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大洋网讯 11月9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情到深处——习近平同志与新闻舆论工作》,在广州日报的编辑记者中引发热烈反响。文章提出,让媒体成为腾飞的助推器;新闻宣传要常做常新;一切为了当地百姓,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怎样才能担起这样的使命、负起这样的职责?连日来,广州日报新闻舆论工作者仔细研读文章内容、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思考并展开热烈讨论。
创新新闻宣传,是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文章通过多个事例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闻舆论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宣传是否善于创新,是否能够做到常做常新,是其发展壮大、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
全媒体编辑中心主任赵东方:
提高政治站位 磨练融媒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创新新闻宣传、练强业务本领、提升传播能力,成为党媒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新闻宣传如何创新?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喊口号上,要体现在具体文稿的撰写、修改和具体事件的宣传、报道上,要体现在如何拓宽工作思路,更新办报理念,丰富办报手段,突出办报特色,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召力、战斗力上。一句话,要体现在具体的实践创新上。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俯下身、沉下心,扎扎实实提高政治站位、磨练融媒本领、积淀传播效能,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数字编辑部执行主任邱敏:
在媒体融合中打造新闻爆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广州日报是一家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党报,纸媒时代如此,移动互联网时代,影响力同样要在新媒体阵地上延续。作为广州日报的记者、编辑,需要有这样的担当和责任。
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去年以来,短视频异军突起,形成新媒体领域的新格局。广州日报新媒体在两微一端的基础上向短视频进军,开通了广州日报官方抖音号、快手号,把短视频“短平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把广州发生的正能量新闻,用短视频的语言进行表达,爆款连连。
报纸编辑部编辑石善伟:
不忘初心 不断出新
在新闻报道创新上,广州日报的编辑记者们从未停止探索,力求出新出彩,热忱始终如一。
在新闻产品创新上,以刚刚过去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为例,从整版功力手绘达到收藏级的《70年70地标》系列版面,到让报纸“可读可听可唱”的40版《生日歌》特辑,再到由15名编辑记者作词、作曲并倾情演唱的原创MV《十月里》,这些编辑记者们拼尽“十八般武艺”拿出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产品,骨子里是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情到深处”,是对报纸和新媒体千万读者用户粉丝的“情到深处”,更是对新闻人初心使命的“情到深处”。
全媒体理论评论部评论员毛梓铭:
用有温度的作品成风化人
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在不同的领导岗位上,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重视、善用新闻舆论工作的一幕幕场景,让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新闻舆论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和最前沿。在新的形势下做好理论评论工作,必须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形式等全方位创新。
作为一名党报评论员,我将努力用有温度有思想的作品成风化人、凝聚力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全媒体区街部记者廖靖文:
不断探索创新 守住舆论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创新宣传思想工作作出重要部署,鼓舞着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认真学习、领会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思想和指示,对新闻工作者不辱使命做好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线记者,我深刻感受到新闻宣传创新的重要性。在新形势下,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主流媒体不主动创新、强势出击,以新闻宣传创新去引导受众,那么负面报道、小道消息可能就会蒙蔽群众混淆视听。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创新,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才能占领并守住主流媒体舆论阵地,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新闻促进发展,让媒体成为腾飞的助推器
1974年,20岁的习近平同志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率领村民挖土修池,成功修建了28口沼气池,使梁家河成为了陕西省第一个实现沼气化的村子。文章透露,启发习近平同志的是《人民日报》1974年1月8日一篇关于四川办沼气的文章。从此,运用新闻媒体来启发思路、推动工作、发展经济成为习近平同志主政一方之道。
全媒体经济部主任李婧:
让经济新闻成经济腾飞助推器
深入学习《情到深处——习近平同志与新闻舆论工作》一文后,广州日报全媒体经济部深受鼓舞。
目前,我们正在以此为动力,提升经济新闻的政治站位和格局。一方面,经济新闻要准确全面及时地反映大政方针和经济形势,不人云亦云,不不加辨别地跟着各种思潮跑,而是将党中央国务院的声音落地。另一方面,经济新闻记者纷纷“走转改”,做到新闻语言简洁明快、观点敏锐清晰,讲道理浅显易懂、文风朴实,将艰涩难懂的专业经济术语用生动的故事讲述出来,做好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
全媒体深度部主任唐迎春:
用好笔头镜头 深入调查研究
媒体能成为腾飞的助推器,运用新闻媒体可以启发思路、推动工作、发展经济;媒体要“做好舆论监督,反映百姓心声”;记者和媒体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体要做好舆论监督、反映百姓心声,记者要用好笔头、镜头,掌握时机、把准尺度,报道好大众关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记者的基本功,深度报道记者尤其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
全媒体编辑中心编辑陶开河:
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相辅相成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运用新闻媒体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范例后,使我深刻理解了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关系,认识到二者并不矛盾,应该相辅相成。
正面报道,是为了传递好的经验、好的做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让好的经验落地生根;而舆论监督,则是为了明示错误,让各单位各部门引以为戒,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作为媒体,应该辩证地认识表扬与批评的关系,将其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两个有力武器。
全媒体时政部记者龙锟:
以更严谨的探究精神对待报道
科技是国之利器,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科技、崇尚科技的氛围。所以主流媒体在科技报道上必须要有更多担当,要勇于迎接媒体生态变革下的挑战。
当下对科技记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科技记者首先要以更严谨的探究精神对待报道。其次要注重在报道中多讲动人故事,让科技工作者有血有肉。最后要丰富报道形式,充分利用融媒体的多种传播手段,让科技报道更加平易近人。
深入基层生活,让新闻作品富有生命力
文章指出,一切为了当地百姓,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重视、善用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动因。“你们深入到生活当中,沙里淘金、见璞识玉,有了真知灼见,就能写出好的作品来了。要是你们离开了基层,离开了生活,新闻作品就没有了生命。”
全媒体湾区部记者卜瑜:
到基层“认亲戚”“抓活鱼”
通过深入学习《情到深处——习近平同志与新闻舆论工作》,我认识到深入群众,和群众融为一体,是新闻工作者向“以百姓心为己心”的“无我”境界靠近的唯一一条道路。在报社和部门的统筹谋划下,关注广东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广州日报驻粤东西北兄弟城市记者们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崇山峻岭的环绕下,记者要亲历现场往往需要动辄大半天甚至夜以继日的翻山越岭。到山区“认亲戚”“抓活鱼”,成为获取最鲜活新闻的捷径。
全媒体区街部记者何钻莹:
深入生活才能写好生活
加入报社一年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韶关丰收节报道。
在主会场翁源,我跟一个站在会场外的农民聊天。农民边聊边笑,那张灿烂的笑脸是文字没办法描述出来的。心想这就是丰收啊,我决定为他拍照片。后来我和文字记者分工,他来话家常,我来拍笑脸。随后,我把相机里300多张照片集结成《粤北悦丰收——在52张笑脸中看韶关丰收》影像志。
我认为,要想写好生活,那就必须去深入生活,用力一点。
全媒体时政部记者吴城华:
用好基层调研的“信息富矿”
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是发掘好经验好做法、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最直接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一名时政记者,完成领导调研活动报道是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必须深入了解中央最新文件和会议精神,深刻领会调研目的,详细查阅调研点背景资料,密切关注调研现场动态。
时政记者还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聚焦中心工作,充分利用基层调研这个“信息富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努力推出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