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电话谋杀案》:不完美的谋杀,却是差点完美的悬疑片
文-annie
电影《电话谋杀案》,片名言简意赅,正如电影呈现的利索与逻辑般流畅。我们很容易知道,电影是通过电话来操纵的一场谋杀案。
偷情是一场爱情的惊喜派对,很多人迷恋其中,文艺如王家卫般的《花样年华》是偷情的美好诠释,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实际上对这一题材极为抱有不一样的态度,我们愿意去看大屏幕里的主角们演绎这样的题材但在现实中却不愿它发生在身边。
希区柯克是如何处理这个题材的呢?首先我们看到女主与丈夫和情人的感情都十分深厚,从开端的两组对比画面不难看出,随着女主与情人的对话,我们很容易梳理他们相识到相恋的过程:因不喜丈夫的网球事业且沟通不畅,女主本又是富有喜爱社交之人,因此认识了作家情人,两人通过电话与信件联络。但一次丈夫的改变,也让女主决定终止这段婚外情,只是为了纪念,女主留下了一封情人写给自己的信,且随身携带。
虽然外面不知道这封信的具体内容,但这是整部片子的线索之一。后来的信件丢失与信件再次出现都无一成为每个环节的转折点。
作家情人按耐不住心情,想要将两人关系告诉女主丈夫却遭到女主拒绝。丈夫似乎一直处于一种不知情的状态,并创造机会让女主和情人独处。实则是为了一个蓄谋已久的计划:杀掉女主。但自己动手无疑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丈夫机缘巧合在构思谋杀计划时见到了大学曾有偷窃前科的学长,于是生发利用学长来杀人的念头,并通过跟踪学长获取其一年来的行踪且用掌握学长以情场骗子的线索要挟其为自己杀掉妻子,并承诺一千英镑的报酬。
我们从丈夫滴水不漏的思维且机智应对swan想要揭发其谋杀计划的对话中,可见丈夫为了策划这场谋杀精心准备了一次完美犯罪,无论是钱财的来源还是swan想要揭发举报的做法,丈夫都有深思熟虑的应对措施。至此,swan和观众都被这一计划说服。
当然,这场婚外情也因为丈夫的计划使得观众的同情心从丈夫身上转移到美丽善良的女主身上,而我们的关注点也随着情节的推移而被带动情绪。
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如身为侦探小说作家的情人所言,完美犯罪只存在于纸上谈兵,甚至于他本人都不敢尝试任何现实中的犯罪,因为真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是我们都难以预料的。一语成谶,之后的情节正对应了这一句话。
丈夫的谋杀计划中关键点如下:钥匙的藏匿-为自己脱嫌、电话及时间-自己的不在场证明及获知妻子被杀的讯息、现场的布置-伪装成凶手是入室抢劫。第二幕的情节展开也是围绕这些关键点,首先约定时间到了,但丈夫的手表停了故在约定时间后才打到家里,令人更意外的是女主被杀时在求生之余抓到了在桌子上的剪刀(而这正是丈夫逼着妻子在家待着等待凶手的无意之举造成的意外)刺死了凶手,丈夫在电话那头得知了谋杀未遂后,赶紧赶回家里。为了达到杀掉妻子的目的,在案件发生后,又将现场布置成妻子有预谋杀掉凶手的样子,并在凶手口袋里塞入那封遗失的信件以迷惑警察。在问话中引导警察怀疑妻子有预谋杀害凶手也是一些无意识的话,比如“我知道的都是我妻子告诉我的”等等。至于钥匙这一重中之重,丈夫也不曾落下,但最后却弄巧成拙,成为找到这起谋杀案真正凶手的关键,在此先不表。
我们注意到警察开始调查案件后,怀疑的点都比较正确,甚至探长还做了些不道德的事情,比如偷偷进入他们家获取线索以及最后设置的凶手测验。但在电影中作为娱乐环节却能让观众不敢喘气生怕错过一个关键关节,在情绪把握上可谓滴水不漏,所有人都展现了自己最好的一面。无论是作为恶人的丈夫,swan,他们有各自的小算盘也有自己的智商与情商体现;还是作为侦探小说作家的情人,在营救女主环节尤其大胆勇敢,探长与警方亦是一种正义力量的体现,每个细节都不曾放过,女主作为颜值担当,情绪展现也很得当。在丈夫改变后情人想要大白关系时的拒绝,在作为妻子时丈夫外出的担心,知道真相后的崩溃与低沉,都从一些细节上可以读出演员的真实演技。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多处配乐与《惊魂记》相同,但在营造氛围上却是另一种感觉,仿佛恰好融合了本片的主题,若不是对《惊魂记》极为熟悉进行过多次拉片,一时也很难想起这个细节。
除了情节过瘾,演员演技自然,推理和意外带动影片情绪外,服装也是影片一大亮点。希区柯克的片子喜爱金发美女作为女主的设定决定了片中的服装也是一种品质体现,无论是男主的各种西服,还是女主的各式裙装,都得体惊艳为片子增加了精致的审美感。
当然,喜欢客串的希胖这次没有真人出演,而是作为校友“出席”在女主家的照片里。不同于阿加莎设置许多迷惑线索的小说手法,希区柯克擅长的是告知观众凶手后,周围人如何运用已知经验去挖掘真相,无论是《后窗》《惊魂记》《夺魂索》都无一如此。这个将黑暗和惊悚带给观众的变态艺术家,永远隐藏在电影的阴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