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downsizing
缩小人生
2014
导演: 亚历山大·佩恩
类型: 剧情 / 喜剧 / 科幻
主演: 马特·达蒙 / 克里斯托弗·沃尔兹 / 周洪 / 克里斯汀·韦格 / 罗夫·拉斯加德 /
不得不说,看马特·达蒙出糗,实在很有意思。
[缩小人生]讲的是,科学家发明了能把人体缩小至12cm技术,用以应对能源危机、环境保护、垃圾处理等问题。
达蒙饰演的保罗并不关心这些,他钟意的是人体缩小后,相应使用的物品也会变小,也就更便宜。
简单说,正常的保罗身家只有十五万,缩小后十万就变成了一千两百五十万。
从苦逼小白领到千万富翁,只需要一个小手术,这买卖是必须要做的。
于是乎,保罗就开开心心领着老婆一起做个缩身手术共同致富。
没想到,老婆在手术前一秒怂了,丢下保罗一个人回娘家了。在手术室醒来的保罗就这样变成了孤家寡人。
我们也因此能欣赏到呆萌不同的憋屈脸。
这样的。
这样的。
签字憋屈
还有这样的。
马特·一脸憋屈·达蒙。
01 缩小的n种 打开方式
[缩小人生]最大的看点,就在“缩小”上。
“人体缩小”这个梗虽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但是在不同的时代配上不同的主题,都会显得很有趣。
1966年的[神奇旅程],五个医生就缩小成百万分之一,驾驶纳米飞船,钻进一位逃亡的前苏联科学家体内进行血管手术。
还有那部童年回忆[亲爱的,我把孩子缩小了],讲述了一个科学家不慎把两个孩子和邻居家的小孩,缩小到了蚂蚁那么大。
可以说,这部电影直接打开了我对微观宏观世界的认识。
近年来大热的超英题材,自然也少不了能“缩小”的英雄。
到了[蚁人2],对“缩小”这个概念的运用就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了,别说人了,车、房…啥都能缩小。
[蚁人2]预告中缩小大楼
不过,“缩小”这个概念也并非电影独有。
比如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技能,还是因为孙悟空要讨芭蕉扇。
从哆啦a梦的“缩小灯”到《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再到[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
从漫画到文学到电影…都能见到“缩小”的身影,但和“缩小”相应的主题、故事也在被一直消耗。
这一点上,[缩小人生]做得不错。
亚历山大·佩恩赋予了“缩小”两个全新的寓意:环保,省钱。
[缩小人生]的前半部分,也紧扣“缩小”这个大命题。
要知道,折腾这种科幻情节,对一直走温情喜剧路线的佩恩来说,还是要费不少功夫的。
02 看似缩小 实则放大
大家知道,想把一个画在纸上的圆缩小,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它旁边画个更大的圆。
对比,也是历来“缩小电影”惯用的方式。
比如[神奇旅程]中,通过巨大的针管,对比出纳米飞船的小。
[亲爱的,我把孩子变小了]中,巨大的奥利奥和植物,对比人物的小。
佩恩在[缩小人生]中,同样做出了许多“巨型”生活物品。
这种方式简单粗暴,通过人造一个“参照物”,用“更大”来衬托“大”,就会起到将周围事物缩小的效果。
在拍摄“缩小人”和正常人在一起的时候,用的同样是这种方法。
剧组先根据真人的身高制造出笼子,然后在绿幕上进行拍摄,再在电脑上进行等比例缩小后,最终合成。
拍摄的难点在于,如何控制比例。
佩恩的要求是,“我不想要效果图,我要让观众真正地进入保罗的世界,而不是仅仅接受他变小这个事实。”
片中保罗居住的“小人国”——悠闲境,是剧组找来真的城市规划设计师设计的,道具的尺寸都有严格要求。
结局村庄里的植物、蜻蜓等,则是工业光魔制作的cg镜头。
首次尝试特效的佩恩,在“缩小”的技术层面上就完成的不错。
但可惜的是,也仅此而已。
03 好钢 用在刀把上
“最终成型的剧本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因为我们贪心地想把所有想法都融入进去。”
这句亚历山大·佩恩在采访时说的话,看似是对影片饱满程度的吹捧,看完电影才知道原来哥们在自嘲。
[缩小人生]的创意,来自于吉姆·泰勒([杯酒人生]编剧)和佩恩开的一个玩笑。
因为这个玩笑而演变成的剧本,“我们准备了足足十年。”
由此可见,准备时间太长也未必一定是件好事。
可以想到,十年期间发生的每一件历史性问题,佩恩都想融合进电影里,移民、人权、种族…
[缩小人生]有300多页剧本,佩恩和吉姆却想塞进去250个点子。
片中保罗进入“小人世界”后,画风突变,把“缩身”梗抛到脑后,讲了个…不知道讲了个什么故事。
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缩身”后的生活几乎与正常人的生活无差。
如果你从这部电影的后一小时看,基本到看完你都发现不了原来这里的人只有12cm高。
影片前半部分有趣的设定到后半部分荡然无存。
让人感觉好像送自己老妈一个崭新的ipad,结果她只用来盖泡面一样可惜。
当然,也能理解在近年来好莱坞政治正确的大旗下,不“跟风”显得说不过去。
但也不该顾此失彼,浪费了大好的题材。
把好好的钢,硬生生用在了刀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