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1946年,美国连环漫画家chester gould的作品《至尊神探》里的主角dick tracy手上戴的通讯手表或许就是现在声名鹊起的智能手表的雏形吧。而今,许多制造商更是设计出款式、功能多样的新品。下面就看看雅虎科技专栏作家david pogue对智能手表做的一番评测吧:
纵观电脑的发展历程,我们可发现它正朝着小型化稳定发展:从最初体积庞大到要一间房子才能装下,到后来如电视般大小,再到现在如手机般大小,甚至可直接戴在手上,这让人想起40年代美国连环漫画家chester gould的作品《至尊神探》里的主角dick tracy手上戴的通讯手表。在当时,那样一款通讯手表真是酷毙了,而今智能手表玲琅满目,功能强大,估计得让dick tracy自惭形秽了。
laptop杂志的主编mark spoonauer说:“我们可以认为智能手表是智能手机的附属品,我们每天查看手机的次数多达100次,如果使用智能手表的话可节约大量的时间。”
spoonauer对第一代智能手表进行评测。他向pogue展示了pebble steel智能手表,这款手表可直接从pebble应用商店(appstore)或itunes平台下载应用。
但是,用户只可以用智能手表来接受信息,但不能发送信息。“这就是为什么说智能手表是智能手机的附属品而不是替代品的缘故。”spoonauer解释说。
目前,索尼第二代智能手表(sony smartwatch 2)更是有多达300款与之匹配的应用,其中还包括脸书(facebook)。
就目前而言,你可能并没有看到大多数人手戴智能手表,只是听到或看到商家媒体对其大肆宣传,而真正上市的产品并不多。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它们体型还过于庞大(像手戴vcr一样)或续航时间很短而仍处于测试阶段,又或许它们并不实用,毕竟智能手机功能也很强大。
但在这样一个领域,这些腕式电子设备却非常引人注意,因为它们可以监测用户的健康状态。比如,fitbit智能手环,它可追踪用户一整天的运动情况,监测晚上的睡眠质量,然后通过无线网络把相关数据发送到用户手机上。这款健身设备就像用户的良友,时刻提醒用户运动多一点,睡眠好一点,与其说它是科技产品,倒不如说它是心理分析家。
bob troia是“量化自我”运动(quantified self movement)的一名代表,该运动旨在使用各种装置监测自身健康状况、压力、睡眠以及健身情况,以期改善身体状况。
他向pogue展示他手戴的智能手表对其进行皮电反应测试。他告诉pogue说:“我只想知道皮肤都有哪些组成成分,我需要通过何种途径身体才能更好。”
troia很好地践行了“量化自我”。他使用各种装置监测姿势、体脂、睡眠时的脑波等。在过去的5年里,他在这些装置上花费了25,000美元,以期追踪、监测和优化身体的方方面面。
显然,troia花在健康追踪装置上的钱是个不小的数目,或许这是像他这样追求健康的人推动了智能手表在健康健身领域的发展。
再如,三星第一代智能手表gear外观略显笨拙,操作复杂。但是同系列的产品,如gear fit智能手表由于底部内置了一块心率监测器,可通过直接接触手腕读取相关数据,使该品牌的手表名声大噪。
三星并不是唯一一家科技巨头公司瞄准智能手表市场。谷歌最近也推出了一款新型智能手表操作系统,继而摩托罗拉也公布了第一款圆盘智能手表。
接下来就是苹果公司了,尽管关于苹果智能手表的传闻沸沸扬扬,但苹果尚未对此发表正是公告。毋庸置疑的是,苹果近来一直都在招募健身和时尚领域的专家。
各巨头公司的科技之战才刚刚吹响号角。分析家预计接下来4年里,可穿戴装置的销售额可达5亿美元。换句话说,这不是针对消费者身体而拉开科技之战序幕,而是针对消费者的产品忠实度、健康数据的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