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将进酒》中的一句,表达的是诗人豪爽浪漫的心态,渴望与友人一醉方休。李白生在唐初,经历了盛唐时期,因此诗中总是夹杂着盛唐时期的把酒言欢的风貌。
前言
大唐盛世一直是我们对于唐代的记忆,就算到了现在,唐朝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外国人喜欢穿唐装,去唐人街吃饭等等,唐朝对中国的贡献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但是在唐朝刚刚建立,因为连年的战乱,整个国家百废待兴。因此唐太祖李渊认识到了这种形势,遂发出《禁屠酤诏》,要求各地减少征战,少征赋税,发展经济。李渊的倡导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在他之后,其子继位,就是闻名于世的唐太宗李世民。
他延续父亲的休养生息的策略,最终将唐朝初期的国力推到了顶峰,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百姓安居乐业,朝廷政令通达。在繁荣的情形下,唐朝宫廷的宴饮之风也逐渐兴盛而起。
唐代宫廷宴饮的物质来源
一场宫廷宴会或者酒席,往往需要非常多的食材、容器以及服务人员,这就要求当时的经济条件必须满足这些要求。唐代有专门的税务机关,是承袭前朝的制度,因此每年都有专门的官员去收赋税。
在《旧唐书》 卷四十八《食货上》记载:开元之前,事归尚书省,开元之后,权移他官,在运盐,铸铁,水运等不同的行业都有专门的征税官员;随事立名,沿革不一。
就是说在唐代,朝廷主要依靠征收赋税、内外官员进贡、外国使节进贡等方式来填补国库,从而为官员的日夜笙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除了征税这种正常途径外,还会有许多别有用心的官员通过走关系送礼的方法,通过搜刮民脂民膏,将不义之财献给朝廷。老百姓苦不堪言,但常常敢怒而不敢言。唐玄宗时期的王烘就是这么一个奸臣。由于唐代管理边疆的制度采用节度使制度,因此节度使拥有完全的经济、军事权力。
为了保住和巩固自己的位置,这些执掌一方的大人物也会向皇上进贡奇珍异宝。有一次,唐德宗在位时,江西、扬州、宣州、浙西等地的节度使就经常赴京进贡。
这些远离京城的土皇帝,例如剑南、江淮等地的节度使、观察使、都团练使,毫无节制的欺压百姓,到处搜刮民脂民膏。想尽一切办法去向百姓征税,巧立名目,导致当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但是"然十献其二三耳,其余没入,不可胜纪。"将贪下的钱财有二三成献给了皇帝,剩下都是自己独吞。唐朝的强大还表现在对外国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每年都有各国的使团带着本地的特产和稀世珍宝去拜见唐朝皇帝。
在《全唐文》 中就描述了达摩国进奉龙脑香的事情,外国使节将这种香送到唐朝廷之上,向文武百官介绍这种香有提神醒脑,烘托宴会氛围的作用。唐皇听完大悦,立即赏银万两。
二、唐代宫廷宴饮的类型
唐朝的宫廷宴饮因为举办时间和地点的不同,有内宴和外宴之分。内宴就是在皇宫举办的宴会,包括内朝会和皇帝及其妃子的生活起居处;外廷宴饮是指在皇宫外皇帝游览之地举行的宴会活动。
同时,唐代宫廷寡饮分为不同节日的宴会、皇帝游玩时的宴会、打仗胜利的庆功宴、朝会及伴随祭祀活动而举行的宴会、宫廷内宴、皇帝为任命的外官饯行宴、皇帝迎接外蕃的宴会。数目非常繁多,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去实施。
唐代宫廷里每到节日都会举办宴会。例如唐代将正月的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都规定为全国性的节日。另外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里也要进行不同类型的宴会。更有甚者,有着唐朝皇帝将自己的生日也定位了宴会日,想要在这天普天同庆。
有记载说唐玄宗就把他的生日八月五日定位了"千秋节",寓意自己千秋万岁。在《唐诗纪事》 中就详细记载了当时在宫廷中的重阳节宴。在唐德宗四年(788)的重阳节宴会中,唐德宗喝酒兴起,便题诗作序,并且下发诏书命令当时的宰相李晟、马燧、李泌等35 人的对他的作品进行品读,当时的大臣都尽力去评定,最终是由德宗皇上御定上等、次等、下等共三个等级。
其实唐代数百年的历史中,有几位非常乐于享受的皇帝,包括唐中宗、玄宗、德宗等, 他们经常乐于参加举办的不同的宫廷游宴活动。仅仅就唐中宗一人而言,他就是极其喜爱游乐的人 ,于是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大帮擅于玩弄词藻的文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有与其相称的游宴。
"帝于景龙中置修文馆学士,盛引词学之臣,从侍游宴。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焉。"这句话就深刻描述了当时的情况。唐朝各个时期的帝王,因为喜欢游宴,但是碍于影响,就经常称是为了与民同乐。如《唐会要》卷五十六载:"先天元年(712)正月,大酬。睿宗御安福门,观百司輔宴,经月不息”。
因此,有抱负的官员曾上书进谏,称有王公贵族,为了模仿皇帝,就增加税目,鱼肉百姓,将老百姓的多年积蓄当作自己的鱼肉之欢。因此这种兴趣虽然给当权者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但是无形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唐朝时期的边境一直不平静,年年都有边境战事,每当打了胜仗后,朝廷为庆祝胜利都会举办宴会。
如贞观五年(631),唐太宗与北边的突厥打了一场恶战,最终打败了敌人。便在宫中举行规模宏大的庆功酒席。而且当时李世民在喝到尽兴时,与李神通、长孙无忌等君臣五人在席间吟诗作对。首先太宗李世民提出一句"绝域降附天下平",淮安王李神通接着道"八表无事悦圣情"。
之后,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璃分别以"云披雾敛天地明"(长孙无忌)、"登封日观禅云亭"(房玄龄)、"太常具礼方告成"(萧璃)赓续。一时君臣欢会唱酬,流为美谈。在唐代的宫廷宴饮中,最普遍的是朝会和为了祭祀封禅而进行的宴会,譬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 在泰山封禅后就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而帝王与宾妃的内廷宴饮活动则是唐代宫廷中最频繁的宴饮类型,而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宴会则是最是典型。正是这个宴会,还流传出绝美的三篇古诗。
当时唐玄宗与杨贵妃游览牡丹花园时,伶人正要演奏乐曲来给皇上助兴,但是唐玄宗听到词曲时龙颜大怒,说怎么能让爱妃听到旧曲子,于是命令李白速速来见,要求李白做出新曲来取悦杨贵妃。
第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就把在场的人都吸引进去,最后李白做了三首清平调,生动的表达了杨贵妃的美与牡丹园中的花争奇斗艳,人就是花,花就是人,都承蒙了唐玄宗的恩泽一样。
当然为了笼络人心,展示自己的皇恩浩荡,唐朝皇帝也经常为远赴外地的重臣送行,摆上送行宴,在长安的灞桥折柳告别,在十里长亭,摆上宴席,以求让臣民享受自己无尽的恩泽。
三、唐代宫廷宴饮中的佐饮活动
在唐代的宫廷宴饮中经常需要奏乐、伴舞等娱乐活动去烘托氛围,在当时为祭祀、宴会等场合专门服务的机构有梨园、教坊、太常寺等。这些地方擅于培养乐师给不同宴饮中演奏器乐、表演舞蹈、表演杂技之类的工作。
同时,伺候王公贵族饮酒作乐的,都是姿色上乘的宫妓,据《大唐传载》称"天宝中,天下无事,选六宫风流艳态者,名花鸟使,主宴。 宴会中常用酒令、嘲谑、乐舞、百戏诸类游艺节目调节宫廷宴饮气氛。唐朝人喜欢喝酒时行酒令,所以在宫廷中也不可避免。
宴会上流行的行酒令是从周朝开始的,最后逐渐完善,到了隋唐达到了顶峰。一般文人雅士最喜欢用行酒令来进行喝酒游戏,经常是撰写诗句来一一应和。唐代(618-907) 的宫廷音乐在中国音乐三大历史时期属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公元4-10世纪),即宫廷歌舞伎乐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也就只有唐代有如此巨大的宫廷歌舞伎乐队伍。五代以后,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乐伎的恩主逐渐由皇帝、达官显贵转移为平民阶层。唐代庞大的宫廷伎乐组织主要为宫廷宴饮提供娱乐服务。
唐代的宫廷伎乐向有"九部乐"、"十部乐"之称。唐代帝王宫廷宴会百僚常设九部乐,九部、十部伎,后来发展为立、坐二部。坐、立两部的乐人在地位上有明显的差别,坐贵而立贱,演奏地点上也有堂上、堂下之分。在演奏技艺上,坐部精而立部拙。
据白居易《立部伎》诗后小注日:"太常选坐部伎,无性识者退入立部伎。又选立部伎,绝无性识者退入雅乐部。则雅乐可知矣。"唐代宫廷中为宴饮佐乐的还有散乐,即各式各样的百戏演出活动。《唐会要》 卷三十三《散乐》记载说,散乐一直都有,但不止一种,可以叫做百戏。
比如掷剑、跳铃、戏绳、透梯、弄碗、缘竿、大面、弄珠、窟磷子拨头。甚至自断手脚、穿肠穿胃等恐怖的表演。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各类乐工的不同地位。唐代百戏表演多集中在大型的哺宴活动中,有山车旱船、寻撞走索、丸剑角抵、戏马斗鸡、舞马舞象等。时河内郡守令乐工数百人于车上,皆衣以锦绣。
四、唐代宫廷宴饮的影响
唐代宫廷宴饮作为上层社会的一种风俗文化,势必对社会各阶层产生重大的影响,所谓上行下效,于是王公贵族府邸多设宴饮场所;京官内臣于节假休沐日选景游宴,各地方节度使、刺史、都团练使等在官邸举行各种宴饮活动;平民在节日和国家大型日聚会庆祝,甚至王公贵族也在酒馆饮酒作乐。
当然在所有的阶层中,只有王公贵族擅于模仿宫廷的宴饮,因为他们拥有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财富,同时与宫廷中的人干系旁多,因此十分了解宫廷宴饮的环节与细节;其次他们大多蓄养家伎以供宴饮侑觞之需。
由于唐玄宗时专宠杨贵妃,以至'杨国忠子弟,恃后族之贵,极于奢侈,每游春之际,以大车结彩帛为楼,长安豪民贵族皆效之"在唐代宫廷宴饮风俗向民间传播的过程中,散落人间的言廷乐工、乐伎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据《封氏闻见记》卷六《绳妓》载,绳妓这一表演节从目本传于唐代宫廷。
总结
后来绳妓因战乱离开官廷。由此可见,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导致了大量的乐妓流落民间,但是换句话说,各种艺人流落民间,也将宫廷宴饮文化带进了平常百姓家里,使得普通的宴饮也逐渐模仿宫廷的规格。
唐代的宫廷宴饮极具风华,极度奢华与讲究,对后代有着很大的启示和参考,其中五代十国的宫廷宴饮多是直接传承唐朝。总之,唐代宫廷宴饮习俗作为上层社会的风俗文化,加速了不同文化艺术的融合与进步,也同时促进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学习与模仿。
拉近了不同阶层之间文化的隔膜,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认同,但是由于其大量的消耗国家的钱财,导致百姓怨声载道,执政者沉醉于美酒佳肴而忽视国事,最终带来了唐王朝的覆灭,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