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文:宿夜花
电影《幕后谎言》由罗伯特·雷德福执导,改编自50年代美国的电视丑闻案。作为1994年的一部佳作,尽管提名了第67届奥斯卡的最佳电影,但还是在《阿甘正传》、《低俗小说》、《狮子王》等影片的大众影响力下,难以得到更多的关注。
回顾罗伯特·雷德福那些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无论是主演的《走出非洲》、导演的《大河恋》,吸引观众的都是好莱坞剧情片黄金时期的那份家庭爱人的温情、壮丽风光的惬意。而《幕后谎言》却是雷德福被低估的一部很有洞察力的作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尽管影片以电视节目为切入点,但实质上,它是探索了现代社会电视电影等文化娱乐产物、这些媒介方式给观众带来的改变,以及衍生出的一系列从媒介传播者到观众之间的看似怪异又透着某些微妙心理的现象。
01.益智节目中的媒介本质:信息的传播
电影《幕后谎言》巧妙地选择“益智问答节目”(所以影片也被翻译为“机智问答”)这一体现着大众对知识原始需求的电视节目(兼有纸质媒介与电子媒介特点的过渡性质节目),探寻电视作为传媒、娱乐方式,是如何一步一步改变人们生活的。
为什么人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是爱玩“填字游戏”?
(注:填字游戏,是纸质媒介时期,青少年的流行娱乐方式)
求知欲,是人类根本的内在精神需求。存储并传播信息的媒介,正是对应着人类渴望获取知识与信息增量的基本需求的。
只是,这种需求会随着科技媒介的发展,展现出不同的形式。
网络普及、“信息大爆炸”之前,普通人获取知识的难度很大。因此,一些识记性质的扁平化信息增量,便可以很大程度满足大众的求知欲。
“前信息时代”的典型例子: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是什么?中国最大的平原是?诸如此类简单知识增量,比比皆是。
后信息时代,因为唾手可得的便捷性,没人会再为获取这些扁平知识的获取而感到满足。因此,年轻人无法理解为何一部《少林寺》上一代的人永远看不够?为何那些过时感强烈的港片永远成为一代人乐此不疲的谈资?
因为物质贫瘠的年代,特定的人生时期所感受到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充实感,那种感动已经深入生命印记中,永远挥之不去。电视作为纸质媒介之后、互联网之前,电子媒介发展历史上一个至今影响巨大的媒质,它承载了太多太多。
02.电视节目“欺骗”丑闻的背后,透射出微妙的大众心理
电影在展现电视节目如何具体地调动观众情绪方面,做出了非常细节式的生动诠释。
“21点大满贯”,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盛行的一个益智类节目,就是通过选手“21分问答”的形式,通过确立冠军,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这其中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观众到底是对问答的知识本身感兴趣?还是想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高手过招的刺激感与新奇感呢?
显然,电视综艺的成熟,正是大众从纸媒的识记性质小知识,转向一种更高程度的信息需求。
“21点大满贯”是如何为吸引观众获取收视率的呢?影片做出了非常全面的阐释。
首先,是直接为大众制造梦想。正如它的广告标语“健力士消除疲劳”,这些看似简单的轰炸式口号,其内核都是一样的,用金钱、美貌、健康、成就感,这些大众心中渴望获得的东西,为观众构造一个可以憧憬美好的虚拟空间。
其次,大众无法直接实现梦想,于是“大众偶像”便产生了。这档益智节目,吸引观众的方式便是:不断地为观众树立偶像,制造战无不胜的问答常胜将军,然后等到他对公众的吸引力消失殆尽,并对其颠覆、制造下一个奇迹。
因此,提前透露答案(即所谓的“漏题”),写好了节目剧本,编排好了明星的诞生与走下神坛的衰落史,成了电视节目成熟后运作“真相”的方式。
比之马丁·斯科塞斯《喜剧之王》中粉丝绑架偶像的行为艺术,《幕后谎言》中的偶像与粉丝间的互动是不加掩饰地还原现实的。查尔斯(拉尔夫·费因斯饰)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高材生,出生于学术世家,自身受到大众的尊重;查尔斯外形迷人、气度不凡,也具备观众爱慕的潜质。
事实上,观众或许知道没有绝对的完美、没有战无不胜的全能者,但总是希望自我树立一个精神偶像,在对他的崇拜心理之中,来投射自我的理想愿望、情感诉求、精神信念。这也正解释了为何阿姆斯特朗“身败名裂”之后,那些崇拜者仍旧无法从他的精神感召下,走出去。
因此,当“满足”观众成为一种绝对的目标,“真相”的本身,也就被“谎言”遮蔽了。因为,比起“真相”,观众更喜欢沉溺于“追梦”故事之中憧憬着美好的梦幻。
当富有正义感的迪克故德温开始调查节目的“舞弊”案,搜罗证据,正当要大功告成之际,却最终不了了之。
这个50年代的电视丑闻案,最终的结果,总是会被解读成——个人良知对抗利益团队而导致的失败。而事件的本质并非是正义与良知的问题,而是人类社会群体心理与态度造就的“怪象”。
电影的结尾一段话是振耳发聩的:“益智节目不是公共事业,而是娱乐。我们不是犯罪,而是搞娱乐的。”最终,主角退出纷争,电视台与广告商风光依旧。
因为,用“公权力”诉求正义,最终监督者仍是“大众”。而“大众心理”正是媒介生态、舆论环境的关键,因此,这种“谎言”的诞生,是从媒介传播者与大众消费者共同的心理所造就的怪象,无法苛求任何一个个人去为群体的心理受罚。
03.“后真相”(post-truth)时代,真相“难以获取”
电影《幕后谎言》中的“谎言”的酿成,更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因素。
“后真相”(post-truth)是2016年牛津字典公布的“年度词”。事实上,现象的本身,并非一日酿成,而是伴随着现代媒介的发展,日积月累。
后真相,是一种当代的舆论生态与传播语境——通过揣测、渲染、引导等传播手段与技巧,煽动观众情绪与调动观众心理,以达成特定观点的强调与伸张。久而久之,浅层的情绪煽动与刻意夹带自我主张的话语暴力占据了传播的过程,“真相”于其中消失殆尽。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难以获取”,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无法获取,而是说现实层面的难以知晓。其中的原因既有客观与主观的,也有理性与感性的。
客观现实上:“浮云遮望眼”——因为信息的不对等,大众传播的“单向性”,普罗大众没有识破、辨别真相的能力。
赫克托·麦克唐纳著有的《后真相时代》一书中讲述了四种“后真相”:片面真相——沟通者选择的真相;主观真相——可以改变的真相;人造真相——人们一手打造的真相;未知真相——影响未来的真相。
主观感性上:比起事实的严酷与真相的贫瘠,大众更乐意于接受幻影的美好、沉溺于想象空间之中,编造的谎言与美梦总是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理性层面:因为“绝对真相”难以获取,大众逐渐地放弃了探求真相的心理,转向为一种“疲于应对”的茫然心态。
这种局面也是《幕后谎言》中电视作为娱乐、文化、媒介编织“谎言”的现实土壤。
04.媒介应该如何“满足”大众?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电影《幕后谎言》中,通过不同层次需求的观众观点,来反映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首先是,作为消费者的大众。不同需求的观众,对电视等媒介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有部分人,根本不想了解高深莫测的学问,他们只想看到选手赢得金钱的快感;
少数人,希望通过电视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发现谎言后,感到被愚弄与欺骗;
而更多的情况是,完全不在意真相、谎言与否,他们只是填充空白、消磨时间的被动消遣。
媒介的传播纵使尊重差异性与市场细化,但主流需求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从更深的角度看,电影《幕后谎言》的故事,更涉及到一个电影、电视及所有文化、艺术形式,传播层面的根本性问题。
任何文艺的制作、信息的传播需要服务大众,但“满足”的标准,没有规范的定义。
过分取悦,变成谄媚大众庸俗口味的“低俗低质”。
过分拔高,变成脱离观众审美习惯的“佶屈聱牙”。
因此,从创作者、传播者到观众之间,便形成了永远无法互相满足的“怪圈”,每个人都在试图摸索、调和彼此间的关系,却难以恰如其分地把握“适度”与“分寸”。
05.全媒体时代:“真相”又将何去何从?
电影《幕后谎言》的结尾,当益智问答节目的“舞弊”丑闻烟消云散,当查尔斯发人深思的法庭忏悔收获雷鸣般的掌声。大众仍旧没有去思考事件本身的实质,仍旧停留在一种简单的、浅层的狂欢与情绪宣泄之中。
欢笑、狂喜、愤怒、癫狂,酣畅淋漓、恣意昂扬的情绪释放背后,大众的内心又在憧憬着什么、等待着什么、期许着什么?
即便是如今,一切似乎没什么不同,但一切又不尽相同。
当代的大众,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期,经历过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千锤百炼”,练就了“百毒不侵”的本领。
亲历了无数的事件真相反转、反转、再反转。
见证了太多的公众形象颠覆、颠覆、再颠覆。
不再去轻言绝对的真相、不再去轻易相信眼前的现象。
因此,当代盛行的“犬儒主义”,被认为是一种后现代式的无可奈何。
然而事实上,一个正在悄然发生的改变,却很少有人注意到。
那就是,全媒体时代(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大众话语权的上升,让每一个“普通人”参与进入媒介传播的过程。
这意味着什么?
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我的权力,每一个人的想法、观念、审美都会被考虑、被关注、被重视。
因此,无论处于什么环节,对待当代的媒介生态、舆论环境,多些思考与清醒,慎思、明辨、笃行,或许是从媒介规律下找到自我的精神需求与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