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前段时间热火的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让我们关注到了死刑的问题。你关心杀人后怎么判?还是杀人前发生什么事?是什么时候才要执行死刑?还是尝试了解,为什么死刑犯之所以成为死刑犯的原因?
《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而《我的儿子是死刑犯》这部纪录片,透过镜头的刻画与叙事,带领观众认识到,在家人成为死刑犯后,那些被遗留下的至亲,其所背负的罪恶与痛楚又该如何被理解。
刑法的任务
对大众而言,刑法的任务不外乎维护社会秩序、预防犯罪及保护法益与社会共同生活的基本伦理价值,而多数人也都倾向支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应报论观点。甚至,深信“刑法万能论”,认为刑法可以解决社会中一切的不和谐;就算再不济事,还是可以“解决你”。
然而,刑法的任务真的只是这样吗?
在当今社会,多数人都崇尚所谓的“治乱世用重典”,当一个人犯了错,就该以严刑峻法加以惩罚,杀鸡儆猴、以儆效尤。然而一味的重典,是否真能治乱世?还是只是提高了犯罪成本,甚至愈具挑战性,就愈加吸引人?或者,既然犯罪成本垫高,而结局也都一样,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悲剧的连续性会不会由此而生?
我们翻开历史,严刑峻法从来没少过,从拔指甲、夹手指到满门抄斩的斩首示众,但“乱世”真的被终止了吗?每个时代都有“乱世”的不同定义,但乱与不乱理应有犯罪数据做为佐证,但我们却总是看到,特定刑事案件透过媒体被放大,而恐惧也总是被无限扩散,人们感叹好乱好可怕,但真的是这样吗?
因此,刑法的任务,是基于“复仇”心态展开的国家权力行使?还是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发现一名名被告的人生轨迹如何走上偏差,并协助他们重新与社会、与人建立连接,最后得以复归社会,并终为社会所用?
死刑的意义
有不少人认为,“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他欠你的钱,可以用钱还你,但是用死刑犯的性命能换回逝去的生命吗?死刑,让犯罪者受到国家的制裁,但“一命抵一命”真的就是公平正义吗?枪响之后,又真能抚平被害者家属心中的痛楚?而那些对社会造成的创伤与恐惧阴影,又该如何平复?
片中,一名死刑犯在监所中自杀了,“死刑”就像标签,预告他已被世界抛弃,而他也放弃了自己。而死刑,也像是对他传达,“你可以不用再为你做过的事情感到忏悔,也不用去弥补你所伤害的,因为你死了,这世界的春夏秋冬、悲欢离合再也与你无关。”因为你一死了之了;因为你很快就解脱了;因为你不必再对这个世界有所后悔。
然而,令人们不解的是,为什么犯错的人可以不用为他犯下的错道歉?不用忏悔?不用弥补?就这样一了百了?在震撼社会后,为什么犯案没人知道。没有原因,没有解释,只有死刑执行后的一片沉默。
死刑是否意味着国家与社会面对犯罪的集体失能?纵然那些“穷凶恶极”的死刑犯凸显多少社会矛盾与问题,但国家与社会不仅无心厘清问题,只想执行枪决以扑灭民怨,甚至用来挽回低迷的民意支持。如果我们未能从线头抽丝剥茧,依循线索探勘问题的本质,那么,问题总会周而复始,而发生重大社会案件的周期,也或将越来越短。
其实,一旦社会发生重大刑案,媒体揭露嫌疑犯的家庭、成长与社会背景后,在各大新闻留言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可称做“专业比惨”的留言。
有网友经常框称,“我小时候也xxx,怎么就没有去杀人?”“我小时候比他还xxx,怎么我就活的好好的?”更有甚者,“我爸妈也怎样怎样,我怎么就没有精神病?”
然而,这类以自我中心出发的评论,也总是疏忽了每个人人格特质的差异,甚至是好运。或许你在某个关键的时刻被拉住一把;或许你有足够的支持系统;又或许,仅是你运气很好而已。换言之,每个人面对同一件事的耐受程度不一、相关支持系统也殊异有别,我们是否真的去了解过,那些重刑犯的背后的结构性问题,让他们被碾压而过、并坠落至此?
小结
《我的儿子是死刑犯》记录了三位死刑犯及他的家人,为什么牵扯到家人?就如同〈《我们与恶的距离》:留下的空白,你想填上什么?〉一文中所述:
“诛九族”是古代帝制时期冒犯皇室的下场,然而时过境迁、物换星移的现在,诛九族消失了吗?不,并没有,只是换了个方式存在。从以前的推上刑场斩首示众,变成了推上新闻画面,让大众以“言语”这把利刃,在网路的世界“斩首示众”。
透过这部纪录片,或许我们可以多一些思考空间,重新思考死刑的意义,以及面对社会重大案件时该抱持的态度,是吃瓜看戏、拥抱正义烈火追杀九族,还是走过那些激情与愤慨的舆论,看见死刑犯的生命经验,与寻找可能的处遇方式?又或者我们可以重新思考死刑的替代手段,让他们为自己犯下的过错忏悔、弥补?
看完《我的儿子是死刑犯》也有观众提到,犯下杀人案的郑捷,犯案动机就是为了死刑,因为没有勇气自杀,所以只好透过制度,将自己杀死;但是为了利用制度杀死自己,他必须先带走其他人。
而我们也可以借此思考,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或许不是死刑,而是让每个蜷缩在阴暗角落的人,能够重新找回与社会连结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