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春蚕的故事并不特别,说得是“谷贱伤农”。之前读过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因为选入小学语文,并且文笔精炼,所以为这方面的名篇。谷贱伤农自有商业以来就是一个问题。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传统经济向工商业经济转型期,此矛盾因此特别的突出。而现在中国正向后工业的转型,因此《春蚕》的故事,努力的工作,不仅得不到任何的回报,还要破产背债,在当下的社会也可以说是普遍现象。《春蚕》对于现在中国是有意义的。
改编自茅盾的《春蚕》,反映浙江一带的养蚕户,帝国主义的入侵让蚕农苦不堪言。虽受到资本家的压榨,但还是寄希望于那些蚕。老通宝把他的希望给予于这一次的蚕,但求这次的蚕能够养得肥肥白白而有个好价钱,日子也可以过得好一些。所以他处处忌讳,尤其是邻居家被指为“白虎星”的荷花。老通宝确实养出了肥肥白白的蚕,结出了茧。但却遇上了战争,丝厂倒闭此片的开创意义在于其对文学改编的第一次尝试,也是众多电影改编之路的开路者。1933年,安逸于一角的中国电影,继续讲着其与时势脱节的故事。而另一边厢的文坛,正为着战乱中的人民诉苦喊冤。
从这条主线来看,老通宝家是被经济规律逼上绝路的。努力不仅得不到回报,而且还害死了人。这颠覆了人们的价值观,悲剧意味浓厚。现在的中国人多少也能理解,金融资本家动动手指头,赚的钱就比一百的劳动者一辈子努力得到的还要多。干实业不如干金融,不如炒房子。这也是现在全球化反动的一个核心的原因。老通宝们反洋人的小火轮,也是这个原因。
因此《春蚕》背后的主题指向是对资本力量的批判。是属于社会主义价值的。但是也如四大娘所说,如果只以自己家有的桑叶做资本,买一张蚕种。那不至于赔钱到破产。如果能采用商业逻辑,预计蚕茧下降,而桑叶飞涨。就会在蚕茧成熟的时候,或未成熟的时候,卖出一部分,以降小风险。在本文中,荷花家的蚕种损失了。如果老通宝能将自己的一半的蚕种卖给荷花家,损失就会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