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近日,美国明尼阿波斯的一名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执法致死。现场的视频极为粗暴残忍,很明显当时警察并不是在执法高压情境中过失致人死亡,警员的杀人行为出自于种族歧视的恶意。这个事件点燃了非裔美国人的怒火,明苏达尼州甚至全美都陷入了民众抗议的海洋,多处发生暴乱事件。
而中国的网民出于反美情绪,一方面幸灾乐祸,另一方面则将事件归因于美国虚伪的平等、自由。总之这是一个让我们很爽的事件,网络上充满了各种爽翻天的唾骂美国的言论,然而蜗牛君认为掌握事实真相的民族最有力量,而用情绪怒火去认知世界的总是烧伤别人最终毁灭自己。所以在此要来给大家展示美国种族歧视不一样的深层细节。
我们每个人都有罪,
犯着不同的罪。
2004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撞车》聚焦警察与种族歧视,深入真实地描绘了美国种族歧视、警察暴力执法的方方面面,它对种种细节的描绘充满了强大的感染力,将我们带入深刻的思考。
认识任何问题,脱离了细节往往会成为空乏虚假的口号式认知,往往与事情真相背道而驰。所以《撞车》这部电影对于我们认识美国的种族歧视非常有意义。
美国的种族歧视远远不是白人歧视黑人啊有色人种这么简单,它是一个漩涡,整个社会、每个人都牵涉其中,每个人都是罪人,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撞车》选取了美国社会各个阶层的标本人物,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和种族歧视有关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纠结在一起组成美国社会的总体状况。
影片一开始出场的是一对黑人青年,他们俩代表的是底层的非裔美国人。他们一个是不知所谓的傻逼青年,而另一个是愤青,不管什么都要扯到种族歧视。他们俩走在大街上,愤青一边愤恨白人总把他们当罪犯,同时却在寻找可以抢劫的目标,最终他们抢劫了两个精英白人——一个政客和他的老婆。
美国的黑人占总人口百分之十四,但却包揽了监狱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美国社会时常吐槽美国黑人是监狱里的民族。这种状况并不能简单归因于种族歧视,因为同样是少数民族亚裔的犯罪率甚至比白人还低。
非裔人作为一个开化较晚的民族他们的文化、经济落后太多,低收入、低教育程度、散漫的文化基因使得他们有着超高的犯罪率。
影片中的上层白人看到两个黑人小伙就紧张,在黑人愤青看来是歧视,在上层白人看来呢?你能怪他们对不能亲切不含偏见地对待可能抢劫他们的人吗?
美国白人的种族歧视,基本是一种现实的偏见,因为黑人素质低、犯罪率高,所以白人对整个黑人种群都有了偏见,有了刻板印象。真正的纳粹、3k党式的种族歧视是极少的。
文化、经济、人口素质的不平等是歧视的真正根源。
对于这种状况两个小伙的态度代表了底层黑人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沉溺于愤怒、时常找机会发泄这种愤怒,会参与暴乱,但却不采取任何努力去提高自己;另一种是漠不关心,不知所谓地日复一日犯罪、蹲监狱。
在种族歧视问题里,黑人自身是洗不白的。
精英黑人是有罪的。
片中黑人导演是精英,他对警察暴力执法甚至欺压总是忍气吞声地承受。他从底层走来,却有了白人的教养、有白人的财富、有白人的思维,他们常常试图在自己是一个精英白人的幻象里活下去,远离、忘记贫民窟的地狱。
政客的幕僚长是精英,黑人探长是精英,这一类精英更是充满了一股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味道,他们对同胞一团糟的状况冷漠、无动于衷,他们忙于利用好现实生活的规则为自己谋取成功。
精英白人是有罪的。
政客的老婆是精英白人的代表,他们居住在高档白人社区,不食人间烟火,他们精致、自私、无知、傲慢。对于黑人、其他少数裔只有深深的刻板印象——都是罪犯。当然他们也是犯罪的重要受害者。
很多的精英白人天天做慈善,但他们往往只着力于某种疾病、流浪汉、弱势儿童等具体问题,没有人去从事提高黑人族群的教育、生存状况等。也许这些问题太大了,这是一个整个社会的政治层面的问题。
政客更是有罪的。
政客本来有责任努力去推进改善非裔人的教育、生存状态,从根源上消除种族的不平等。
片中被两个黑小伙抢劫的白人正是一个要选市长的政客,他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他是一个好人。但他做了什么呢?
他任命了一个黑人做他的幕僚长,在劫案发生后他赶快安排了一个给黑人授勋的公开活动,他所做的一切就是摆出一副亲近黑人的姿态来选票,这是从政最容易做最有效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善黑人状况太难、太吃力不讨好。
片中的另一条线,一个有两次枪杀黑人前科的白人警员枪杀了一个黑人警员,一个黑人探长(傻逼青年的哥哥)负责调查这桩枪杀案。表面上看这是一起典型的种族歧视导致的警察暴力案件。但探长发现这可能是两个手脚不干净、涉毒的警察发生内讧,白人警员枪杀了黑人警员。
白人政客需要对社会做一个交代,他需要平息社会的怒火。对于白人政客来说,最有利的办法莫过于把这桩案件定性为种族歧视,为此他不惜收买黑人探长,把白人警员定义为种族歧视恶魔,把被打死的黑人警员树立为英雄。
政客只在乎现实,只在乎把眼前的社会情绪应付过去,得过且过。他们不在乎问题根源有没有改进,不在乎黑人会继续被警察枪杀,不在乎白人继续被黑人抢劫。
每个人都有罪,但却都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在黑人承包美国犯罪活动的大环境下,处在执法、维护治安第一线的警察因为暴力执法频出而被钉在了十字架上示众。
片中有好几个警察出场,其中有一对白人警察搭档。他们一个是有种族歧视嫌疑的警察老油子,另一个是刚出警校的单纯正直青年。
两人在路上拦住了一对不安全驾驶的上层社会黑人夫妇,一个导演和他的夫人。警察油子生活中在‘低劣的’黑人那里吃瘪,出于发泄的原因他可耻地滥用警察权力猥亵了导演夫人。单纯的菜鸟警察虽然憎恨这种行为但又不愿意出卖同僚,他向警局申请了单独执勤,在执勤时救了因为激愤而挑衅警察的黑人导演。
我们似乎看到了一般警员中对待黑人的两种态度:一,把生活中和警队工作的压力转移到麻烦制造者黑人身上,让他们在执勤面对黑人时异常粗暴、严苛,甚至故意刁难、伤害。
二、面对警队的种族偏见氛围心中厌恶又不愿去挑战体系,只能做到独善其身。用片中黑人警长的话来说就是:你不在乎警队中有个种族主义混蛋,你只要他不和你坐一辆车就行了。
但他们后面的故事说明了生活中事情远不是这么非黑即白的。
老油子警员在出勤中遇到车祸的导演夫人,他像一个英雄一样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困在车中的黑人。而自以为纯洁高尚的菜鸟警员则在回家路上搭载了不知所谓的黑人傻逼青年,因为一个微小的误会,警员在高度紧张下射杀了黑人青年。
就像老油子警员在分开时对菜鸟警员所说的:你还得多干些日子才明白。
简单的、非黑即白的种族歧视并不足以描述警察的暴力执法,自以为毫无种族歧视的菜鸟警员射杀了无辜的黑人,表面满是种族歧视的老油条却成了救黑人的英雄。现实的压力、内心累积的刻板印象才是警察暴力的真正原因。老油条没有说出来的话是:你还要多干些日子才明白现实的压力有多大,才明白内心的刻板印象隐藏得有多深!
警员往往是被社会钉在十字架上示众的罪人,但他们的罪又比别人多多少?
《撞车》所展示的种族歧视的每一个场景都是无解的死结:底层黑人沉浸在低素质、低收入、犯罪的泥潭里;走出泥潭的精英黑人精致利己根本不愿回头看;警察在现实的压力和内心的偏见下随便开枪;政客永远在做表面文章不愿触及问题根本(或许也无法解决问题根本)。
片中唯一的几个看到希望只有一点:不管有多少歧视、暴力,但他们始终生活在同一个社会,这就意味着他们有机会在冲突中互相了解。黑人导演的老婆认识到老油条警员并不是一个恶魔;伊朗裔的老头认识到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白人政客的老婆认识到她唯一的真正的朋友只有家里的墨西哥裔佣人。
而从更高的维度来看,一切权利、平等最大的保障是制度结构、法律上的保障,美国经历数次民权运动已经在制度、法律上解决了问题。而人们的根深蒂固的经济文化的不平等、思维习惯的偏见则需要在社会的一次次事件中慢慢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