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清平乐》才拉开帷幕,科举这项从宋代开始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的全国性考试就震撼登场了。前4集中,以两位名人“韩琦”和“欧阳修”的进士考试经历,为大家重现了宋代科举入仕的标准和历程,也勾起了我们对“高考”的记忆。
宋仁宗赵桢是否在韩琦高中之前与他见过面,这可能是剧情需要,无从考证。但是,韩琦确实是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榜眼),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属山东)。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
剧情中,宋仁宗赵桢因“糊名考试法”需要翻看考生答卷上的姓名、籍贯,再和考官们商量名次。后来,太后刘娥带着郭皇后等后宫一众妃嫔以及官家夫人亲眷一同观看殿试。那糊名答卷、殿试和唱名等画面,给人带来莫名地紧张感,彷佛我们也成为了站在殿外忐忑不安等候考试结果的众多考生中的一员。
宋代独创:糊名考试、殿试和唱名
科举考试是封建帝王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宋初的进士考试大抵沿袭隋唐五代,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 只是录取人数很少,且不举行殿试。然而自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宋准榜开始,确立了“殿试及唱名制度”。到淳化三年(992年)孙何榜时,又采用了“糊名考试”的办法, 科举考试制度逐步完善。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 确立了三年一次会试, 且严格执行, 该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南宋灭亡。
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初七,新录取的进士宋准等10人及其他诸科录取的28人一起到讲武殿面见宋太祖赵匡胤谢恩。经过“大boss”宋太祖赵匡胤的“直接面试”,这位“大boss”觉得进士中的武济川、刘睿知识浅陋, 回答问题时又惊慌失措,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于是下令取消了他们的录取资格。查其原因,原来这科是翰林学士李昉担任权知贡举 (即临时负责科举考试之事), 而武济川是李昉的老乡 , 如此明显的徇私舞弊,令“大boss”很不满意。
此事一出,未被录取的徐士廉等人又击登闻鼓(古代帝王为了表示听取臣下的冤情或谏议,悬鼓于朝堂之外,允许臣民击鼓直接向皇帝反映问题 ), 状告李昉卖人情、不公允。
太祖赵匡胤征询翰林学士卢多逊的意见 , 卢多逊直接回答“大boss”说: “我也听到不少议论。”太祖赵匡胤决定令贡院将考完了三场而落选的考生造册上报 , 结果进士及诸科落选者共报上来360人之多。三月十九日, 又全部召见了他们, 选出了195人 , 其中就包括击登闻鼓的徐士廉。再加上宋准等已经录取的10人,又发了卷纸给他们 ,另外再考一场诗赋, 并另外委任考官主持这场考试。两天后,太祖赵匡胤亲自到讲武殿批阅试卷, 共录取进士26人, 其它“五经”、“三礼”诸科共101人, 都赐及第。宋准、徐士廉均在进士科录取之列,仍以宋准为榜首,还赐给宋准钱20万以举办庆祝宴会。李昉则被贬为太常少卿,其他主持试事的官员也都受到了处罚。从此,殿试就成了一项必须经过的科举考试程序。
仁宗选贤看重德才兼备的学子
在《清平乐》第四集中,醉翁“六一居士”欧阳修闪亮登场。大才子一亮相就与众不同,学子欧阳修看懂了晏殊出的科题真正的寓意,写的辞赋才华横溢,晏殊非常欣赏,把考卷拿给了仁宗赵桢看,仁宗也颇为满意,而此时的欧阳修只有23岁,被钦点为省试的第一名。
事实上,欧阳修的科举之路较为坎坷。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17岁的他应试未中,天圣四年(1026年)再试又未取,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22岁时,欧阳修跟随知汉阳军的胥偃前往京师。天圣七年(1029年)春,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于开封府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天圣八年(1030年),欧阳修参与由仁宗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据主考官晏殊后来回忆,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在剧中,欧阳修从第一名降到了第十四名的原因被直接指出:行为放荡,有狎妓写淫词艳曲的情况,若为状元难当天下学子表率。而不明真相的欧阳修,原本以为自己会“连中三元”、“金榜题名”当状元,还特意准备了大红色的袍服,结果却只居于十四名,心中难免失落。而借欧阳修的大红“状元袍”一穿的仅有19岁的王拱寿,被仁宗钦点为状元,还赐名为王拱辰。不过,欧阳修与王拱辰日后还真的做了“连襟”,这又是另一个有趣的故事了。
北宋30载只要手够快就能中状元
北宋初期,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期间,朝廷频频举行科举考试,评选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最先交卷者为状元。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也是不是会令我们想起上学期间参加考试的时候,总有提前交卷的同学。由于考场中固有的紧张气氛,再加上他的提前交卷,你肯定会被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如果能生逢在这种方式沿用了30年的北宋年间,那绝对可以当状元了,要知道在这期间可是产生了22位状元郎呢!杨砺、宋准、王嗣宗、胡旦、苏易简、王世则、梁灏、陈尧叟等都是北宋前期著名人物,他们皆因抢先交卷而成了状元。其中杨砺、王嗣宗、苏易简、陈尧叟后来还成了颇有政绩的掌权人物。只能说北宋初期敢于提前交卷的学子还是有才华的居多。
文思敏捷、下笔千言固然是胸有成竹和才华横溢的一种表现,但仅以此确定名次高下,终究有失偏颇。再说,一榜接一榜的都是先交卷者成了状元,而当了状元,不仅名气大、入仕起点高,而且日后升官加职的速度也堪比搭上了“火箭”。如此,后来的读书人在准备考试时就只在写作速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章的质量,也不肯认真积累知识了。不仅如此,他们还互相吹捧,哄抬那些草率成篇者的身价,人为的制造知名度,逐渐形成一种华而不实的文风,影响十分恶劣。一些朝臣看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向太宗上奏劄子。太宗则雷厉风行的决定不再以行文的迟速作为决定名次的标准了。
宋代首位连中三元的考生赶上了科举改革的好时机
淳化三年(992年)二月会试举行,太宗采纳了陈靖的建议制定了“糊名考校”的办法。糊名在宋代常称为“弥封”,就是要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作弊。这科应试者共有1.3万人,这不但是宋朝开国以来的空前盛况,也是隋唐五代300多年来未曾有过的大场面。太宗觉得这是个扭转风气的好机会,命令考官们仔细阅卷,治一治争先交卷、草率成文的浮华之徒。
会试考三场,第一场考官们就给学子们来了个下马威,出的题目较为冷僻。看到题目后,许多考生都不明就里要求考官加以说明。这种情况在以前是允许的,可这次却得不到考官的回答。不少一向自诩“才思敏捷”的考生,这次竟也迟迟不能下笔。可见,准备当快手的学子们要吃亏了,真是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
不过考生人数太多,还是有快手出现。年仅17岁的江南考生钱易,不到中午就已经做完了答卷,第一个出了场。可是,他做梦也没想到这次竟然撞到了枪口上。考官们连他的卷子看都不看,用红笔一抹,当作废卷子弃在一旁,并取消了他参加第二、三场考试的资格。快手钱易就这样为其他的考生们扫了雷。
会试的结果出来后,是一位已经颇有些名气但文思相对迟涩的河南举子孙何当了“省元”(宋代会试由尚书省主持,故又称省试,第一名称为“省元”)。众人见快手钱易被黜落,而慢速的孙何反而高中,还只当是偶然现象。这时以李庶几为首的一批通过了会试的快手们很不服气,他们特意聚在京城一个著名的卖饼的店里进行写作比赛,还扬言谁在厨师烙好一张大饼的时间内完成一韵诗,谁就是高手。可是他们哪里知道,这件事很快就传到朝臣们的耳朵里了。待到殿试时,太宗亲自拟了一道更为冷僻的题目,从《庄子·寓言》中摘出“卮言日出”四个字作为赋题,这对快手们又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卮 zhi 古代盛酒的器皿)
殿试开始了。李庶几还没有完全弄明白题意,就急急忙忙胡乱凑了一篇,抢先交了卷。他的伙伴们见状也随意乱扯,纷纷成篇离场。李庶几以为这回状元定是自己的了,不等传胪(宣布殿试名次的仪式)、张榜,他就让仆人大肆张罗,为庆贺自己状元及第做准备。在确定名次时,朝臣们将“饼店比赛”的事情向太宗汇报了。太宗闻之大怒,下令黜落李庶几,并罚他两科之内不许参加殿试。
最后,抢先交卷者纷纷落榜,“文思苦迟”而“文理可观”的孙何又中了状元,而且在宋代状元中首创了连中“三元”的奇迹。从此,以答卷的迟速决定名次的办法也就取消了。
巧拍彩虹马屁 一句美言夺状元
科举考试的举子们的命运是何其相似呢?只因为皇帝的心意着实难猜啊!在现实中,宋仁宗对科举取士也有随心顺意,接受“彩虹马屁”的时候。在嘉拓二年丁酉(1057年)科殿试前,林希夺魁呼声最高,因为他连夺了开封府试与省试两个第一 。仁宗也属意于他,亲临试场,并派贴身内侍到林希身边去观察,等他做完卷子即送呈御览。当时的试题为《民监赋》,林希的破题是:“天监不远, 民心可知。”(破题:应举诗赋和经义的起首处,须用几句话说破题目要义。)他写好后, 便捧着卷子打算面呈仁宗。然而内侍从旁瞄了一眼、吐了吐舌头, 因为他的破题带有警告的意味,犯了大忌。仁宗看了卷子果然不悦 , 让他交给考官,照章阅卷定名次。考官们心领神会,不敢再将林希放在上等,而把他放在了三甲中。
不仅如此,考官们还留心注意每份卷子的开头两句,免得再惹仁宗不高兴。翻来找去,发现了章衡的卷子,他破题是:“运启元圣, 天临兆民”。考官们猜测这两句话仁宗一定喜欢,他们便将章衡的卷子呈了上去。仁宗见了喜笑颜开, “这都是祖宗们的事, 联怎么敢当?”就这样,章衡就成了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