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我是在看过保罗·沃克主演的翻拍版《暴力街区》之后,才回头找来《12区:终极》看了的。2009年《13区:终极》出来,因为口碑不算太好,而我那阵子又无暇看片,于是就一直没去看。在看第一部时就觉得,这片这么酷,应该无法拍续集了吧。没成想不仅出了续集,还被翻拍了一把,已经形成一个系列了。可谓将剩余价值利用到了最大。
不过,作为无需动脑的片子,心情闲下来时,看一看,还是非常酷的,甚至爽到爆。尽管,看这样的片子无需动脑,只看过程就足够。但编剧们却没有为了动作而动作,还是很用心地编了一下剧情的。谈一部没有剧情的动作片的剧情,是一件很扯淡的事,而我因为已看过《13区》及翻拍版的《暴力街区》,反倒不想谈动作了,反而是对剧情动了点兴趣,就来扯扯淡吧。
在《13区》中,最后市政府的阴谋被拆穿,市长想要毁灭混乱的13区的野心没能得逞,13区自由了。对于底层民众来说,混乱、犯罪、无秩序、脏乱差这些尽管都比较糟糕,但与自由比起来,都算不上什么。真有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意味。到了《13区:终极》,这一点被进一步强化。而且,阴谋也升了一级。《13区》里政治人物停留在市长,而《13区:终极》则到了总统一级。故事发生在13区结尾2年之后的事,由于政府换届,13区短暂获得的自由再次被打破,曾经被打破的隔离墙再次被建立起来,而且更高更坚固。雷伊托与达米安的努力化为乌有,政府靠不住的本色被暴露出来。
托马斯·霍布斯以“利维坦”来形容政府,对民众既保护又吞噬,就巴黎来说,受保护的是中心城区的富人们,而被吞噬的就是13区这样的贫民窟。这里有一种严重的歧视政策,也违背了最基本的自由与民主原则。对于政府这个“利维坦”,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关到笼子里,所谓将权力关到笼子里去,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在经济学上,政府对民众/市场的作用,除了看得见的手(计划)与看不见的手(市场)之外,还有一个“掠夺之手”,它时时想着将民众的利益拿到自己的口袋里,对民众/市场进行掠夺。所以,对政府需要时时保持警惕,防止权力的滥用,防止伸出多余的手来。无论是“利维坦”还是“掠夺之手”,讲得都是民众对政府本能的不信任,警惕与防范政府已经成为了民众的本能反应。所以,电影将政府设置为天然的坏蛋,甚至是最大的坏蛋,大家都也相信,而且也都接受了。但在我大天朝,这却是万万不能的,因为一向主张政府是万能的,而且政府是一贯正确的,只有民众才是永远的一小撮,永远的不明真相,永远的别有用心,谁敢质疑政府,那肯定是神经有问题,立马要被送精神病医院。
回来说《13区:终极》,因为经过前面的斗争,现在变得更加混乱,而且根据宗教、肤色、人种被分成了5大帮派,各种犯罪让政府苦不堪言。为了彻底扫平13区,政府不惜采用债脏的形式,将两位巡逻的警察杀死,并运到13区里,然后引诱13区的黑帮喽啰们向警车开枪,从而造成13区的人公然枪杀警察的假象。因此,政府有必要对13区采取必要的措施,彻底炸毁13区。
于是我们的雷伊托与达米安再次联手,必须在48小时内完成对13区的拯救。至于他们的身手,那当然是没得说,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加上节奏紧张的音乐,令人眼花缭乱的跑酷,以及惊心动魄的打斗,整个片子还是相当的好看。尽管故事上讲述的并没有《13区》那样圆润,但大家要看的其实也不是故事,而是动作本身。一个全面升级版的故事,还有升级版的动作戏。而“终极”两个字的运用,也说明了再也没有第三部了。但没曾想,吕克·贝松还是不肯寂寞,最后又捣鼓出来一部美国版来。新瓶装旧酒,味道相似,但喝起来还是相当的爽。更加上男主角保罗·沃克的意外死亡,更使得片子额外多了一份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