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沙特某地,一个美国人集中居住的生活区里。一场棒球比赛正在进行。
可是突然间,一辆警车冲进了美国人生活区。车上的抢手开始扫射。
人们惊慌失措,开始四散奔逃。
此时一名当地警察,勇敢的站出来维持秩序。
可是~~
原来是个人体炸弹,自杀式袭击!
这肯定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恐怖袭击了。
相关部门及人员当然要到现场进行处理了。
可就在处理现场的时候,第二波爆炸发生了!袭击升级为连环式爆炸袭击!
后果就是这么严重。
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怎么少得了美国fbi呢?何况牺牲的人当中就有他们的同事。
fbi们十分愤慨。
虽然司法部门、外交部门都不希望直接接入,但倔强的fbi干探们还是坚持要亲临一线,抓出真凶!
其实恐袭的怀疑对象很明确的。
所以,沙特方面也不是很希望fbi介入此事。
沙特王子的态度。
当地领馆官员的态度。
负责接待的警察的态度。
都是不怎么合作的~!
但fbi顶住了重重压力。
走访。
取证。
清理现场。
甚至根据网站视频找到了视频的拍摄位置。
也找到了很重要的线索。
还进一步发现了,恐怖分子藏匿的地点。
直捣黄龙。可是一切似乎太顺利了。
原来恐怖分子早就盯住了他们。
炸弹做好了。
就在fbi们赶往机场,准备撤离的时候。危险发生了。
故事结束。当然,我们神勇的fbi必须是全身而退了。
其实电影的看点不在于fbi破案本身。而是在于电影里透露出的一些信息非常关键,这几个细节让美国的中东政策露出了一点小馅儿:
第一,本拉登与沙特王室结怨并将矛头对准美国的原因。
本拉登原本在阿富汗与苏联军队打游击。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联被阿富汗战争拖垮,本拉登也从阿富汗回国。但不久之后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拉登向沙特王室提出启用“基地”组织来保护国家的建议。但是等到的却是沙特王室的一口回绝。而沙特政府甚至同意美军设立军事基地,让近50万美军入驻沙特。此举令拉登十分不满。
因为他认为,这是腐败的王室与美帝相勾结,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的行为,因此,再次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第二,美国在沙特设立了类似于定居点的聚居区。
正如电影反映的那样。这些居住区与沙特当地是隔离的。宛如国中之国,这是美国对沙特进行的变相操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当地社会的割裂。不能不让人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我国的“租界”。
第三,电影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男主问:沙特有多少个王子啊?
答:大概5000个。
问:都住这么大的房子吗?
答:有的比这还大。
问:谁付的钱?
答: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壳牌......
沙特当年为了找水源,结果一不小心挖出了石油,又赶上石油工业革命,结果发了财——这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关于沙特国王出门自带纯金电梯,自带全部家具的新闻。但是美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一直把石油安全,作为国家级别的安全事务,一直在中东搅局,目的就是操控中东的石油生产国。除了军事干预,还大撒美元。用绿纸换黑油,然后用军火把发出去的绿纸再换回来,然后撺掇中东的几个国家干仗,各国在消耗军火的情况下,就又得掏出绿纸再买军火,老美绿纸、黑油一样不少,军火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然后再在关键时刻,插手一把中东,不管出兵也好、实施外交手腕也好,立马控制了中东事务的走向,真是一举多得。这就是美国的中东政策的核心。
但是玩多了也有疲软的时候,比如伊拉克、叙利亚就是例子。
所以,我觉的我的观点真是正确无比:看电影一定得能够看见电影之外的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