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故事开头和我想象的很不一样,曾经上高中时语文老师和我们说过的种种让我以为全文的基调无疑是悲伤的。
故事前半部分是三毛与荷西在沙漠和邻居,居民们相处的日常生活?。我心里稍微有些许失望吧,这么说来我读书还是怀着目的的哩!要知道,一切艺术都源于生活,回归于平凡,这么说来还真有些惭愧。
三毛在写她与邻居的相处过程时口吻轻松还带点自我调侃,但显而易见发生在她与“芳邻”之间的事对于她这种受过教育的文明人并没有她描述的那么轻松。我佩服三毛的无畏,荷西认为她可能熬不过多久时她的愤怒,以及后来所遇种种时她所描述的轻描淡写让我觉得她也许真的适应了?
直到看到在死果中她经历了头晕呕吐眼肿剧痛耳鸣流血,荷西与她在刹车失灵死里逃生后她又再次的流血不止,全身无力甚至差点被煤气杀死,到后来她自我分析不信诅咒只说:“也许——也许——也许我潜意识里总有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欲望。所以——病就来了”“我是说——我是说——无论我怎么努力在适应沙漠的日子,这种生活方式和环境我已经忍受到了极限”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幼稚。三毛毕竟是人,是一个前半生都生活在文明世界的人。无论她对沙漠那一份乡愁来的是多么猛烈,前世之感有多么焦灼着她的内心,她始终是人,一个真真正正曾生活在文明时代的人。她的坚持源于她坚韧的灵魂,或者她自己对沙漠特有的感情,但生活,生命,始终要回归现实。无论一个人心中有再多的诗和远方,亦是要面对残酷的现实,更何况是像三毛这样,生活在与她假想中完全不同的撒哈拉大沙漠里。
经历过这次风波后她拒绝了去身体检查,内心只说明白了自己的内心。她明白了什么?相信了自己的内心崩溃过,还是相信了诅咒?我想我始终猜不出来,至少现在。
我看到了她隐忍不发的内心,在荷西上班时她的孤独,邻居种种非正常人能理解的行为,残忍的风俗,这都是她自己的选择。远离文明的她到底因自己的选择得到了什么谁又能全部了解,但我知道通过她的经历身为读者的我们得到了什么。在姑卡结婚时姑卡的哭泣,反抗,拼命的挣扎,三毛说她不知其是真哭假哭,却为这种风俗感到可笑之极。一个十岁的小女孩要在结婚初夜被新郎在朋友们欢呼暧昧的尖叫下以暴力的方式夺去贞操,对于三毛,对于我们这些“看客”是何其不忍与不可思议!我们应该感谢自己生活在文明的世界里,应该珍惜自己的每分每秒,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有有太多不可思议不被人所理解却真实存在的血淋淋的事实不是吗!
沙漠里没有漂亮善良吗?没有真情实感吗?没有质朴的人存在吗?当这样淳朴的哑奴指着心,小鸟,飞翔说我的身体虽然是不自由的,但是我的心是自由时,吃惊的岂止是三毛。“起码,娅奴有一个幸福的家,他不是太贫穷的人啊!”三毛对荷西说......雨下了一天一夜,三毛看着手脚被绑起来的哑奴好似泥塑般呆呆的望着前方捂住了嘴。她冲出去,看着哑奴,他的嘴唇在发抖,眼眶干干的。她冲回家去,拿了仅有的现钱,看见自己那块铺在床上的大沙漠色毯子,没有考虑地把它拉下来,抱着这床毯子在往哑奴的吉普车跑去。
“沙黑毕,给你钱,给你毯子。”她把这些东西堆在他怀里,大声叫着。哑奴口中哭也似的叫起来,跳下了车子,在脚上的绳子松松挂着的情况下以不可能的速度往家奔去。他的主人可能根本没有料到他会逃吧!可怜质朴的哑奴啊,他没有逃。大家都看见,快跑到家的时候,哑奴远远地就迎风打开了那条色彩缤纷的毯子,跌跌撞撞地扑向他的太太和孩子,他一面呵呵不成声地叫着,一面把毛毯用力围在他太太孩子们的身上,又拼命地拉着他白痴太太的手,叫他摸摸毯子有多软多好,又把三毛的钱塞给他的太太。
几个年轻人上去捉住哑奴,他茫茫地上了车,脸上的表情似悲似喜,白发在风里翻飞着,他看的老远的,眼眶里干干的没有半滴泪水,只有嘴唇仍然不能控制地抖着......
“我的泪,像小河一样地流满了脸颊。我慢慢地走回去,关上门,躺在床上,不知何时鸡已叫了。”当时的三毛,内心在想什么呢?曾经的她为撒哈拉威人世代养奴与法院秘书争吵,为堂堂天主教大国可以养奴隶愤怒,为哑奴的文明与聪明惊讶,为哑奴的卑微刻意的去激他。这样的三毛,在哑奴被卖到远方离开了唯一的家时,在想着什么呢?愤怒,难过,悲伤?我想她只有无力吧。生命里有太多的无力,无能为力。但这就是人类无可奈何可又无论如何都要经历的生命之痛。作为一个高级的人类,我们不得不,也总有一天,要经历这无能为力。
沙漠里没有漂亮善良吗?没有真情实感吗?没有质朴的人存在吗?当沙伊达以皎洁的明月般出现在三毛面前,带来一室光华时,她的光芒震慑住了所有人。当乌黑的赤着脚披头散发的女孩们满脸的愤怒与不屑的用哈萨尼亚语说着沙伊达时,她那洁白高雅,丽如春花似的影子却忽而在三毛眼前晃过。那个受过高度文明教养的可爱沙漠女子,却在她自己的风俗下被人如此地鄙视着。曾经三毛以为无人能配的沙伊达在巴西里浓情蜜意的说着:“她,是我的妻”时,感叹天底下竟也有配得上她的撒哈拉威人。
而这个凶猛无比的游击队首领巴西里却被懦弱的自己人活活杀死,血肉模糊。巴西里死后,可爱的沙伊达只求一死。三毛绝望的要冲出人群救她,那被人挤着的几步路好似一个世纪那样漫长,却好似永远也挤不到了。求爱不成的阿吉比和七八个人在撕扯她的裙子,她近乎全裸的身体在沙地上绝望的打着滚,哭声像野兽般传来......不要,不要,三毛听见自己的声音不成声地在嚷着。
......
“枪声响起,我跌了下去,四周突然空旷了,安静了。”美丽的沙伊达,沙漠中的白衣天使,最终死在了鲁阿的枪下。鲁阿死的姿势,好似正在向沙伊达爬过去,要用他的身体去覆盖她......沙伊达死了,是的,总是死了,真的死了。无论是短短的几日,长长的一生,哭、笑、爱、憎、梦里梦外,颠颠倒倒,竟都有它消失的一日。洁白如玉的沙地上,看不见死去的人影,就连夜晚的风,都没有送来他们的叹息。
骆驼们哭泣的巨大回声雷鸣似的笼罩着发抖的三毛,目睹这一切的三毛,什么也做不了。每每从梦中醒来,都只能像每次醒来一样,清晰而漠然地走着。生命里有太多的无奈与苦楚是无人能诉说的,当一声声悲鸣敲打着人类的心灵,往往能做的除了泪流满面只有无言的继续行走。
生命的美丽始终在世界各地绽放着,我们看到那些充满光与热的人儿时心中总是充满了美好。当三毛在沙漠中初见哑奴与沙伊达时,惊讶于他们的与众不同,惊艳于他们的美好。当他们以悲壮的结局消失在三毛的生命里,没有人能替三毛说出她自己的悲伤感受。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你说生如夏花般绚烂,却又说生命最终要归于平凡,经历美丽与痛苦,最终归于死亡。你说生命是美好的,旺盛的,在看不见的角落里,却总有那些过早遗失的美好,如沙伊达,如巴西里,如鲁阿。
三毛的生命,在这异国他乡的“故乡”里收获了什么呢?她每每被看不到大漠孤烟直却依然美丽的景象所沉醉,她为在这落后的沙漠建立了一个文明的家园而自豪。在这里,她认识了美丽的沙伊达,看到了无言的哑奴,结识了孤寂的军曹,又以被迫的方式永远和他们说了的再见,离开了这曾经生活过与众不同的家。生命的价值往往在当时无人能提前预知。三毛不在了,却留给了我们《撒哈拉的故事》;三毛不在了,她生命的赞歌却始终回荡在我们身边;三毛不在了,她吃过的苦,流过的泪,见过的人,经历的故事,生命的厚重却依然在继续流淌。也许,这就是生命该有的样子吧。
如果说生如夏花,就请尽情的去绚烂吧;如果说最终的我们都要归于平凡,也请不负生命,当当正正的活着。一个被仇恨啃啮了十六年的军曹,却在最危急时,用自己的生命扑向死亡,去换取了他一向视为仇人的撒哈拉威人孩子的性命。他死去的兄弟们早已离开,而他,没能赶得上他们,却静静地被埋葬在撒哈拉的土地上,这一片他又爱又恨的土地做了他永久的故乡。
三毛后,模仿她的人不计其数,但三毛,只有一个。即使有人真的追逐着她的脚步来到了沙漠,他也不是三毛。生命是说不清的,如果说有人为三毛的经历所折服而去做了这些,就像当年的愤青们,我却要说他们虚伪。没有人能经历他人生命里所经历的一切,生命的美丽,正是因为活着的不同,落差,美丑,好与坏,才构成了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当沙伊达在三毛的生命里陨落,就像流星划过,成为了当时的,再也回不来的永恒。文学的美丽与痛苦就在于此,生命的离去也充满了让人如痴如醉的梦幻色彩。也许我们永远也不能像三毛那样与众不同,成为一个巨大的悲痛和语无伦比的美丽共存的生命体。但我们,也要在自己的领悟活出意义。而不是去经历,模仿她人所走过的苦于乐。
现在的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和三毛曾经完全截然不同的时代,看到三毛的经历未免觉得和我们毫无交集,可能我们一辈子也不能理解她曾经的一些感受,感受到曾经她的经历。但三毛所述,却让我们知道了生命的顽强与孤独,让我们看到了她曾在沙漠中拼命的想过的更好,让我们听到了她曾因朋友的离开而发出的悲鸣。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高度。
路遥曾说:“生命里有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伤感?雨浸风蚀的落寂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撒哈拉沙漠,即使带给了三毛再多苦痛,那也是她理想的故乡,所以我认为她是正确的,不是因为她以此经历写成此著作。如前面所说,生命的价值往往在当时无人能提前预知,但她的生命,却因自己迈向了理想的远方而绽放了无限光彩。身为学生的我们,在这花一样的年龄又怕什么呢,犹豫什么呢?《撒哈拉的故事》已看完,如果非要说说收获是什么。我想:就像路遥所说,三毛所做。去奋斗,去追逐理想,去追逐一场充满美丽与伤痛的人生。去看一看生命的多彩,去走一走大千世界。艺术来源于生活,那年的三毛也不知道自己会有一本名为《撒哈拉的故事》的著作,书里种种,一句话概括,实为她伴随着柴米油盐所走过的一生罢了。之所以如此绚烂,是因为从一开始,她就走了一条与众不同,却是她理想中坚定的路。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现它的美丽与温柔。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你了,也只有你不负生命,生命才会不负于你,愈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