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在悟空问答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整理下,也发这里吧。
记得有人说,人生中重要的三件事儿,一个好的爱人,一份爱的工作,一个长久的爱好。三者占其一,人生会有安全感,占其二就足够自由,但人人都想占其三。
当觉得自己不幸福的时候,可以试着回想下,找找当下生活的闪光点,或者以前你觉得幸福的时候,是因为什么原因。
这些闪光点就是提升幸福的分值。
也可以试试逆向思维,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不幸福呢?
生而为人,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需求未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失望、烦躁,所得接近需求时,我们的感觉是“就还好”。
当所得与需求相等时,我们会觉得满足,就是一种幸福。而当所得超过需求时,我们会觉得“幸福死了”,因为超出了预期。
所以我们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的需求未被满足。
当觉得自己不幸福的时候,也可以试着思考,我的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呢?
得不到身边人的认可?
不能很好的和朋友打成一片?
不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
查理·芒格说过,人在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难题,非常棘手的难题。我认为这三点可以帮你缓解:期望别太高、保持幽默感、让自己处在朋友和家人的爱之中。
你的不快乐不幸福,其实很多人也都经历过,并被很好的治愈了。
我发现这三点的主语都是“我自己”,不快乐的时候总希望有个人帮助,让自己快乐起来,但那个随时为你候命的人,可能并不存在。
往往是当你主动做点什么的时候,也许是生理原因,幸福的分值已经开始提高了。
在幸福面前,每个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电影《普通人行为指南》的女主角,30岁了没有男朋友,没有工作,没什么社交,和母亲的关系也不怎么好。
找工作的时候被问到:“你是什么样的人?”“一个正常人。”
“那正常人是什么样的?”
女主角说一个正常人应该有工作、有家庭、有朋友、有社交、有兴趣、有家人、有开心,7有正常人。她觉得自己一项也不满足。
男主角拿她的手机随便拨了一个电话号码,她半强迫式的硬着头皮和对方开始聊天,很意外的开始了朋友之间的社交。
朋友了解她的现状后,又给她介绍了一个男朋友。你看,主动拨了一个电话号码,就得到了两分。
自从女主父亲意外去世后,女主和妈妈的感情一直不好,母女从没有交心聊过天。一天女主注意到,妈妈和自己买了同一本书,《如何变得快乐》,尝到主动甜头的她,主动找妈妈聊心事。
本就一家人,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带回很多美好的回忆,家人的爱,总是让人倍感幸福。
朋友介绍的男朋友,很符合她对正常人的评价标准,但总是觉得缺点什么。一恍惚才发现,自己真正爱的是男主角,当然电影结局女主主动追回了男主角,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你看,每个人都对正常人,对幸福,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也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大众标准,但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到最后,还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