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男权社会里,被历史镌刻下来的女性并不多。武则天时代的上官婉儿算是其中一位,但也未逃过被脸谱化的命运。经过后世文人雅士的演绎雕琢,这位与政治牵绊一生的复杂女性,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与武则天微妙的关系以及她被放大的才女形象。
她的残存作品并不多,但从中也可对她的才华窥得一二。继承了祖父上官仪的上官体诗歌风格,上官婉儿所作的诗歌的确绮错婉媚,却多少有些华而不实,不过也称得上是一位当世才女了。
后世则不断将其才女形象放大,原因大概与她在中宗朝时文坛盟主的地位有着密切关系。可是,她这"称量天下文士"的文坛盟主地位,才华又真正占了几分呢?
政坛初露锋芒,展现才女形象
上官婉儿,又名昭容,出身为陇西新贵。祖父是唐初太宗及高宗时代的朝中重臣上官仪,并以上官体宫廷文学独领风骚,成为一代文坛盟主。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宫闱内权利之争暗潮涌动,唐高宗对武则天的跋扈与钳制很是不满,意图反击,上官仪趁机建议高宗废后。不料事情被武则天察觉,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被诛,女眷入宫充婢。自此,武则天完全掌握了李氏江山。《旧唐书·高帝纪》载:
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在这转折性的一年,有一襁褓女婴因祖父上官仪站错了队而被株连,与母郑氏一起,被贬入掖庭,充为婢女。这一女婴便是上官婉儿,刚出生的婉儿从此开始了她与政治牵绊的一生。
上官婉儿虽出身文学新贵家族,却无缘受到荫庇。好在,其母郑氏出身名门,诗书传家,是太常少卿郑休远的姐姐。郑休远当时并未受到上官家族的牵连,仍为武则天所重视。在母亲的悉心培养下,少女时代的上官婉儿不仅出落得秀美、自成气度,并且聪慧颖达、文采出众。
因为舅舅郑休远这层关系,十四岁时,才女的名声便传入了武则天的耳朵。《新唐书·上宫昭容传》载:"年十四,武后召见。有所制作,若素构。"
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十四岁的上官婉儿遇到了五十四岁的武则天。武则天因看到婉儿出彩的文章以及格仿簪花的秀气书法后大悦,下令免去了她奴婢的身份,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女官,参与制诰等工作。
成为武后的女官后,上官婉儿凭借着"天性韶警,善文章","有文词,明习吏事"的文学才华与政治才能,逐渐获得了武则天的信任与青睐。
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为自己的登基大业做最后的准备,"求诸女史"为登基后所用。襄州襄阳县尉的墓志铭云:
载初年,皇太后临朝求诸女史,敕颖(颍)川郡王载德诣门辟召侍奉。
此时,武则天正为其登基后行政方式的转变广揽才女。上官婉儿趁此机会,更上一层楼,成为了武则天身边较受重用的女官之一。《旧唐书·上官昭容传》载:"自圣历以后,百司表奏,多令(婉儿)参决。"《新唐书·上官昭容传》也有类似记载:"自通天以来,内掌诏命,掞丽可观。"
随着权利的不断加强,上官婉儿自武周久视元年(700年)后,开始协助朝廷开展文化活动。这已是武则天时代的末期,可以说武则天时代的上官婉儿并没有后世所夸耀的权势这么大。
即便当时她已在政坛初露锋芒,展现出了才女形象,但也不过是一个较受武则天青睐的女官。当时类似的女官还有很多,如襄州襄阳县尉司马慎微的遗孀李夫人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女官在武则天掌权的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
晋升九嫔之一,成为文坛盟主
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八十三岁的武则天被逼退位,唐中宗李显复位。上官婉儿在武则天病重之时,就决定转换角色,暗投了中宗。故此,在武则天的时代落幕之后,其作为旧部不仅未受到牵连,还因多年的辅佐经验,受到中宗的重用。
李显登基后,上官婉儿被封为婕妤,不久后晋升为九嫔之一的昭容,主要是担当皇帝高级助手及顾问的角色。这一阶段,上官婉儿在政坛的地位达到了巅峰,开始了"秉国权衡"的道路。《旧唐书·职官志》记载:"中宗时,上官昭容独当书诏之任。"《唐会要》则载:
(翰林院)开元初置。已前掌内文书,武德已后,有温大雅、魏征、李百药、岑文本、褚遂良、许敬宗、上官仪等,时召入草制,未有名目。干封已后,始号北门学士……则天朝,以苏味道、韦承庆等为之。后上官昭容在中宗朝,独任其事。
由此可见,上官婉儿在中宗朝"专掌制命,深被信任",权倾一时。其祖、父因此得到了平反,母亲也被封为"沛国夫人",一时间风头无两。
随着政坛地位的不断攀升,上官婉儿开始继续推进唐初的文化建设事业。其在文坛的地位,也变得水涨船高起来。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上官婉儿劝中宗扩大当时的文化机构修文馆。《新唐书》载:
婉儿劝帝侈大书馆,增学士员,引大臣名儒充选,数赐宴赋诗,君臣赓和。
《资治通鉴》还对具体主张做了阐述:
上官昭容劝帝置大学士四人以象四时,学士八人以象八节,直学士十二人以象十二时。
修文馆的前身为弘文馆,在中宗朝之前一直没有确定的人数,实际举办的活动也不多。直至在上官婉儿的推动下,修文馆有了定员,专门随侍皇帝,从事文辞工作。唐初的沈俭期、宋之问以及杜审言等一批颇有盛名的诗人都出自修文馆,这与上官婉儿倡议扩张修文馆、选拔人才的主张有着密切关系。
修文馆的众学士还与一些文官组成了强大的宫廷诗人集团,成为宫廷诗歌唱和活动的主力军。同时,他们在上官婉儿的带领下,造就了中宗朝宫廷应酬唱和活动的繁荣景象,令前朝望尘莫及。《全唐诗话》中对中宗朝频繁的唱和活动进行了描述:
凡天子飨会游豫,惟宰相、直学士得从,春幸黎园并渭水祓除,则赐柳圈辟疠。夏宴蒲萄园,赐朱樱。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称寿。冬幸新丰,历白鹿观,登骊山,赐浴汤池,给香粉兰泽,从行给翔麟马、品官黄衣各一。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当时人所钦慕。
在这类的宫廷风雅活动中,上官婉儿通常扮演着君臣之间无可替代的连接作用。唐中宗李显常令其作为词宗,品第文臣们所作诗赋,第一者,常常可以得到贵重的赏赐。《资治通鉴》有云:
帝每游幸禁苑,或宗戚宴集,学士无不毕从,赋诗属和,帝使上官昭容第其甲乙……于是天下靡然争以文华相尚。
文臣们为了能在评定中拔得头筹,纷纷迎合上官婉儿的文学审美取向,刮起了一股宫廷诗歌浮靡之风。正如《唐诗纪事》所云:"当时属词大抵浮靡,然皆有可观,昭容力也。"作为中宗朝学士群体的提拔者与庇佑者,上官婉儿逐渐走上了文坛领袖的位置,成为了新一代的文坛盟主。
或许是盛极必衰吧,上官婉儿一直娴熟地游走于各个政治集团之间,应上和下,获得当权者的重用。面对武则天这个杀父仇人也可以积极讨好,从而脱离女婢的身份。见到武则天失势,便马上投入唐中宗李显的麾下,在中宗与韦氏集团间来回筹谋,受到多方倚重。
景龙四年 (710年),当其察觉到李隆基的强势崛起时,又准备重施旧计,投靠李隆基,却得到了与中宗朝完全相反的结局:景云元年 (710年),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昭容执烛帅宫人迎之 ,以制草示刘幽求。幽求为之言 ,隆基不许,将其斩于旗下,结束了才女上官婉儿的一生。
文坛盟主背后的政治助力
不难看出,上官婉儿文坛盟主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政治地位上的。被后世不断夸大的才女形象背后,有着强大的政治助力。
就其本身的诗作而言,多属宫廷诗。其中应诏、奉和内容的应制诗占主导,如现存的《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驾幸三会寺应制》以及《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等。也有少许咏物诗、爱情诗,但三者都有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宫廷诗的通病,辞藻绮丽,但内容空洞,有些华而不实之嫌。
婉儿在诗歌理论上也没有任何建树,单论文学方面的才华,其堪当才女,却又远不如后世演绎的那样惊世。她的才华只是成为一代文坛盟主的基础,背后"称量天下文士"的政治助力才是功不可没。观其一生,也正是如此,随着政治地位的不断攀升,才逐渐登上文坛领袖的盟主宝座。
在当时文学为政治服务的现实环境下,文学的权威自然与政治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其祖父上官仪以及后世的张说、苏颋等人皆是如此,文坛领袖地位与政治地位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资治通鉴》以及《全唐诗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