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后改为复,初字半侬,时用瓣秾,后改字半农,号曲庵。1891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34年谢世。1917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诗人、杂文家和著名的语言学家。
刘半农半身像
1917年刘半农翻译英国戏剧《琴魂》,最早采用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她”,以取代过去习惯用的“伊”。1918年8月1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杂志第五卷第三号发表史特林堡的《改革》译文,在《前记》中写道:“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区别,很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
刘半农和他的夫人
后来刘半农去法国留学,又到英国伦敦大学深造,写了一篇《“她”字问题》,寄回国,1920年8月9日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文中说:“一,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的阴性代词?二,如其要的,我们能不能就用‘她’字?……除了‘她’字外,应当再取一个‘牠’字(即现在的‘它’字),以代无生物。”首创“她”字应是刘半农的功劳。
刘半农书法
有趣的是刘半农还写了一首白话诗,题为《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着海洋,海洋恋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晚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书法
这首诗写得缠绵婉约,情丝缕缕,令人心软。语言学家赵元任教授把这首诗谱成曲子,由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发行,曾风靡一时。而“她”作为第三人称女性代词,更为人们所接受,由此流传开了。
刘半农书法
刘半农在"她"字从文字学角度正式提出之前,已经在《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中大胆地使用这个字了。这首诗是诗人1920年留学期间在伦敦写的,诗中的"她"是首次使用。
刘半农书法
诗中的"她"有人说是指一位女性,有人说是指祖国(英语中的"祖国"motherland一词是阴性)。不管如何,是诗人的一种深挚的感情,启发他为祖国的文字贡献了一个重要的人称代词,使得那些即使是在"此时此刻"的现实中处于宾位的中国女性,获得了在语言形式上的明确的主体地位。
刘半农书法
这首诗用了歌词的形式,融进了民歌风,同时又是不折不扣的现代白话诗,可谓三种风格、三种审美因素的完美统一。从诗歌的角度看,这首诗毫无疑问也是一首优秀之作。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看,其意义似乎更加重要。一个"她"字,使一首诗永垂不朽。
刘半农到内蒙古考察
据说某位女青年读诗听歌后想入非非,以为刘半农肯定是位风流倜傥的才子,总想求见,一次在赵元任教授家中会面,发现刘半农竟是一个老头,大吃一惊,脱口而出:“原来他是个老头啊!”惹得大家捧腹大笑。
刘半农家乡刘氏三兄弟纪念馆
刘半农也真诙谐,事后还作了一首打油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请进门来喝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她!”
刘半农墓碑
民国十四年(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1934年刘半农去内蒙古考察方言,不慎感染了回归热,医治无效,于7月14日在北平医院逝世。主要作品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和《半农杂文》。其书法师晋唐人写经,参以刘墉笔意,浑厚古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