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微信id:iwenxuebao
『 文学 点亮生活 』
剧作简介
故事发生于《西藏生死书》第269页
一位医学院刚毕业的学生第一天到医院上班,结果病房中五位病人死了四位。这位医生惊慌地发现,她多年来在学校里所学的训练和技能,完全没有教她如何面对这一刻,她只能当一个无助的旁观者,看着他们在恐惧和惊恐之中死去。
医生的表妹告诉她西藏密宗有一种“自他交换”的方法,可以帮助濒临死亡的病人,但如果“自他交换”太困难,做不成,那么倾听病人叙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也会对病人有很大的帮助。事实上濒死病人的故事,蕴藏着惊人的智慧,同时也富有治疗的价值。
于是医生决定倾听剩下“五号病人”诉说自己生命的旅程。故事也从这里展开……
《如梦之梦》整出戏就像一次庞大的旅行,从主角的生命末端开始,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从亚洲到欧洲,从生到死,从痛苦到解脱的可能性,一层一层的故事,医生的故事包着五号病人的故事,五号病人的故事包着顾香兰的故事,从台北的医院,跳出来到台北市、到巴黎、到上海、到二○年代的上海,到三○年代的巴黎、一直到五〇年代的法国,最后再回到台北病房。八个小时的旅程,却经历了两辈子的故事。
一部长达八小时的戏,主题关于死亡、庄周如梦等玄幻人生哲理,一听到这些,很多人会望而却步,但导演赖声川却让包含以上元素的《如梦之梦》炙手可热、一票难求。观剧时,我的好奇心一直被牵引着,紧紧跟随主人公的命运走向。观戏后,仿佛大梦初醒,却又意犹未尽,乃至一段时间过去,仍觉余音缭绕。
《如梦之梦》中,无论是走向死亡还是从死亡的泥潭中逃过一劫,“死亡”都是时刻横亘在主角们头上的宿命,他们心有不甘,并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抵抗。在濒临死亡的病人面前,刚毕业的女医生发现所学医术无能为力,便想让病人说出自己的故事,五号病人回忆了自己的人生:孩子因病离世,妻子人间蒸发,而自己染上怪病,时日无多,于是决定去旅游。他来到巴黎,遇上一名孤独的中国女子江红。之后,冥冥之中,又找到了年老的顾香兰,听她述说她的一生。顾香兰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名妓,法国领事亨利伯爵爱上了她,为她赎身,并带她回到法国,然而好景不长,价值观迥异的两人很快开始相互折磨、怨恨……
许晴饰演盛年顾香兰在近8个小时的时间里,《如梦之梦》如何能举重若轻、引人入胜地叙述沉重的死亡与人生的话题?我觉得,首先在于导演运用了新奇的讲故事模式,故事套故事,人物套人物,充满了悬念与神秘色彩,不时拨动着观众的神经。剧中主要角色都由两位以上的演员扮演,舞台上会出现2个五号病人,3个顾香兰,甚至会同时出现7个江红……如此设置,使得一个角色既可以是说故事者,又可以是故事发展中的人物,大大拓展了审视个体生命的维度。
在谜一样的梦相空间里,观众也会疑惑,“五号病人”与伯爵是怎样的关系?顾香兰与江红,与“五号病人”的妻子又有怎样的联系?有人认为是轮回。也许是,也许又不是。其实人所要经历的磨难,人与人间的爱恨情仇,不都是不断轮回的重复的生命模式。在这个层面上,《如梦之梦》人物关系上的扑朔迷离以及蕴含的深意,使得整出戏从描述生命个体上升到讲述人生哲理的高度。
除了故事结构以及叙述方式的新奇,《如梦之梦》最惊艳的还是舞台设计。镜框式的舞台完全被解构。围绕剧场舞台正中的“莲花池”观众席,四周搭了东西南北四个表演区,八个方位,三个楼层,演出环绕着观众进行,独特、梦幻的舞台,使表演具有仪式的美感,增添了多层深意。
如果说,剧中主人公面对悲剧命运进行了一场“向死而生”的抵抗,《如梦之梦》 这整出戏又何尝不是背对市场的一次抵抗,幸运的是,最终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梦之梦》首演于2000年。当年,赖声川看到整个台湾剧场走向产业化和娱乐化,他抗拒的方式就是做《如梦之梦》。2000年初,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客座讲学,与学生一起发展了《如梦之梦》的最初片段。2月底,他回到台湾,带领台北艺术大学的学生组成庞大剧组,继续发展故事。5月,《如梦之梦》在台北艺术大学首演。但这部诞生于校园的戏,若要推向市场,12幕90多场、涉及上百个人物的大体量,超长时长和非常高的制作成本,太难实现。幸而,还有一批理想主义者,愿意让剧组“大展拳脚”,在众人合力下,《如梦之梦》 得以不断面向大众。
当然,《如梦之梦》并非没有争议。起用明星演员虽更能吸引观众眼球,但粉丝们在观戏时一些“情不自禁”地尖叫会破坏整个观剧氛围;对于超长的演出时间,有一些观众感觉体力难支,易审美疲劳;独特的舞台设计让“莲花池”内的观众大饱眼福,但“莲花池”外观众席上的观众却难以尽观舞台,留有遗憾。不过,我还是以为,《如梦之梦》最重要的价值是,在日渐僵化的、千篇一律的戏剧市场中,呈现了戏剧的另一种可能。它激活了音乐、图像、仪式、记忆、梦境等各种元素,带领观众用不同视角抵达一个梦寐的世界,在这个想象力驰骋的场域中,一切都是多元多义的,整出戏是鲜活的,能让人浮想联翩。此外,复杂的戏剧结构与舞台设计让演员打破了过去的表演习惯,让观众颠覆了以往固有的观剧模式,《如梦之梦》重构了观众和演员、与戏剧之间的关系,也在泛娱乐化的文化市场实践中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文学点亮生活
点击以下 关键词查看近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