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专家介绍:任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中央美术学院行政教辅党总支宣传委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党支部书记,长期从事并研究国内外当代艺术教育、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教育等。
任蕊 博士
2010年创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并负责至今,任蕊持续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及博物馆教育的研究与发展,参与美术馆各大公共教育活动及项目。任蕊现已策划相关活动近3000场,并配合美术馆展览,独立策划近百场公共教育活动。
纵观当今博物馆公共教育实践,“以观众为中心”逐渐替代“以展品为中心”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更加注重艺术与观众的互动。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定章程》中将教育列为博物馆首要功能,明确以教育的方式沟通公众与艺术。作为中国博物馆公共教育职业化的行业先锋,任蕊把握于公共教育的时代意义,最早参与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的策划与执行之中,全面建构以中央美术学院作为国际公共教育及艺术教育传播的学术研究中心。其致力于国际间公共教育交流合作,与美国博物馆联盟(aam)组织并建构了国际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研讨专题版块;深入推进公共教育研究,召开“美国博物馆与新应用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论坛、“参与·交融——2016中美博物馆公共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扩充博物馆教育研发人才,开启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博物馆教育与策展海外研修培训等。此外,任蕊秉承着“以公共教育的特质,让艺术真正走入公众心中”的信念主持公共教育项目,这些项目已连续10年多次获得国家级优秀奖项,成为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的优秀先行者。
“博物馆教育与策展海外研修培训”纽约moma课程现场
将公众纳入艺术体系:cafam公共教育建设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国家首批重点美术馆之一,同时也是国内重点的高校美术馆,拥有深厚的藏品资源,并且依托于中央美术学院的背景优势、特色专业及全国顶尖的艺术资源,通过研究、开创具有专业性与引领性的美术馆系列活动,建构公共社会教育系统,呈现专业的公共艺术文化资源。为契合多元群体,推进全民教育,任蕊策划了系列教育项目。项目包括研究并开发国际化儿童艺术博物馆教育品牌课程,同时也面向青少年、大学生、社区、特殊人群及博物馆专业人员开发的博物馆课程。
公共教育的社会价值实现:cafam特殊教育公共教育活动
公共教育告诉公众,艺术属于每一个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门始终关注着社会中特殊群体对于艺术的参与,以艺术独特的精神性让参与活动的特殊人群在专业引导的实践中感悟艺术的神采,激发创造力;为他们创造充满关怀的有温度的交流空间,满足其社交诉求;以具有科学性、教育性、互动性的活动方式改善他们的精神状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门以公共教育作为特殊人群的交流窗口,营建人性化社会,保持与全国特教领域的项目合作。例如:通过国际专业特殊教师研讨会、职业培训等促进行业交流,推动高等教育融合保障体系的建设,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并提升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特教项目品牌形象;通过宣传推广提升社会对特殊人群、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注度,推进特教事业的探索与发展。早在2011年,任蕊就开启了面对聋哑人士的美术馆“无声日”活动。活动当日,美术馆内实行特殊团体及个人免费参观。展场内参观者与工作人员以佩戴徽章、口罩等方式来全程保持安静,以表情、肢体语言和文字作为交流方式,让艺术在心灵世界发声。抛开形式,真正从平等、参与分享的概念中来实现与特殊团体的艺术对话。
2018年,公共教育部门邀请中国盲文出版社、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盲生进入到美术馆中,让他们用手感受艺术的温度――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协助下,触摸不同的雕塑作品。不同于平日经常触摸的具象而写实的物品,央美学子带来的雕塑作品充满了想象与张力,不拘一格的造型夸张和变形,让公众们感受到了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触感,进而体验到来自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和创作理念。此外,为了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艺术家的创作主旨,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对作品进行了丰富的诠释。参与者们也在艺术导师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创作出一份份充满创意的雕塑作品。
2019年,美术馆持续推出“看不到·听到·触到”2019公共艺术活动,试图通过听觉、触觉让参观者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将个人、社会和情感紧密连接起来。活动邀请更多层面的青少年参与艺术家合作项目,更广泛地与社会融合,增进彼此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搭建不同文化的交流平台,维护社会活动参与者的多样性,推动不同群体的互联互通、包容互鉴,也让我们能够理解每一个家庭、每一位青少年的韧性能力和彼此的幸福来源。
任蕊不断追问“公共”两字的蕴意,坚持艺术对于公众的公益性呈现,认为艺术欣赏是关乎自我的一种创作,愿以此按下他们对于世界的感性键,将生活的喜悦与自由牢牢握在手中。
参与者在任蕊的协助下感受艺术作品
特殊教育活动现场
任蕊与特殊参与者合影
推进公共教育学术交流与研究:cafam与国际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交流——大型国际研讨会、论坛
搭建教育国际行业研讨会的合作与探讨是国内公共教育职业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国际化进程中,cafam教育肩负使命,在学习和借鉴最新国际公共教育行业标准的同时,积极召开高品质的国际行业研讨会。cafam教育通过学术交流、合作、讨论引领中国教育发展产业,搭建国际博物馆教育智慧共享平台,共谋全球博物馆教育的发展与未来。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及数字化文明的兴起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甚至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及数字时代的到来也给美术馆增添了新定义的可能性,全球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也在利用数字科技手段颠覆传统的展示模式:不仅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大型国家级艺术单位如此,许多民营美术馆、艺术中心和画廊也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进各自的网络数字化进程。
在这一背景下,任蕊策划并联合美国博物馆与网络协会共同主办了“博物馆与新应用技术”北京论坛暨工作坊。此次论坛汇集了世界顶尖学者、艺术家及博物馆美术馆专业从业人员,共同讨论数字文化遗产、创意实践、交互设计、混合媒体及新兴科技等课题。这些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跨学科先驱就文化遗产视觉化、新兴科技以及博物馆设计的新媒体等一系列前沿课题作出深刻指导。
“博物馆与新应用技术”北京论坛暨工作坊
到2016年,中国博物馆事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为深化国际合作,完善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促进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共谋文博领域的交流、互建和发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和美国博物馆联盟共同举办了“参与·交融:cafa&aam中美博物馆公共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以文化自信的实践者为先驱,首次聚集中美两国博物馆公共教育界的领袖人物与国内众多博物馆、美术馆的相关负责人,就全球博物馆行业共同面对的艺术领域“公共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开为期两天的密集研讨,深度诠释公共教育与当代艺术的复合关系,并就引导公众参与艺术活动的策略与博物馆知识生产等方面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促进公共教育领域的学术积累、实践经验和团队职业化建设,推动博物馆更好地承担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的职能。会议共设“博物馆与当代议题”“观众、社群、博物馆诠释与艺术民主化”“博物馆公共教育体制”“当代艺术家与公众参与”四个学术版块,来自中美两国博物馆行业的专家学者围绕上述版块展开26个不同主题的发言,每个学术版块另设对话环节。其中,参与发言和对话的嘉宾包括来自16家美国博物馆和23家中国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参会的国内外博物馆界同行200多位,包括着百余位各个博物馆的馆长及主要负责人。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对推动国际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具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与·交融:cafa&aam中美博物馆公共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参与·交融:cafa&aam中美博物馆公共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任蕊发言
走向未来:cafam公共教育的职业化培训——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博物馆教育与策展海外研修培训”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不仅体现在博物馆对公众的教育方面,同时致力于对教育从业者进行职业化培训和专业学科培训,包括学子职前培训、博物馆从业人员职业再培训和艺术家课堂等,以多样化课程和交互教授模式,打造复合型人才。相关的职业化培训课程以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态势,结合理论与实践提高专业艺术人才和美术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从思维形态、学科建设、制度管理、协作沟通、技术操作、策划组织及宣传能力等方面打破线性思维方式,形成教育张力,建设职业化队伍;重新定义新型博物馆教育培训的给养关系,使受众群体成为行业精英和意识领袖。
以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博物馆教育与策展海外研修培训”为例,该项目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中央美术学院联合美国博物馆联盟(aam)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2017年承办。此次海外研修项目立足全球视野,与国际博物馆界专家携手共进,面向国内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事业单位等机构的公共教育与展览策划两大主要职能部门遴选骨干人才,并为之提供高品质的研修培训课程和创作实践平台,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提升培训学员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以人才动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我国文博事业繁荣发展。
该项目以专业理论教学为学术依托,以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及职业岗位实习为桥梁,全面构筑知行合一、创新发展的培训课程体系。项目力求从三个方面促进培训学员的全面提高,即为艺术专业人才重在传授艺术实践和经验,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拓宽艺术视野和培养创新能力;为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重在熟悉艺术创作生产规律,了解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经营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为理论评论人才重在培养能够围绕当下艺术实践开展艺术批评活动的理论评论人才。同时,优秀艺术人才可赴境外艺术团体和经营机构学习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项目联合主办方美国博物馆联盟(aam)全面负责落实美国职业实习对应机构工作,组织在美国近2个月的理论学习及职业实习。项目旨在重点提升国内艺术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加强与国外同行业的交流,拓宽参与者的艺术视野并培养其创新能力,增进国内从业者学习国际先进的实践经验,促进当代中国高层次专业人才向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转化。
公共教育要坚持公众视角,打造特色化公教活动
经过十年的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任蕊认为所从事的公共教育事业是一方教育的试验田,一扇社会的交流窗,弥合着公众与美术馆之间的距离,推倒公众与艺术虚设的高墙。 关于公共教育事业的内在思考,任蕊表示要始终将公共教育的出发点和落实点集中在公众身上,意识并构建公众与公教活动的主动而非被动关系。她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从公共教育的自身特点出发,为大众做基础性的艺术教育普及,将感性的审美体验与理性的艺术思维训练相统一,学习观看艺术之道;另一方面,应当避免公教活动的同质化现象,思考符合自身艺术环境语境的特色公教活动,以此落实美术馆对于社会公教服务的义务承担,打造艺术与公众的活感空间。
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博物馆教育与策展海外研修培训”开班仪式
任蕊与国家艺术基金学员及工作人员在美国博物馆联盟总部合影
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
来源:新华号 《艺术博物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