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做了父母才知道,只要家长聚在一起,话题永远围绕着孩子。哪家孩子乖哪家孩子闹,大家一来二往交流过都心里有数。我们家的宝宝,小小年纪个性明显,有一次别人说了她的裙子不好看,竟然哭着说以后再也不穿裙子了,真是脾气一上来八头牛都拉不住。邻居家的娃3岁,又是憨憨型的,平时不爱哭不爱闹,谁问他问题都爱作答,但只要一抢他玩具,立马追着你满世界跑。
自从做了家长,才知道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对比这件事,是不由自主就会发生的,终于理解了小时候爸妈的口头禅:你看看谁又考满分啦谁又被表扬啦…….好像这种对比教育真的能让孩子向别人看齐,真的就改变自己似的。所以我在想,如果真的想让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到底需要怎样的引导呢?对比别人家让其学习?还是要父母亲身示范的模仿?还是两者并用?
孩子模仿学习+家长示范引导式教育不用我说,答案大家都知道,当然是两者并用效果更佳的。既要让孩子向其他同伴学习好的行为,家长也要充分引导,示范最好的行为给到孩子。抓住了这两个要素,接下来就是日常生活的实践了。针对第一点,如何让孩子欣然向别的孩子学习呢?除了碰到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实际解决,我有个习惯是让孩子多关注绘本、动画、歌曲等这些他们经常接触的东西,挑选好的儿童作品同时寓教于乐引导孩子,前面提到的两要素都能兼顾,何乐而不为呢?
举个栗子,最近孩子疯狂迷上了一部新动画叫《萌鸡小队》,为了给她更好的引导,我也专门陪着看并研究了几集,发现动画还是有不错的教育意义。
比如里面的四个萌鸡宝宝各有的性格特点,憨厚的、捣蛋的、还有会嫉妒的松鼠、害羞的毛毛虫、熊孩子秧鸡等等,爸妈在这些角色身上都能找到各自孩子的身影,看了动画片就知道,我们有时是不能改变孩子性格,不能强制要求孩子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的。
欺负人的熊孩子里面有一集讲秧鸡的,热情的萌鸡邀请它一起玩,但它不但不和人家好好玩,还欺负人,让一只萌鸡宝宝麦奇陷入了危险。但经过一番说明,秧鸡最终明白了朋友的意义,他不但救了麦奇,而这也成了它们美好的友谊开端。动画在最后让人焕然大悟,因为秧鸡每个季节都会迁徙,所以这位小秧鸡一直没有学会如何交朋友,但其实他们也渴望朋友。
想想现在3-4岁的孩子,很多男生其实也会和秧鸡一样,不懂得表达和交朋友,进了幼儿园就爱欺负人,抢玩具啥的。其实爸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理解孩子是性格原因还是环境原因喜欢“欺负别人”,理解熊孩子变“熊”的原因,才能让他们变得不“熊”。
爱嫉妒的孩子还有一集讲的是一只金花鼠带来了很多新奇的玩具,一下就吸引了萌鸡们的注意力。但是他们的另一位朋友小松鼠看到萌鸡们忽略了自己很不高兴,于是做了一个滑板,想要夺回小鸡们的注意力。不料这个滑板却让小伙伴们都陷入了险境。幸好萌鸡的妈妈美佳在关键时刻来到,救了大家。之后萌鸡们也向松鼠表示,它和金花鼠一样,都是它们重要的朋友。
这集各个娃的表现都让我感触很深,几岁的宝宝都这样,喜欢自我为中心,所以孩子多起来一起玩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状况,不是这个哭了就是那个不开心了,但仔细一问都是小问题。爸妈这时候一定不要轻易责备,弄清楚原因,理解孩子,同时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独特性,而不是从比较中获得自信,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过度管教的妈妈深入研究后发现,这部动画不仅把孩子的特性刻画的很入骨,里面的大人角色也很值得玩味。有一集美佳妈妈带萌鸡们去拜访鸡阿姨。这位鸡阿姨从不允许孩子们外出玩耍,因为她觉得外面的世界对孩子们来说太危险了。后来发生了小狗小德救了孩子的事件后,这位鸡阿姨才改变了对外面世界的想法,开始同意让孩子们跟外面的朋友一起玩。
这位鸡阿姨马上让我想到了一个朋友,有了孩子之后提心吊胆,总担心孩子在外边不安全,所以也很少让孩子在外面玩耍。我们为此还起过不少挣执,我始终认为其实孩子要更多接触外面的世界,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甚至我主张要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从小就培养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改天真该让朋友也看看萌鸡动画里的这位鸡阿姨。
宽容、善良、乐观、爱分享,同时快乐最重要!看了这部萌鸡动画,感觉里面还是有不少可以引导孩子学习观看的正向内容,甚至父母也可以学到一些有益的育儿方式。一直以来,大家都反感“别人家的孩子”教育方式,因为自己一路就是被父母“比”着长大的,从小学、到高中、大学,甚至工作。
我一直有意识的让自己绕道这个“别人家”的坎,也怕自己孩子会反感。所以也就会多留点心眼在绘本、动画这些孩子爱看的内容上,用虚拟的人物故事寓教于乐引导他们。比如这次推荐的《萌鸡小队》动画,“别人家的孩子”教育典范,从动画里的各个角色都可以学到。希望孩子们都可以像森林中的这群小动物们一样,朝着更好的自己成长,宽容、善良、乐观、爱分享,同时快乐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