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作者:春暖花开
配图:来自于网络
《灿烂千阳》被称为“女性版的《追风筝的人》”。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这一次将笔触对准了两个柔弱的女性,她们带着各自时代的悲惨经历,共同经历战乱、贫穷,家暴等重重压力。
在互相对立又相互鼓励的复杂关系中,一起反抗世俗的偏见和命运的不公,赢取新生。
01
特殊的第十一个
玛利雅姆出生在阿富汗赫拉特郊区的古尔德曼村,十五岁以前一直和母亲生活在泥屋里。
她的父亲扎里勒是当地的一个富人,有三个妻子和十一个子女。
但玛利雅姆是最为特殊的第十一个,因为她是一个哈拉米。
哈拉米在阿富汗语言里是私生子的意思,也是耻辱的代名词。
玛利雅姆的母亲娜娜原来是扎里勒家的一个女仆,因为有了玛利雅姆而被安排到了郊区一处泥屋里生产并长期居住。
扎里勒派自己的儿子们定期给她们送来生活必需品,他还为玛利雅姆指派了一个老师法苏拉赫毛拉,每天准时来到泥屋为玛利雅姆讲授《古兰经》。
父亲扎里勒是玛利雅姆童年的阳光,他固定在每个星期四来看望她,给她带礼物,虽然那些礼物都很廉价,她也没有办法和其他的兄弟姐妹们一样去父亲的影院看电影,去学校接受正式教育。
但,玛利雅姆天真地认为父亲是爱着她的。
为此她和母亲娜娜彼此相爱又相互怨恨,娜娜总是忍不住揭露扎里勒的虚伪,但单纯善良的玛利雅姆却认为父亲的探望和礼物才是她快乐和满足的源泉。
玛利雅姆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十五岁生日那天。
她要求父亲带她去他开办的电影院看一次真正的电影,而不是只听关于“看电影的故事”。
虽然之前,扎里勒答应了她,等到了那天,他却失约了,怀着对父亲极大的信任,玛利雅姆决定不听母亲的劝阻前往父亲的豪宅。
但扎里勒躲在豪宅里不肯出来见她,任凭玛利雅姆哭哑了嗓子,在漫长的等待之后,她终于明白了母亲嘴里的那个虚伪怯懦的男人才是她真正的父亲。
看清父亲的伪善,仅仅是苦难的开始:
玛利雅姆回到泥屋,发现母亲已经上吊自杀了。
之后,父亲虽被迫把她接进了豪宅,却不想让一个私生女辱没自己家的名声,他的合法妻子们给她马上安排了一个丈夫,一个四十多岁丧偶的鞋匠,并火速远嫁了她。
“男人的心是一种狠毒的东西,玛利雅姆。它不像母亲的子宫,它会流血,它不会为了给你多点空间而扩张。
我是惟一爱你的人。我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拥有的一切,玛利雅姆;要是我走了,你就什么也没有啦。你将会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
别离开我,亲爱的玛利雅姆,你要是走了我就会死。”
母亲的自杀,让她痛不欲生,十五岁的玛利雅姆从此刻开始,一方面背负着母亲因她而死的内疚,一方面开始一点点看清生活的真相。
正如她的老师教导她的那样,必须忍耐。
生活虽然残酷,但她必须活下去,必须自己活下去。
02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能如愿以偿
离开了虚伪的父亲,跟着陌生苍老的丈夫拉希德来到喀布尔。玛利雅姆面临着更大的生活考验。
拉希德虽然又老又穷,但他最迫切的愿望是能够重新拥有一个儿子。
接连七次流产,玛利雅姆最终失去了生育能力。
失望的拉希德变得越来越乖戾,经常莫名指责和暴打她,她的性情也在拉希德的暴力控制下变得更加强硬。
但就在她渐渐确定了自己在那个家庭的位置的时候,一个年轻的足可以做她女儿的女人闯进了她的领地,她就是莱拉。
相比起私生子的她,莱拉的童年是幸福的。
她有一个学养深厚,性情温厚的父亲和一个温婉可人的母亲,她甚至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但战争改变了一切,莱拉不但失去了两个哥哥,父母,还有青梅竹马的恋人塔里克——把她救出火海的拉希德编造了塔里克死亡的故事。
为了活下去,也为了把塔里克的孩子生下来,莱拉成了拉希德另一个妻子。
因为当时的阿富汗不允许女人出去工作,不允许女人参加一切社交活动,必须全天待在家中,外出必须有男子陪同,否则将会接受严厉的鞭打和惩罚,离开男人,女人寸步难行。
拉希德娶莱拉的目的是想让她为自己生一个儿子,莱拉也确实怀孕了,但生下的却是女儿阿兹莎。
那年莱拉十五岁,拉希德已经六十多岁了。
之后,莱拉在没有任何卫生保障的情况下又为拉希德生下了一个儿子,而她和玛利雅姆的也变成了生死之交,在拉希德再一次对玛利雅姆举起皮鞭的时候,莱拉奋不顾身挡在了前面。
后来,当莱拉发现塔里克没有死,并把他带回家的时候,当玛利雅姆发现拉希德想要杀掉莱拉的时候,玛利雅姆没有丝毫犹豫奋力用铁铲击毙了拉希德。
她甘愿接受宗教法律的制裁,也要给莱拉母女一个新生的机会。
玛利雅姆在监狱等待审判走向死亡的日子,莱拉和塔里克带着女儿和拉希德的儿子逃离战火,他们最终去了巴基斯坦,在一个叫穆里的地方正式结婚,过上了安静地生活。
在穆里生活的那段日子,塔里克尽力抚慰拉希德的儿子,获取他的信任。
阿兹莎也解除了内心的种种忧虑,与父母和谐相处。
可是生活愈加宁静,莱拉愈是思念玛利雅姆。
她想起了父亲生前对她说过的话: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如愿以偿。
她想到了母亲的话:
我想看到我的儿子梦想成真,当阿富汗解放的时候,我要亲眼看到,这样那两个孩子也看到了,他们会通过我的眼睛看到的。
莱拉最后决定重新回到喀布尔,因为对莱拉而言,这是为了父母,为了让他们通过她的眼睛看到一切。
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玛利雅姆。
为了让她用自己的眼睛看到故里,看到父亲迟来的忏悔,看到曾经血雨腥风的喀布尔在旱灾和战争之后正在恢复生机。
阳光似乎在风雨过后开始普照大地,灿烂明亮。
”有时候,我们人生的不幸并非来自于生命本身,但我们必须承受。这就好像秋雨中的蝴蝶,飞翔的沉重并非是因为自己的重,而是秋雨强加给生命的负荷。我们必须相信,只要努力飞翔,我们总有飞出秋雨中的那一天。“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尽管生命中充满苦痛与辛酸,每一个悲痛的阶段一定能见到希望的阳光,我们决不能轻言放弃,只要努力,就有希望。
03
爱是穿行黑暗和绝望的力量
玛利雅姆的人生幸福,在十五岁生日那天结束。
漫长的三十多年,她一直像野草一样卑微麻木地活着,直到莱拉的孩子出生,她的生命才被重新唤醒。
“玛利雅姆生硬地抱着她摇晃,嘴唇上挂着既迷惑又感激的微笑。
玛利雅姆从未碰到如此需要她的人。从未有人如此天真地、毫无保留地对她表达爱意。”
阿兹莎令玛利雅姆想哭!
玛利雅姆高兴得几乎晕过去,她的眼睛充满泪水。
她的心飘然飞起来。
玛利雅姆这一生所遇非人,多年来心如死灰,不料却在这个小小的生灵上找到了人间的真情。
是阿兹莎唤醒了她,融化了她的心,阿兹莎也成为玛利雅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给了她无限的情感慰藉和最深的牵挂。
这才有了,最后玛利雅姆宁愿自己牺牲也要护莱拉母女周全。
生命的最后关头,玛利雅姆回忆自己一生幸福的片段,她当然希望自己能活得长久一点,能和莱拉一起喝三杯茶,能看阿兹莎长大出嫁。
最后的时刻,这个女人,内心燃起的是无穷的希望。
她的内心没有懊悔,只有安宁,她觉得自己终于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甚至是英雄。
她最后的生命感受,是幸福的。
故事的结尾,莱拉又怀孕了。
莱拉感受到胎儿的那一瞬间,她看到了:
玛利雅姆就在莱拉的心中,在那儿,她发出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她想到了:
如果是个女孩,莱拉已经给她取好了名字,玛利雅姆。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是爱让我们看到了金光闪闪的温暖的希望,爱是冲破黑暗和绝望的最强大的力量。
end
今日互动话题:
你觉得“阿富汗”的女人在婚姻里有地位吗?
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