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我始终认为人类的出现并创造出空前的价值完完全全是基于大自然的馈赠,而人类对于某些动物的驯化,也是与大自然切合的呈现形式。《白狗》,一部1982年上映的老电影,由美国著名导演塞缪尔·富勒执导,豆瓣评分7.8分,这部影片延续了塞缪尔·富勒一贯的导演风格,冷峻尖锐,这是一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作品,不留情面的批判了种族主义。影片将一只强壮的白狗在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巨大反差作为看点,从温暖贴心到背脊发凉,一步一步揭开的是动物背后可耻的操纵者的丑恶内心和被操纵的动物度过的悲哀而短暂的一生。
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这句话不知道延续了几百年、几千年,从狼演变成狗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时间积淀,狗对主人的忠诚度是其他动物遥不可及的,“忠诚”二字确实是一个褒义词,但是狗毕竟不是人,思想单纯的它们如果被利用,那就是我们所说的“愚忠”了,影片是从多个维度的具象化来表现一个宗旨,也正因为如此,该片在上映不久后,被认定为富有煽动性的主题和内容以及误读,影片在制作完毕后遭到美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强烈抵制,但是我认为导演和编剧所要表达的内容意义,是值得推崇的,而且影片含义极其深邃。
首先,“白狗”出现时是如何定义的
影片中的女主在黑暗的夜晚驱车撞到了一只白狗,由于内心的怜悯之情,注定了以后恐怖的生活,强壮的白狗很快恢复了健康,主人也十分欢喜,从此便一起生活。我认为,影片属于开篇点题的类型,初遇白狗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从时间和环境的角度侧面暗示了白狗的心理特点。
这部作品的主角并非人类,而是一只纯白色的德国牧羊犬,众所周知,德国牧羊犬,也叫作德国黑背,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狼狗,如此情况结合白狗的出现,片方再一次暗示了两点重要信息:
一、黑背→白狗
德国牧羊犬是最常见的犬种之一,而我们大多数见到的德牧都是黑色、棕色相间,很少有看到白色的,因为白色牧羊犬是德国牧羊犬的变种,并非白化病,也并非基因杂交,而是真正的德国牧羊犬的基因,也就是真正的德国牧羊犬,和黑色犬种除了毛色差异,实属同种,但是白色牧羊犬极其少见,也很珍贵,据了解,片方在当年花费了很大心思,找到了几位这样的演员,毕竟它们是aq动物,如果只用一只白色德牧从头拍到尾,是很不现实的,那么制片方在当时那个年代,努力找到了5位特殊的“演员”,目的很明确,就是呼应片名《白狗》,浓墨重彩的展示这样的情节,是为了突出“白色之上”,让不同肤色、阶层甚至是种族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突出影片的中心思想。
二、犬种的自身特点
德国牧羊犬是我喜欢的犬种,在养德牧的时候,让我了解到了它们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它们敏捷,且十分容易适应当下环境,它们体型高大,外观威猛,且具备极强的工作能力,并且最大的特点是比较容易驯服,相比于别的犬种更加忠诚,所以德国牧羊犬成为了军犬中最常见的犬种,那么回到影片当中,我认为导演和编剧在这个环节中十分注重细节,采用德国牧羊犬这样的犬种作为“演员”,结合白狗从小经历的残酷训练,更贴近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就是这种忠诚度高、容易训练的犬种,才更容易成为“双刃剑”,说句题外话,如果是哈士奇,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其次,影片故事情节紧凑,寓意十分讽刺
回到影片本身,女主在收养了白狗之后,经历了一次入室抢劫,也正是这次风波,让女主发现了白狗惊人的战斗力,虽然女主也被震惊了,但是她却认为这是上天赐予她的礼物,当然,这是人之常情,这也使女主越来越依靠白狗。那么这样的情节就会让这部作品更加富有张力,白狗的战斗力强,女主和白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同时也会观众们带进一个温馨、有爱的误区,我认为这是这部老片非常高明的一点。
当发现白狗对黑人具有强烈攻击性的时候,这部影片的主旨才算是真正的浮出水面,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白狗》海报的深刻寓意,一只雪白的狗,却有一双红色的眼睛,这种寓意让人不寒而栗。白狗被送去驯兽管理所的时候,作为白人的驯兽管理员将白狗比喻成“四条腿的定时炸弹”,他对白狗无耻的前主人表示憎恨,但是却拒绝了女主的要求,拒绝驯化白狗,而一位黑人驯兽师却同意了驯化白狗,这一情节,很多观众认为是黑人驯兽师的善良和白狗的单纯、凶恶做了对比,但是我不完全苟同,既然矛盾要激化,我认为导演的真正意图是要黑人和白狗之间的战斗,如果黑人驯兽师对白狗的行为不闻不问,同意了驯兽管理员的意见,那对于自己,其实是彻底的输了。
按照一般剧情片的固定思维逻辑,白狗一定是被驯服了,而在影片《白狗》的最后,白狗确实已经对黑人消除了敌意,在女主开心的抱住白狗的时候,白狗扑向了驯兽管理员,黑人驯兽师无奈将它射杀,全片结束。在最后的时刻,并没有过多的笔墨来描绘,但是对观众们、乃至美国社会群体大众都会产生不小的心灵波动,这也就是我说的《白狗》第二个主旨,虽然这个“瓜”在影片的最后才抛出来,但是我认为这才是精髓所在,单纯的动物,从小经历残酷的训练,养成了嗜杀的性格,将狗训练成杀人武器,就要承受波及自身的风险。
强行干预一条狗的心理是十分危险的,毕竟狗不是人,在我们人类看来,动物的性格极其单纯,甚至是没有性格,影片中有一句画龙点睛的台词:
白狗的眼睛里只能看见黑和白。
短短的一句话真是讽刺至极,狗是色盲,狗的眼睛里非黑即白,操纵者一心要将狗训练成为击杀黑人的武器,却没有想到杀戮之心根深蒂固,而狗的黑白世界中,却容易被外部环境和因素篡改,留下的,只有嗜杀的习性,那我们就再说一下第二个主旨,从小被驯化的动物究竟是否能再次被驯化回去,影片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但是也不能排除是为了影片效果和引发更深度的思考而编导的结局,不过,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其实很大,因为习惯一旦养成便很难改正和去除,放在人类身上都是如此,何况是单纯的动物,白狗在小时就开始被恐惧到仇恨到攻击的驯化成攻击犬,这形成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条件反射,即使遇到经验老道的驯化师也未能让它改掉攻击人的恶性,最终也只有死路一条。很明显,导演的意图不是去责怪白狗,而是对白狗的一生经历充满了怜悯和同情。
【评语】
塞缪尔·富勒导演不愧被誉为b级片教父,没有用夸张的手法,现实的描绘出了这样的尖锐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种族主义十分敏感,该部影片的上映,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该片也一度被列为禁片,并且十年后才在亚洲上映,当然,现在已经不是禁片了,相反的,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针对第一个主旨,《白狗》这部优秀的佳作在任何一个年代,都可以反应那段历史的黑暗,针对第二个主旨,利用动物的单纯无知和强壮的体质来达到令人发指的目的,毁了动物短暂的一生,这样的行为更能呼吁观众们在动物保护方面意识的增强,人和动物有物种之分,人和人之间有肤色种族之别,说白了,影片就是通过一条德国牧羊犬表达不同人种的悲哀和动物的悲剧,最终惨淡收场,激烈的三方矛盾,在你争我夺,互相僵持的情况下,谁也没有退让,但是谁也没有胜利,白狗的死亡是否能够发人深省,这又是导演在当时留给观众们的一个谜题,在我看来,这个影片的故事非常完整,令人印象极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