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36年后,随着2015年二胎政策的放开,生与不生,又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热点。有的人觉得喜大普奔,生生生;也有的人觉得虽然政策是开放了,但生了也养不起。
“独生子女文化”在中国扎根了40年,改革开放使人们更多的贯注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判断自己和家人的成就时,也由之前的主要从情感角度考虑转为了更多的从经济现实角度考虑。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了名校竞争,周末要上各种补习班不算,还必须得再培养几个兴趣特长才行,生怕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疯狂连生不生都要好好考虑一下了,哪里还敢谈生几个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后的今天,子女毫无疑问会占用父母更多的精力、时间、金钱和资源。人们考虑的不再是膝下儿女成群的单纯快乐,而更多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曾经在《家庭经济分析》中分析过:子女是一种心理收入或满足的来源,按照经济学的术语,子女可以看成是一种消费商品,有些时候,子女还可以提供货币收入,所以子女既是一种耐用消费品又是一种生产品。从这个角度,只要父母给予孩子的育儿投入更雄厚集中,其日后获得成功人生的潜在可能性就更大。但经济学的最大的问题往往就是淡化了“人”本身的含义:人类复杂多变的情感因素、因人而异的性格特点、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从“人多力量大”到“只生一个好”,除了经济学而言,父母和子女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益弊,才应该是评判孩子成长环境的重要指标。中国的爸妈们连多生一个都忧虑忡忡,也就更加难以想象一个拥有12个孩子的家庭会是什么样子的一番景象?
电影《儿女一箩筐》就讲述了在一个拥有12个孩子的美国大家庭里所发生的趣事。混乱、搞笑、温情的戏码,让人在嬉笑感动中体悟家庭、教育、亲子、成长的道理:真正优秀的家庭环境,并不是由成员多少决定,而是由健康积极的亲子关系与相处模式决定的。
▲《儿女一箩筐2》凤凰卫视电影台近期播出
在19世纪末,就有美国有学者提出:“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本身就是一种疾病”。但这显然过度的夸张了独生子女在成长发展中的劣势。但纵观中西方,民众普遍认为,独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更具有攻击性强、更加自我中心、依附性更强、与人合作性较差、任性骄横,等等。
但其实,科学研究证明,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多子女,他们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问题。
我们来看看美国心理学副教授、家庭教育者dr.song对独生子女和多子女家庭的利弊分析:
独生子女的辩护方:
美国研究人员于1987年在《婚姻和家庭》学术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强有力的对独生子女进行了辩护。这项研究对以往上百个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量化分析,发现独生子女和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在人格的十六个特质上并没有显著的区别,其中包括领导力,成熟度,外向性,社会融入度,受欢迎度,慷慨,合作,灵活性,情绪稳定性等。
不仅如此,这个研究还发现,独生子女在某些方面的发展甚至超越了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比如,他们在成就动机和智力水平上,得分都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高。除此之外,这些孩子还展现出了更高的自尊水平。
后来,相当多的西方学者也不断的发现了独生子女的成长优势。独生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会有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把更多的关注和关心给他们。这些孩子,也因为父母对他们情感需求更为迅速的回应,而产生更高的安全感,更加的自信。独生子女还因为能得到更多的家庭资源,比如更多的玩具和图书,更好的幼儿园和学校等,他们平均智力水平要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高3%左右,在校的学习成绩也更好。
而兄弟姐妹之间,在对父母的关注和家庭资源的争夺下,孩子之间会产生紧张的关系。特别当孩子们感觉到父母喜爱程度不同时,这种紧张关系会加剧。有时,这种恶化的关系有可能持续到成年,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还有很多研究者关注出生顺序对多子女家庭孩子的影响。家庭中的第一个孩子,要承担弟弟妹妹出生后的失落和被忽视,并且被迫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三个孩子的家庭,一般老大独立坚强,老三备受爱护,而中间孩子的发展也一直有争议。上有老大压头,下有老三收尾,中间的孩子,在不断的和其他孩子争夺父母的时间和注意力等资源的过程中,很可能变得非常自我中心。更有甚者,那种心理上的资源短缺的贫乏感,往往持续到成年,会影响到成年后工作和婚姻等的方方面面。
多子女家庭的辩护方:
2013年,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以实验证据抨击了独生子女的人格缺点。参与研究的500左右个被试来自北京,他们出生在1979年(计划生育正式实施)前后5年内,并且成长于北京市。这些被试在实验室的环境下,被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简单游戏,这些游戏涉及和陌生人有金钱上的往来。研究发现,生于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实施之前的被试者,也就是家里有兄弟姐妹的人,他们倾向于更相信别人,也更值得别人信赖,他们的自省能力比较强,他们在游戏中表现的更加积极乐观,更愿意冒险且竞争意识较强。这些观察的结果,在控制了被试性别、教育程度、母亲的教育程度等一些列因素的影响后,仍然成立。
美国的一个专业的家庭咨询师在他咨询过的100多个家庭中发现,孩子们一致觉得,虽然他们有时候会讨厌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但他们最密切的最为可靠的伙伴始终是他们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地陪伴,他们更是对方的镜子。孩子从这面镜子中,看到了自己,学会了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了学习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他们日后的婚恋关系、朋友关系、以及普通的人际关系,都大有裨益。
研究还表明,兄弟姐妹的存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大有好处。因为这种血缘的连接,可以在个体面临重大压力生活事件时,降低事件对个体的伤害,包括减少抑郁焦虑等。这也是独生子女家庭的一个明显弊端,当父母年老的时候,独自照顾父母的辛苦和压力,会让个体不堪重负身心憔悴。
独生的子女的父母,往往不自觉间对孩子过分关注。这种关注,一方面养成了孩子自恋自我中心的个性。另一方面,无形之中传递了高期望,给孩子施加了过多的心理压力。更有甚者,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他们完成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和梦想。以爱的伟大名义,控制了孩子的人生,因此造成了很多畸形的亲子关系。
由此可见,事实上手足关系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养育得当,独生子女也可以健全发展得很好;养育不当,也很可能多个孩子都呈现出较为消极的状态。
各种专家的各种研究可能阐明了手足关系对孩子各方面成长和行为的影响机理,或者说证实了其相关性,但是无法一言概之好坏。没有任何一个专家能告诉家长,如何才是“养育得当”,因为这取决于家庭内部的环境和条件,取决于孩子的不同性格和气质,取决于父母和孩子的互动关系。
所以关键还是需要父母更加注意与孩子们的相处与反馈,从而及时作出调整。但相信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如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永恒价值:平等、理解、沟通、尊重。做到了这些,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多子女家庭,亲子关系与孩子的成长总不会差。就像《儿女一箩筐》里的父亲贝克和妈妈贝克夫人,她们创造了一个幸福和充满激情的家庭,虽然养育了12个儿女,但他们从不约束孩子们的天性和创造力。
在第一部《儿女一箩筐》中,爸爸贝克为了这一大家子人最终他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梦想,去拥抱另一个梦想 —— 和家人好好的在一起。而在第二部中,贝克又有了新的烦恼:随着孩子们的长大,他们都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家庭集体活动也很难聚齐全体家庭成员了。
于是,贝克决定回到旧时的度假村,回忆过去,找回家庭的凝聚力。谁想到却又在度假村碰上了自己的死对头吉米……于是吉米家的8个孩子与贝克家的12个孩子在两个处处较劲的老爸的带领下,闹哄哄的在这个湖光山色的度假村展开了一场家庭大作战。
整个片子的套路虽然一如美国的家庭喜剧平淡无奇,但却总能让人会心一笑。相对于孩子人数上所带来的乱哄哄而言,西方家庭在对待子女生活和教育的态度方面与中国家长的不同,更能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独生子女或多子女也许并不是家庭问题的决定因素,事在人为,健康积极的亲子关系才是能够让家庭和谐、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
对于中国家长来说,在10几岁情犊初开的年纪,女生要是说想和喜欢的小男生约会,不被父母教育一顿关回房间才怪,因此孩子也不会再与父母沟通类似的小秘密,自然也就不会得到来自父母适当的指导。
以堵回去的方式处理孩子原本出于信任才告诉父母的小秘密,不仅不能帮到他们,并且也堵不住,只能让孩子以偷偷摸摸或更加激进的方式处理。
反观电影里贝克家的萨拉和吉米家的艾略特俩小屁孩情窦初开好上了,俩人约好去看电影。但俩人的老爸是死对头,平日里什么都要争一争,况且这时还是两家备战劳动节比赛的紧要关头,估计老爸是不会答应的。
但平时与父母平等沟通的习惯还是让萨拉鼓起勇气去和老爸交流这件事,而作为老爸的贝克虽然心里斗争的激烈,但却没有理由阻止萨拉。那神情那眼神,大概就是爸爸嫁女儿时的眼神吧:女儿长大了,终究要嫁人。
但不放心的贝克还是留了一个心眼,他偷偷跑到电影院买了张电影票,躲在后面监督,却发现后排已经坐了一大堆家长,估计都是同样来监督约会的孩子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但贝克的行为被家人发现了,遂即就遭到了全家人的唾弃,认为他这样的行为是对女儿隐私的侵犯和不尊重。由此可见,西方父母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和相处之道截然不同,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父母的教育应该像种植一棵大树,修减掉它旁逸斜出的分杈,而让它的主干自由生长。
我们在看类似西方的家庭喜剧时,孩子总是羡慕电影里善解人意、像是朋友一般的父母;而父母们也总是心心念念想让孩子像电影里一样懂事自立、体谅父母、乐于沟通。其实这何尝不是双向的。
因此我们在看《儿女一箩筐》时,感觉特别的温馨,虽然他们有好多的烦恼,好多的抱怨,但是这些烦恼和抱怨的前提是他们在一起,如果好的事情坏的事情,因为相处关系的隔阂而不能根最亲近、最值得信任的父母分享,那孩子也很难成长出一颗健康独立的灵魂。
所以在看这部家庭喜剧时,除了欢乐一笑,不妨在儿女一箩筐的欢乐与忧愁里反思一下我们的家庭与亲子关系。不管是儿女一箩筐还是“只生一个好”,健康积极的家庭关系才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关键。
文字:focus
编辑:focus、撕纸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