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我和长篇小说《第一书记》
文/郁秋
用一句埋头耕作的牛来比喻我,可能最为恰切了。虽然我不属于内向性格的人,但是在文学这个领域里,我行走的每一步都是战战兢兢地。这战战兢兢不是因为我有没有资格进入这个领域,而是怀着一种敬畏的心理。而这种敬畏心理,又是源于我对文学事业的憧憬和向往,更是源于对包括路遥在内的文学前辈的尊重。
《第一书记》的出版发行后的这几天,我一方面忙于售书,这是因为急切需要回笼的资金。因为另外一部报告文学《重任在肩》嗷嗷待哺,我不敢让《重任在肩》胎死腹中。一方面应对一些日常工作。新书的推介,单位的年终会议。甚至,我都没有来得及感谢研讨会上的几位老师。
郁秋
长篇小说《第一书记》研讨会成功举行,可以说是为这部书过了一个“满月”。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新书,我的心情大概也是难以名状的。因为这部书里,不只是有我牛马般的劳动,更有第一书记那一颗颗炽烈的扶贫攻坚的心。因此,当出席研讨会的几位第一书记代表一度哽咽的时候,我的心情何尝不是一样的。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一种认可而感到欣慰,而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们把几年的青春热血洒在看不见足迹的广袤的农村,我的心情又是十分沉重的。
在研讨会上,省扶贫办社会扶贫办副主任余毅插言说,时下对第一书记有一个新的称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啊,脱贫攻坚在新的时期,又何尝不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不仅在意志上考验着我们的第一书记,而且在精神上考验着我们的第一书记。他们有的行进在边远的农村入户走访,有的奔波在争取项目,发展产业的路上,有的在以顽强的忍耐,向群众春风化雨般的讲解精准识别、扶贫政策。在这场空前绝后的战役中,冲锋一线的不正是我们最可爱的第一书记吗?
从着手创作这部作品,我就抱定了吃苦的决心。因为我知道,与行走在山区小路上的第一书记们,我的这一点苦是微不足道的。从2017年元月放假,我就把自己封闭在雁塔南路科技研究所三楼的办公室,我要用一种宗教般的虔诚来完成这一部作品。唯有如此,才能对得起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们;唯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他们肩膀上的忠诚和担当。
在写《第一书记》的那些日子里,除过吃饭,我几乎没有离开过我的桌案,累了,我顺势倒在沙发上,睁开眼,又立即坐在了电脑旁。写作中,我还不时地打电话“滋扰”我最熟悉的几位第一书记。财政供养人员到底该不该享受低保?刚刚确权的土地能不能小范围的调整?村民告状村干部,第一书记应该怎么处理、站在什么位置来处理等等等等,这些细碎的情节,我都必须向第一书记请教。白水县的李晶、蓝田县的宋方君、省人大的李永华、临渭区的周兵都是我在创作中经常电话“骚扰”的对象。甚至是在春节期间,我都不间断的向他们请教相关问题。
当然,在创作中的困惑,有时候也是不为人知的。我常常在狭长的过道中踱步,从我门前一直到西头的厕所边,有时候一天敲了几百字,这让我焦虑不安,心急如焚。有时候进展顺利,一天居然敲了一万三千字。在创作最为艰难的时候,我就猛烈的抽烟,一天下来居然抽了四、五包烟,整个房子云山雾罩。前来探望我的宏涛非要在门口喊着我打开窗户几分钟后才踏进我的办公室,有时候晚上饥饿难忍,就把不知道什么时候放的干馍拿出来啃,往往是无济于事。办公室的暖气是定时供应,晚上十点之后,我只好把被子裹在身上坐在办公桌前,即便如此,两只手臂仍旧冻得冰凉。就这样,我在阳历的二月底完成了初稿。初稿完稿之后,早已等的不耐烦的几位好友约上我,出去好好地把我犒劳了一番。
现在,手里捧着这部倾注了心血的作品,从头至尾再次阅读,明显的感到仍有许多的不足,但是,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仍为自己骄傲。再次借用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话来为这篇文章收笔。
“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他也就是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