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作者/谷慧勇
本人诗评《诗人潘洗尘的〈距离〉哪一点打动了我?》在今日头条发表以后,引起一些好心读者的关注。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我想对这首短诗再作一点评析,供大家讨论。
潘洗尘,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兴安乡东风村。1982-1986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2000年开始陆续有诗作《饮九月初九的酒》《六月我们看海去》等入选普通高中语文课本和大学语文教材。创办《诗歌EMS》周刊、《读诗》季刊等诗歌媒体。现为天问文化传播机构(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董事长,并担任国内多家诗歌刊物的主编。
他的这首短诗只有三句,不妨还引到下边:
距离产生距离
距离产生美 多么扯淡的逻辑
距离其实什么都不产生
——除了距离
说句实话,在读潘洗尘之前,距离产生美,我也从来没有怀疑过。到现在,就是读了这首诗,我也没有完全就说距离不产生美。
我的意思是说,潘诗的价值在于,他给我们开启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或者叫“怀疑的魅力”。距离能不能产生美,是不是永远产生美,你仔细想想,还真不是一件像算术题一样有标准答案的算式。
首先,距离产生距离,而且只产生距离,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心理感受。如把“美”定义为一种快乐而身心娱乐的状态的话,当亲人离去,阴阳相隔,这种距离肯定是不美的。它产生 的只能是痛苦、是思念、是遗憾、是愧疚等等,对人来说,都是与“美”沾不上边的东西。
诗歌这个东西,不能当论文来读。她在很多情况下,是诗人独特和个体情绪的一种即时反应。你比如说,下雨这件事情,你说美不美,雨巷就很美。但对于被水阻隔的一对恋人来说,雨又是可恶的。
诗人潘洗尘可能遇到一件事情,恰好是距离的问题。所以,他骂距离,什么距离产生美,扯淡,距离除了产生距离,它什么也产生不了。就像生气的父亲骂无用的儿子一样,简直狗屁不是。那是恨铁不成钢的一种极度表现。并不代表,他真的把儿子当成了废物。
其次,距离产生距离,而且只产生距离,也许是诗人的一种有意的调侃。诗,有时需要来点小聪明,或者说小刺激。大家都说距离产生美,你也说距离产生美,这样的诗,还用写吗?诗,最忌的是拾人牙慧,没有自己的创意。蓝天呀我要翱翔,春天的花朵真漂亮,这样的诗句,前人都写臭了,你还在写,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很多诗作者,只所以走不出来,就是没有自己的思维铸造和语言创意。这些“无毛病诗”你很难说她不是诗,但是就是看不出一点新意。要么空洞无物,没有感情承载,要么全是现成的成语、熟语,看不出作者本人的语言走向。一个诗人,如果不解决思维和语言问题,是没有前途可言的!
一首诗,没有任何毛病,就是最大的毛病!
潘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总是能让你能找到毛病。他有时故意给你留下一个漏洞,让你去钻。你在上他当的同时,却收获了一种脑洞大开的快乐。
事实上,距离产生美,也产生恶,怎么能说什么也不产生呢?比如,有些美好的事物,你稍拉点距离,它是美的,你贴近了,就看不到它的美了。这是视觉上的欺骗。我在观赏油画时,就有这种感觉。你必须拉开点距离才行。近了,那种疙疙瘩瘩的感觉,真是难受得很。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是贴近产生美。有些东西远观则不行,必须近察。如微雕,你不把眼贴上看,能行吗?
还有的不光是贴近的问题了,融合才能产生美。如几种不同的颜料,你不掺到一块,它能变成美丽的花朵吗?
所以,对诗人、诗歌,不像公文,论文,也不像散文,非要钻牛角尖。他们有些绝对的表达,其实是在相对的暗示。
“距离产生距离”的美学意义在于,只有距离产生距离,才能产生空间。只有产生空间,才能装得下一个人的所有想象、情感、以及他的神往的爱与恨。
距离产生距离,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