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惊慌妈妈》又名《心慌女作家》scary mother —best feature film上映于2017年,讲述了一个50多岁的家庭主妇玛娜娜挣脱家庭的束缚,通过写作重获新生的故事。
导演安娜·乌鲁沙泽带着她的处女作《惊慌妈妈》成功夺得2018年第八届北京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主角娜塔·墨文耐兹饰演玛娜娜获得天坛奖最佳女主角奖。成为第八届北京电影节最大赢家。这是一部时长107分钟的剧情片,豆瓣评分7.0。
玛娜娜——50岁的家庭主妇,挣扎在她的家庭生活和多年来难以自抑的写作热情之间艰难选择。在现实与自我实现之间徘徊,她决定跟随自己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中去,在精神与肉体上都做出了牺牲。
丈夫的不理解,孩子们的嘲笑以及出版商对玛娜娜小说的嘲讽,都没有阻止她继续创作的热情,玛娜娜做出了不再循规蹈矩的决定,书店老板的认可,父亲给出的小说结局把惊慌中的玛娜娜拯救了出来,牺牲是值得的,起码净化了一个纯洁的灵魂。
安娜·乌鲁沙泽导演在《惊慌妈妈》这部影片中用女性视角以玛娜娜这样寻常的家庭主妇为载体,通过反套路叙事方式去刻画主妇内心的无奈与挣扎,从平静逐步过渡到失控,前期色彩平淡后期频繁出现的超现实元素与大量红蓝光的来回切换,配合水琴的配乐,更带来一种惊悚的即视感和震撼感。用凌厉、前卫、大胆的拍摄手法,代表了导演安娜·乌鲁沙泽呼唤女性自我觉醒的鲜明态度。
今天,我将从“叙事特点、超现实元素、女性觉醒”三个方面,进一步解读这部电影的魅力与价值。在文章中通过对影片的叙述和思考,我会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01、叙事特点:反套路的叙事打破常规剧情片叙事方式,剥离特定家庭角色,便于观众开放式思考
《惊慌妈妈》的叙事结构属于反套路叙事,打破对妈妈这一个家庭角色的固化形象,利用人物惯性的思维形成反差,从而让观众更愿意在影片中一探究竟。
第一、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围绕玛娜娜的小说展开叙述,全片都在铺垫,结尾重重一击,揭开全部瞎想并营造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开端:家庭主妇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温和、善良、慈爱的。玛娜娜同样过着买菜、收拾房间的主妇生活,但是她不在意自己的衣着、也不喜欢派对……很少与家人交流,很少有朋友。丈夫为了支持她的写作把卧室让给她,玛娜娜每晚却只睡在躺椅上。
发展:玛娜娜的小说被书店老板整理完毕,终于在家人面前读了出来,快速不间断的阅读显得极其的不自信,最终换来的是由丈夫主导将手稿烧掉,玛娜娜独自忍受着悲伤,与丈夫诉说自己变成菲律宾的一种怪物马纳安加,丈夫一点也不理解玛娜娜,却对女儿说她疯了。
故事的开端交代了玛娜娜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却热衷于写作,丈夫虽然名义上支持,却私下要求孩子们假装喜欢玛娜娜的作品。丈夫的行为无疑是对妻子写作的行为不削,也展现了玛娜娜在家庭中的地位仅仅是一个主妇,没人真正的关心她的内心精神世界。
起伏:手稿被付之一炬的玛娜娜回到了父亲家里,从房间里拿走了一个小鸟发卡,并在打开门的时候注视了屋顶一会,表情萧索且痛苦。出来时熟睡的父亲发现了她,并邀约小说的作者见面,父亲是一名作家,但是不知道玛娜娜就是小说的作者,还在她的面前贬低作品。
转变:终于玛娜娜从家里搬到了书店里,老板为她准备了一个单独的房间进行写作,丈夫得知这个消息后跑到书店要挟玛娜娜回家,但是她已经决心完成自己的作品不惜与丈夫决裂。沉浸在写作中的玛娜娜开始给自己的小说找结局的灵感,尝试了跟踪书店老板、偷听老板与出版商的谈话,甚至勾引老板都没有找到小说的结局灵感。
结束:父亲在玛娜娜的日记中发现了作者并邀请作者见面,玛娜娜似乎也知道了父亲知道作者是自己,于是盛装会见父亲,并从父亲的口中得到了小说结局的灵感。
这种反套路式的叙事特点,注定了开篇过长的铺垫,使得观众容易在中途走神,无法理解影片最终要讲什么,但也正是这样的叙事方式,更好的展现主妇玛娜娜内心的挣扎,而非通过逐个场景的交代层层递进,在剧情的最后一刻戳破心中的所有疑惑,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第二、作品反套路,增加主角的戏剧冲突性,把更多的答案给观众去思考。
一部影片如果平铺直叙,没有争议,会让观众觉得乏味,而导演安娜·乌鲁沙泽恰恰利用反套路方式,把一个母亲的小说用不可发表的题材来引起冲突,不禁让观众感叹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玛娜娜作为一个母亲,写作的内容本应该是热情,阳光的。作品在与家人第一次分享的时候换来了丈夫的喝止,孩子的嘲笑,出版商也形容这是一部不能发表的作品。巨大的反差让她成为家人口诛笔伐的罪人。
家人不能接受自己在玛娜娜小说中的形象,丈夫更像是一个疯子,孩子却成为了母亲的绊脚石,而父亲,则是一个自私且没有温度的象征。
书店老板也一再说明,这是小说而非日记,但没有人相信他的话,因为每个人都在玛娜娜的小说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他们公然反对这种把自己的原始模样公之于众。
02、镜头语言:超现实元素与大量红蓝光的来回切换,更带来一种惊悚即视感
镜头语言是构成一部电影的重要部分,通过镜头可以表达出创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和思想,导演安娜·乌鲁沙泽使用超现实元素与红蓝光进行切换,营造了女主内心的苦痛挣扎。
第一、超现实元素增加影片脱离原生家庭的强烈欲望,用不可言喻的表达凸显原生家庭的束缚。
超现实元素是不受理性和道德观念束缚的美学观念,促使影片们用不同手法来表现原始的冲动和自由意象的释放,呈现在画面上的是一种脱离自然、不合常理的荒诞形象。
影片开头用了玛娜娜惊醒的梦作为超现实元素的起点,红色的头发身披黑色披肩,在一条河边孤独的前行,画面出现玛娜娜的身影,两人共同出现在画面中,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两人的发髻上都有一只小鸟的发卡。
而那只发卡正是剧中玛娜娜从父亲家里拿走的小鸟发卡,而在影片最后,玛娜娜在餐厅与父亲吃饭时也带着小鸟的发卡。
影片正是运用这种突兀的超现实元素在映射女主玛娜娜内心的起伏,影片中唯一的道具特写镜头就是被玛娜娜从父亲家拿走的小鸟发卡,得到这只发卡之后,玛娜娜决定于家庭决裂,寻找真正的自我。从此可以看出导演安娜·乌鲁沙泽在叙事的过程中已经埋下伏笔。
第二、利用蓝红光刺激视觉,冲击平淡的灰色带来强烈的心理反差推动故事有序发展。
色彩使用在电影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色彩的调整,可以更好的推动故事发展与人物内心的变化,同时色彩里还蕴含着导演想要表达的主观情感。
强烈的虚幻背景,阴霾的天空、灰色的墙壁、破败的建筑、腐朽的铁桥,整部片子都在暗示女性困境,点到为止和意犹未尽的艺术营造令人印象深刻。
女主逃离家庭来到书店老板为之打造的写作房间,墙壁、灯光全部使用刺眼的红色,像蠢蠢欲动即将爆发的岩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呼之欲出的狂野。
影片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蓝色元素,书店的后门全部用蓝色元素渲染,用蓝色的担忧去对冲红色的冲动,让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更好的张力。
色彩的使用不仅仅能更好的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更能潜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一些无法言明的情绪通过色彩表达出来,引导观众的思维和情感,带动观众走进故事的内核。
第三、惊悚电影的音效方式,使剧情一直按压在惊慌的环境中增强代入感
影片中大量使用“水琴”作为配置音效,钢琴也选用d大调缓慢敲击带来惊慌失措的感觉,每一种乐器都在进行单音节敲击,而非形成一个完整的乐曲。
放大腐败音效带来沉闷生活的写照,破旧爱坏的电梯、开门发出的吱呀声、旧地板的咯吱声、水滴声都在展示家庭的腐朽与主角想要逃离的惊慌。
别具匠心的惊悚配音方式深化了玛娜娜惊慌的心境,刻画了一个长期围绕在家庭中无法自拔实现自我的主妇形象,让观众并不是带着轻松的心情走进主角的内心世界。
03、女性觉醒:现实远远超出平衡家庭和事业的范畴,努力探讨一种绝对自由的可能
导演安娜·乌鲁沙泽指导的《惊慌妈妈》作为处女作,在第八届北京电影节上斩获两项大奖,王家卫导演亲自为此片颁奖并发表:“虽然是一部处女作,但无论是编剧、导演还是表演都非常出色”的诚恳评价。
作为新晋导演,安娜·乌鲁沙泽用这种凌厉、前卫、大胆的拍摄手法一反“妈妈”主题电影惯用的温和拍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妈妈”内心世界的真实需求。
一、不做大众价值观的平衡,彰显为女性自由呼吁的价值观。
一位妈妈会理所当然的为家庭牺牲自己,比如印度电影《神秘巨星》中阿西娅的妈妈,一直逆来顺受的她为了孩子的将来而在机场对抗自己的丈夫;日本电影《告白》中松隆子所饰演的妈妈,为了孩子的死而大开杀戒;韩国电影《母亲》中元彬的妈妈,为了自己的傻儿子能够脱罪而不惜陷害无辜的人。
但是一个家庭却很难为妈妈的个人理想做出一点点让步,哪怕是妈妈的一次生病,忘记照顾家庭中的一个成员,长期依赖妈妈的家庭会变得不知所措,无法正常运转。
不同以往的描写妈妈的题材电影,把荧幕上妈妈高尚,伟大的形象进行颠覆,更多的去从人物的内在挖掘真实的精神需求,抛开妈妈这个家庭角色之后,她只不过是一个想要追求自我的个体,但是追求自我升华的过程中,所有人都在痛斥你不能。
第二:向往绝对的自由属于那些真正强大的个体。
小细胞滋养长成巨兽到撑破空间,玛娜娜的小细胞来源于小时候母亲的自杀,父亲对工作的热情却忽略了陪伴家人,那颗呼之欲出想法使得玛娜娜用自己的作品来刺痛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不想伤害,只不过叙述了一个真相罢了。
绝对的自由就是无所谓自由,世间万物是皆是辩证的存在,有自由,一定就有它的反面即约束,是形而上,是自由意志,是本体,是当下,是天人合一,是格物致知,是存天理,灭人欲。所以在剧中玛娜娜在追求绝对自由所呈现的就是一种恍惚、游离、错乱的状态。
写在最后:
《惊慌妈妈》中的玛娜娜与《奇迹男孩》中的妈妈相比是不幸的,都是为了追求自我的精神世界,《奇迹男孩》的妈妈在整个家庭的支持下完成了成为一名插画家的学位论文。而玛娜娜却独自陷入了惊慌所带来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