,他们或许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敢是老师还是学校,都只能是浅尝辄止,顾不过来。
3、家庭
就像是《少年的你》中表现的那样,父母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孩子呢,他们从某种程度上都是没长大的、残缺的孩子,他们连自己都照顾不好。
不管是陈念,还是小北,或者是魏莱,他们其实是父母和家庭的衍生品。
还记得被调查时候魏莱母亲那种摆脱责任和麻烦的话吗:跳楼的孩子心理素质也太差了吧?
所以,陈念只能是靠自己。
实际上,魏莱也是在靠自己,因为父母给了她太大的压力(冷暴力),她给陈念跪下求情,只是因为害怕父母的责罚,她说“父亲已经有一年没有理她了”。
父母才是孩子的保护神,如果父母不失位,陈念又何必走到寻求混混保护的地步,然后几乎杀死了三个人的未来?
未成年人往往走极端,因为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他们的世界还很狭隘,很容易陷入自怜自伤自毁的情绪当中。
孤立,球砸,围攻,这些外在因素很容易导致学生负能量的爆发,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
我在网上看有人说要“以牙还牙,以暴制暴”,要送孩子去学打架的本事,我也听过父母说在学校打架怎么攻击同学的要害——这时候我特别愤恨一件事,那就是有些人为什么不经过考试就能做父母。
激发、扩大冲突不算能耐,化解、解决问题才是本事,很多人的思维模式都是弱者的逻辑。
沉默是有罪的。
“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面对校园霸凌,家长、老师、学校、社会都有责任。只是让孩子乖乖听话,那是非常偷懒、敷衍、无能和不负责任的态度,怎么可能没有矛盾和冲突?马云说得好:我们必须要让孩子学会在矛盾中解决问题,在冲突中解决问题!
面对恶意和现实,我认为媒体和舆论应该尽可能地探寻真相,引导人们去正视问题,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人民日报里说:“电影《少年的你》上映,把校园霸凌话题带入公众视野。相对剧情,显示更残酷。面对校园霸凌,更要有零容忍的态度、切实有力的行动”。
孩子最害怕的就是冷漠,他们最缺乏的可能就理解和认同。大人觉得自己很辛苦,却不知道小孩子的世界可能比成人世界更残酷。
爱情不应该是孩子解决问题的出路,父母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