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看来没错,从头至尾导演拍摄手法的独特、画面的掌控调和以及所有演员也都在力图做到自然和真实,以达到“这就是一次真实的跟拍记录”的水平。确实片中也没有什么扎眼做作的片段出现,所作所为仅仅是最基本对死者的一种尊重,而这种尊重也是潜意识里的,所以请一群人来做他们面对本情形的真实表现,只不过换到了摄影机前,可这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2004年钱斯·菲尔普斯上士在伊战中阵亡,根据惯例,他的灵柩要由一名军方人员护送到他的家乡,曾经参加过海湾战争的迈克尔·史特伯尔上校志愿承担起这个责任,虽然他在之前从来不认识活着的钱斯。史特伯尔说:“我参加过海湾战争,参加过沙漠风暴的行动,知道战争是个什么东西,也知道士兵的遗体对于他的家人、对于整个国家有多么重要。而且,我也厌倦了每天在电脑前查阅阵亡士兵的数字,然后写一份分析报告了。这种工作不需要我这样的接受过正式军事训练的人做,找个军校的学生来做就可以了。所以,我主动要求护送钱斯回家。他的家乡在科罗拉多,我一开始以为我能回到科罗拉多,因为我的家乡也在那里。但是他的父母都居住在俄亥俄州,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和他们在一起,所以,我只好护送钱斯回俄军亥院”。
《护送钱斯》中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每次棺椁出现,上校都要慢慢敬一个军礼,旁边的平民也会脱帽致敬。这种形式化仪式感很明显的场景每次出现却都让我感动不已。社会中存在很多不同的仪式,我们对这种走形式的做法深恶痛绝,因为这种走形式的做法忽略了形式本来的意义,而只关注于怎么走,谁来走。至于是为了谁而走,为什么制定这样的仪式就没人在意了。我相信任何一个仪式在制定的时候都不是为了让后世“走形式”,但偏偏现实总是让人失望。本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仪式,比如检查棺椁,覆盖国旗等,这些仪式也是本片显得很主旋律的原因,也让影片看起来很煽情,相比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煽情,我倒是更能接受本片这种电影式煽情。
我不知道是否每一位阵亡的美国士兵都会享此殊荣。但考虑到影片改编自斯特勃上校本人的日记,那么这些事基本都是真的了。而且看起来,钱斯的父母都是平民百姓,因此他的后事应该也没有搞什么特殊化,一切都是按规定、按标准来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