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大雨如注的夜里,卧读《战争与和平》最后百十来页。即使不是一直很向往的那种雨打芭蕉独坐窗前听风雨的感觉,也还是说不出的惬意。阅后,唯一能说的也只有俩字——伟大!即使有感,也根本不能作评——没有那个能力。对作者和作品,除了高山仰止,还能说什么?完全不在评价的档次。但若一点儿啥也不说,又觉对不住托翁,仅就三个主要人物胡乱罗嗦下,向他老人家致敬。
【月亮、冰山,白色、蓝色,冷峻、深邃、孤傲】
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完美的近乎理想化——聪明,英俊,冷峻,孤傲,优雅,安静,内敛,勇敢,还出身名门贵族。但这样一个优秀的男人,直到38岁第二次因战争重伤去逝(第一次是死里逃生),却几乎从没享受过多少人生的乐趣和幸福。
这当然跟他的性格有关,他的思想太深邃了,总是想得太多太复杂太深奥,就很难融入周遭的世俗生活,格格不入。加上妻子产后即去世,对他更是造成很大打击,虽然他可能也不见得就有多么爱她。
即使对娜塔莎,虽然他在临终前说更爱更爱她了,但也还是令人怀疑,那到底是不是真爱?因为按他在救护帐蓬里见到受重伤呻吟不止的阿纳托利时,他的思想即升华成爱所有人包括爱敌人爱上帝了,那他对娜搭莎说出的爱,即使那时是真心的,又怎能肯定就是真正的男女之爱呢?
可是再想想老博尔孔斯基那样古怪的性格和家教背景,安德烈能成为书中那样的人,也已经很不容易了。他的一生,真是挺可怜和让人心痛惋惜的。
【太阳、海洋,红色、紫色,温暖、神秘、广博】
皮埃尔,除了长相与安德烈相比显得粗糙,最大特点就是那思想的深邃程度和安德烈有的一拼,难怪他俩会成为知心交心的好朋友。
很长时间,都对他无论在什么场合,总是那样一副深思沉思的样子感到难以理解和不可思议。他比安德烈幸福的是,他远比安德烈心态乐观,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与人打成一片,不管别人是以什么目的与他接近和交往,他都不在意不排斥。
目睹战争的残酷,做俘虏,目睹无辜的人被处死刑,他的思想也在不断成长变化。他还很突出的是他的善良和慷慨大方。他对娜塔莎的爱,是从始至终的也是最真诚的。尤其是他说如果他足够英俊和有自由的话他就向娜塔莎求婚的话,令人感动,想到简爱对罗切斯特那段经典有名的对白。
即使后来他们成婚后,他还是保持着自己的思想和事业,而对过起世俗生活的娜塔莎,他也能与之交流沟通;娜塔莎也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自由,两个看似不同方向的人,幸福融洽的生活着。
其实这样的幸福,或许就像尼古拉对玛丽亚说的:你说我爱我的手指吗?不爱。可是你割掉手指试试?可能那已经是那种水乳交融结为一体的状态了吧。对思想上自由、感情上亲如自己的人,再说爱与不爱什么的,反倒显得生疏和做作了吧。
【地球、水,绿色、橙色,热情、纯净、平实】
娜塔莎,开始觉得有些夸张和疯癫,十六七岁了还跟个孩子似的横冲直撞大步地跑大声地笑和撒娇,那天真快乐令人难以置信。
和安德烈订婚后,与阿纳托利的意外插曲着实令人意外。可是细想想当时的情形,安德烈订婚的事不声不响仿佛是为娜塔莎着想说是给她充分选择的自由,可更怕是他自己都不能确定自己的感情吧,因为当他求婚后见到娜塔莎那么急不可耐欢喜激动不可自支的样子,他就已失去了激情和神秘感,然后又一直不冷不热坚持出游国外一年。
而当娜塔莎去拜访老博尔孔斯基时又遭受了老头子的极端冷遇根本不被认可,小姑子也是看似热情实则冷淡排斥,心灰意冷的她这时碰到了英俊潇洒度不逊于安德烈的阿纳托利,加上阿纳托利的花言巧语和诱惑,单纯小姑娘的心里也就开了小差儿,以致最后安德烈不肯原谅她(堕落)。
按娜塔莎曾对理想的意中人的说法,应该就像她们客厅里那座挂钟,灰色、瘦长(型)的,那无疑安德烈就是那样的,就是她理想中的那种人。但在真正的相处中,她又是很害怕他的。而那个她说是红色和蓝色的方形的皮埃尔,没想到最后才是现实生活中适合她并最终与她结合的人,而他也没让她感受到任何压力。
有快乐、梦想、成长、喜悦、痛苦、纠结、成熟、幸福,由女孩儿到女人,她的人生可算是丰富多彩而真实可信的了。最喜欢的还是她月夜飞翔的那个场景,简直太美了,难怪安德烈也被陶醉入迷了呢。
关于电影,美国奥黛丽.赫本版和苏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版都不错。前者主要是演员养眼,可按爱情片来看;看了后者,你就知道什么叫忠实于原著,什么叫大国风范。同时对人物和作品也会有更深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