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wait a minute, wait a minute, you ain’t heard nothing yet.」
这句话是艾尔·乔森(ai jolson)的不朽台词,也是第一句出现在电影长片中的同步对话。
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之前,几乎所有好莱坞电影已经变成有声片。
1927 年首部声画同步的电影长片《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上映,观众不仅听到了荧幕上演员的声音,也听见了默片的丧钟声。
这种让观众欣赏有声电影的想法,从电影诞生之初就一直存在了。
1894 年,爱迪生尝试将他发明的单窥视镜也就是电影视镜(kinetoscope),与留声机结合起来创造了有声电影视镜。
但有声电影视镜存在一个大缺陷,由于信号没法增强,每次只能供一个人观看,随着放映技术的改良,观影迅速变成一项群体活动,有声电影视镜很快就被淘汰了。
随后的 1900 年到 1910 年间,出现了一系列影音分离技术,也就是将放映机与唱片机组装起来以实现声画同步。
phono-kinema 技术就是其中一例,它将活动电影摄像机拍摄的画面,与有声电影视镜录制的声音相结合。
早期音画系统存在的问题在于,它们需要极安静的条件,每次只能录制短短几分钟,而且一旦跳针就会造成声画失调。
在之后的十年,随着声音技术的发展,电影业迎来两项技术飞跃。
第一项是名为「tri-ergon」的胶片录音技术,它先将声波转换成电子脉冲,再转换成光波,电影人终于能将声音直接录制在电影胶片上,一举解决了所有涉及声画同步的问题。
另一项飞跃来自德·福雷斯特发明的三极管,终于实现了声音信号的放大,福雷斯特接着将扩音技术与其设计的胶片录音技术相结合,发明了有声电影胶片。
福雷斯特的有声电影胶片风行一时,在其问世后的四年中,有近 1000 部短片以之为载体进行制作,但尽管如此,好莱坞还是拒绝使用这项技术。
维他风(vitaphone)是首个好莱坞正式采用的有声电影技术,它是有西电公司研发的影音分离技术,1925 年由一家小公司引入市场,也就是华纳兄弟电影公司。
他们于 1926 年推出了首部维他风技术制作的长片《唐璜》,虽然片中没有同步的对话声,但却引入了同步的音效,以及由纽约爱乐乐团录制的配乐。
该片上映后好评如潮,但 79 万美元的制作花费却没能回本。
这主要因为院线还没有为有声片的到来做好准备,播放有声片的设备非常昂贵,而且经常与其他声音格式不兼容。
《唐璜》口碑优秀但票房失利,此后,华纳兄弟不惜举债,斥资三百万为旗下所有影院配备维他风系统,并宣布 1927 年制作的所有电影都将采用维他风技术。
华纳兄弟的下部电影改编自一部成功的舞台剧《爵士歌手》,这是华纳影业耗资最高的电影,预算是 50 万美金,并请来当红歌星艾尔·乔森担任主角。
虽然本片一直被认为是首部有声电影,但最初的计划却是拍成默片,再配上 6 首艾尔·乔森同步演唱的歌曲。
不过拍摄中有两幕艾尔·乔森发表即兴讲话,被最终保留到成片当中:
第一幕中,他在嘈杂的房间中表演
第二幕,他与母亲的即兴交流
之后影片又回归到标准的默片,对话使用幕间字幕显示,虽然只有这两幕运用了同步对话,观众的反向却空前得热烈,在对话结束后起立致敬,并在每首结束后鼓掌致意。
尽管本片叫好又叫座,票房高达 350 万美元,但它并非完美无缺,维他风技术在播放时操作极其困难。
艾尔·乔森的每个歌唱片段不仅要录在电影胶片上,还要录在维他风磁盘上,尽管全片只有短短 89 分钟,但却需要 15 卷胶片和 15 盘磁盘,
胶片和磁盘还要以特定顺序同步播放,所以很小的操作失误就能造成声画失调,并毁掉整部电影。
派拉蒙公司效仿《爵士歌手》的成功,于 1928 年推出了第二部维他风电影《唱歌的傻瓜》,同样由艾尔·乔森主演,紧接着又制作了首部全对话长片电影《纽约之光》。
截止 1929 年,也就是《爵士歌手》问世短短两年后,好莱坞制作了 335 部全对话的电影。
除了维他风技术,好莱坞还采用了其他录音系统,包括福克斯公司的摩维通(movietone),以及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光音机(photophone),二者都是胶片录音系统。
由于大多数系统之间互不兼容,好莱坞不得不选择其一作为标准,1928 年好莱坞五家制片厂签署了「五巨头协议」,就选择行业标准达成共识,最终胜出的是胶片录音技术,因为这项技术解决了声画同步上的问题,也易于制作、剪辑和放映。
维他风于 1931 年悄然推出历史舞台,虽然在标准之争中它没能胜出,但《爵士歌手》始终在影史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带来了声音技术革命的曙光。
正如《生命》杂志评论家罗伯特·e·谢伍德 1927 年写到的:
这部电影的出现意义非凡,我突然感到默片时代的终结近在眼前。
「movielab」 是聚焦影视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包括影视及泛媒体领域资讯、电影解析与批评,以及视频音频平台等未来影视内容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