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讲真,要不是书好看电影又赞,小店都懒得堆上这么多字。所以,会读书的,不差多看这十分钟喽。
其实小店的建议,直接看电影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估摸着懒人居多……
所以小店有写太长不看版:
-
推荐书籍: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
-
奖项:1921年普利策文学奖的经典作品,
-
改编:大大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改编的同名电影《纯真年代》(我才不说是看完电影超级喜欢意犹未尽再去扒的小说呢)。
突然,想嘴贱一波:
结了婚的,不那么幸福的,就别看了。
真相经不起戳穿呀。
(善意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发送关键字“纯真年代”给小店,期待和你一起读书。
正文开始啦
《纯真年代》
“如果是这样,那你就更没有理由不回去了?”他替她下结论说。
她绝望地两眼紧盯着他说:“啊,是没有理由吗?”
“没有——如果你把全部赌注都押在我婚姻的成功上。我的婚姻,”他粗暴地说,“不会成为留住你的一道风景。”她没有作声,阿切尔继续说:“这有什么意义呢?你使我第一次认识了真正的生活,而同时,你又要求我继续过虚伪的生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仅此而已。”
“啊,别这样说;我在忍受着呢。”她嚷道,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故事的主要情节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纽约上流社会,讲述的是贵族青年纽兰·阿彻尔与两位女性梅·韦兰和她的表姐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之间无法抉择的故事。
这里不对故事情节做过多的详述,因为就故事线索来说,并无猎奇惹眼之处;而全篇除了对话,更多的是环境的描绘、旁白和内心表述(电影特意还原了这个特点),缓缓的节奏让人有淡然之感,但这种淡然之中,是作者自己处于当时上流社会时敏锐观察到的人性剪影,用她含蓄、欲言又止,柔美而暗藏苍凉的笔触构建出的风俗百态。
故此,即便小说的第一主人公是男性,阿切尔那细腻而感性的内心描述也让人陷入其中,搅起脑海里千丝万缕的感慨:他优雅,细心,理性之下埋藏着热血奔腾的感性;但他同时也是道德禁锢的奴隶,被囚于世俗的责任与虚伪的标准之间,一度曾经认为被社会外界帮其选择好的婚姻和家族的稳定和睦是自己的生活目标。然而当他遇见艾伦时,他才觉醒出那份对自由和真实的渴望和追求,才真正感受到灵魂互相牵引的爱情。妻子所代表的的虚伪生活像一面制造幻象的镜子,在此刻轰然碎裂了。
对艾伦的渴望几乎要吞噬阿切尔,他试图抗争,试图逃离,但结果最终却也不过是“睫毛上有一点又冷又硬的东西,发现原来是自己哭了,寒风冻结了他的眼泪”。眼泪是真心而珍贵的,但除此之外,他什么也做不到。艾伦清醒的拒绝,阿切尔自有的懦弱,让他回归到世俗的藩篱之中,维持带有尊严却枯燥的婚姻,共同过完平静却空洞的岁月,让热情的岩浆冷却成冰冷的岩石。然而这岩石却不会消散,反倒变成他心底最无法湮灭的隐蔽的花朵,是证明他曾经对过去的悲哀生活做出抗争的唯一证据,是他头脑尚为清晰的唯一证明。
阿切尔在这种隐忍的挣扎中把自我那份情感压缩到了最小,他把自己定义为丈夫,儿子,父亲,朋友各个角色,唯独不敢是那个“阿切尔”。直到妻子去世,他用甚少带着情绪的思路整理她的一生时,已然是毫无色彩的陈述。仿佛疼痛对他来说,不再存在了。
同名电影
《纯真年代》电影海报,让人想起红玫瑰与白玫瑰
同名电影《纯真年代》由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他因一系列风格爆裂的黑帮片,如《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好家伙》等而闻名。经过朋友推荐而读到《纯真年代》这部小说,斯科塞斯的评价是:“萦绕在我脑际的是礼貌之下的残忍。人们将他们想要真正表达的意思隐藏在表面的语句下。我在小意大利的亚文化圈长大,当某人被杀时——这往往是一个朋友干的,可笑的是这种屠杀行为经常被弄得像一个仪式,一种献祭。而在1870年代的纽约这一切都还不存在,那时的纽约是如此地冷漠。我不知道这两种纽约哪一种会好些。”
片场的马丁·斯科塞斯与两位主演
这种与他擅长讲述的黑帮片之间产生的奇妙交集,勾起了他强烈的兴趣,由此诞生了这部最不“马丁·斯科塞斯”的马丁·斯科塞斯的片,没有了以往的血浆挥洒,子弹横飞和粗暴的脏话,很多人一时接受不了这种伴随着大量旁白讲述现今看来平淡无奇的罗曼史故事,以至于都影响到对电影的评价呈现两个极端。但小店则是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除了语言上很好还原了原著优雅的特点,极其精美考究的场景画面也让人意犹未尽,推荐大家观看。阵容方面,片中的三个主要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米歇尔·菲佛和维诺娜·赖德都是马丁·斯科塞斯考虑其各自角色时的第一人选。原声由《我的左脚》的配乐大师、埃尔默·伯恩斯坦担任配乐,为表现19世纪末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大量的弦乐笼罩在古典乐怡人的气氛当中。dante ferretti的舞台设计和gabriella pescucci的服装设计都是无与伦比完美无缺的,michael ballhaus的摄影则超越了他以前的水平。
关于作者
伊迪丝·华顿,摄于1907年罗德岛的纽波特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 1862年1月24日-1937年8月11日),美国女作家。作品有《高尚的嗜好》、《纯真年代》、《四月里的阵雨》、《马恩河》、《战地英雄》等书。
华顿原名伊迪丝·纽伯·琼斯(edith newbold jones),是纽约名门望族琼斯家的女儿。她在家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1岁即开始写作。16岁时自费出版一本诗集。后来多次出国旅行。社交之余埋头写作。1885年她和一个比她大13岁的有钱的波士顿人爱德华·华顿结了婚。此人性格虽好,但他们却很少共同之处,几年以后,爱德华患了精神病,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离婚(1913年),从此以后,伊迪丝长住巴黎,并参加了红十字会,一战后仅回过美国一次,直到1937年去世,葬在凡尔赛。
她出生于纽约上流社会,但家境富裕程度一般。年轻时的她害羞而热爱读书,并不乐于参与上流社会的活动,而是更喜欢用自己的双眼观察这个圈子。她将聪明才智用于记录“老纽约”家庭的虚荣——紧紧守护与日俱下的财富以及从荷兰祖先那里承袭而来的古老声望——及要跻身上流社会、取代“老纽约”的百万“暴发户”们。在第五大街府宅的会客厅里,在边道上朴素的褐砂石屋子里,在雅致的宾馆中,在破旧的租来的房间中,在时髦的避暑胜地,到处都有伊迪丝的写作素材,足够她一生享用并成为那个时代最受人尊敬的成功的小说家之一。
伊迪丝本人的生活就带有小说的因素。1885年,她平淡地同波士顿人特迪·华顿结婚。特迪虽然富有,但毫无情趣,远远不如妻子的才华。伊迪丝在无所事事与富足中度过几年时光,在马萨诸塞州的罗尼尔市搭建自己的度假之屋“山峰”(themount);频频到萨拉托加、新港(newport)、纽约的富人圈里进行社交活动。在此期间,她开始尝试儿时梦想的文学职业;短篇小说集《高尚的嗜好》(the greaterinclination)(1899)赢得了一些青睐。在20世纪早期,她平稳地创作了多部小说,成了真正有名气的作家;而同时婚姻也出现了危机(特迪挪用她的信托基金,花在对他更依顺的年轻女人身上),她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欧洲,并没有丈夫的一直陪伴。1906年至1909年她认识了莫顿·富勒敦,并深深爱上了他,但不幸的是,富勒敦竟然是一个下流粗俗的男人。1913年,她同特迪离婚,从此她只同文化圈的有名男人保持纯粹的友谊关系——最有名的是亨利·詹姆斯,还有瓦尔特·贝瑞(walter berry)及伯纳德·贝伦森(bernardberenson)。(她1911年出版的最有名的短篇小说《伊坦·弗洛美》(ethanfrome)基调灰暗,很可能折射出她彻底摆脱了对婚姻的幻想。)她在欧洲永久定居下来,以越来越高的稿酬为生。在豪华的巴黎公寓及法国南部花园别墅里,经常以文人的身份热情慷慨地招待刚出茅庐的年轻作家们。华顿与同时代的很多文人、政客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包括西奥多·罗斯福、f·斯科特·菲兹杰拉德、海明威以及亨利·詹姆斯等。
伊迪丝·华顿起初是为了排遣上流社会家庭生活的苦闷而开始写作的。她最初创作的短篇小说大多是以欧洲为背景的艺术家故事,均收入在1899年出版的《大倾向》中。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抉择的山谷》发表于1902年。写的是18世纪的意大利,充满着时代的色彩。1905年,她的成名作,长篇小说《欢乐之家》问世后,即奠定她的第一流作家的地位。该小说描写一个破碎家庭的少女,因追求上层社会的奢侈生活而自甘堕落,最后遭人唾弃走上绝路。讽刺了暴发户的庸俗势力,暴露了资产阶级所谓道德观的虚伪。
1907年,华顿移居法国,与亨利·詹姆斯结成挚友,深受其美学思想的影响。于1911-1912年出版了描写法国人与美国妇女恋爱故事的中篇小说《特来梅夫人》和《暗礁》,作品以悲剧的结局揭示了传统观念和个人欲望之间的冲突。此间出版的另一部中篇小说《伊坦·弗洛美》,也是以一个爱情悲剧深刻地展示了人的感情受社会习俗和规范压抑时的痛苦。1913年她与丈夫离异后,怀着孤寂的心情于同年写成一部来自中西部的俗不可耐的巨浪如何吞没东部上流社会的高压氛围的小说《乡村习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顿积极为法国服务,救护伤员与救济难民,表现出惊人的组织才能。同时她还继续从事创作。1915年写出《战斗的法国-从敦刻尔克到贝尔福》。1918年发表战争小说《马恩河》。1923年又出版同题材小说《出征的儿子》,歌颂了法国为拯救文明而与黑暗势力进行的搏斗。此外,她还于1917年发表了《伊坦·弗洛美》的姊妹篇《夏》,这部小说描写了新英格兰艰苦的农村生活和一位姑娘的悲惨的故事。由于华顿在文学创作上所作贡献,1916年曾获法国骑士团勋章,1918年又获得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勋章。
战后,华顿仍以自己熟悉的纽约上流社会为创作背景,于1920年发表小说《纯真年代》,描写了青年律师纽兰与波兰伯爵之妻艾伦的婚外恋情故事,并因该小说而获得1921年的普利策奖。1923年,她回到美国,接受耶鲁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女性。1927年,她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未获奖。
华顿的后期小说很多,从文笔和气质方面都不如早期作品,较出色的有1927年的《朦胧入睡》、1929年的《夹在中间的哈德逊河》和1932年的《诸神降临》,其中《朦胧入睡》出版后,即成为畅销书。她还写过许多短篇小说、游记、回忆录、传记和诗集,最值得注意的是1925年的文学论集《小说创作》和1934年的自传《回顾》。晚年她仍不停笔,创作出最佳作品《海盗》,并于死后发表。1937年8月11日,她在巴黎郊外逝世,终年75岁。
对于华顿,评论家们往往把她归为亨利·詹姆斯一类的“心理分析派”小说家,因为两人的美学思想确实很相近。但华顿的小说并不过分局限在对人物思想深处的细微探索,而是着重表现社会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影响。她的那些优秀的社会风俗小说深刻揭露了上流社会的虚伪,真实反映了那个历史时代,具有道德洞察力和很高的美学价值。她的文体明丽自然、优美雅致、毫无晦涩含混之弊。她的声望在她死后曾一度下降,但近年来,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又呈上升趋势。一些评论家认为她理应得到更高的评价。
伊迪丝·华顿和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同属“风俗小说家”。所谓“风俗小说”,就是指那种如实反映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社会阶层的社会风俗、习惯礼仪的小说。伊迪丝·华顿的小说大多数描写她所熟知的纽约上流社会,也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老纽约旧事。写纽约上流社会,有《快乐之家》、《纯真年代》、《老纽约》这样的杰作,凭借她敏锐的观察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写农村生活,也有《伊坦·弗洛美》那样的名篇。并非所有的大作家文笔都非常优美,但华顿夫人的文笔是有口皆碑的。抒情的文笔又穿插着微妙的讽刺,构成了华顿夫人突出的文体。
正文结束啦
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
替换高清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