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谈到香港的“卧底”电影,大家都不会陌生。
远的,《无间道》、《门徒》……
近的,《使徒行者》、《追龙2》……
不得不说,香港很多警匪片都有“卧底情节”。
而今天要讲的,就是这部香港卧底片的“鼻祖”——《边缘人》
八十年代初,香港电影圈掀起一股新浪潮运动。
徐克,许鞍华等大批新导演,在创作上大胆革新。
而这场运动的旗手——章国明,便拿出了这部《边缘人》。
作为香港卧底题材的开山之作,它几乎奠定了往后卧底题材的标准模式:成为卧底——堕落——扭
曲——毁灭。
要知道,它可比《无间道》早了21年。
但不同于很多后来的卧底片,《边缘人》没有把“卧底”浪漫化,而是用了极其写实的视角,真实地
展现警察在成为卧底以后,在身心上如何备受摧残的变化轨迹。
片中的阿潮,本是一名刚毕业的普通警员。
他不甘心这种每天开罚单,抓小贩的枯燥生活,说:
“死,我才不怕死,问题是能不能死得轰轰烈烈”。
但他此时的生活,是平静的。
直到有一天帮办陈sir看中了他的生面孔,欲安排他去做卧底,渗入黑社会。这对于早就厌倦了枯燥生活的阿潮来说,自然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从此,他的生活便迎来巨变。
成为一名卧底后,他蓄上了长发,换上一身牛仔服,宛若一个真正的“古惑仔”。通过老卧底泰哥的
牵线,他成功渗入到这个犯罪团伙中。
为了博取他们的信任,阿潮开始与这些人打成一片,过上了充斥着香烟美女的糜烂生活。
甚至与他们同居,住在幽暗的小黑屋里。与此同时,他已无心兼顾到女友那边,经常爽约不见人
影,但这只是堕落的开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既要深入到这些团伙中,就避免不了与他们共同作案。
而作为卧底,陈sir还特意嘱咐他:不能伤人
初次作案的阿潮,还会感到胆怯。果然,在实行抢劫的时候错漏百出,刀都拿不稳。
最终没出人命,还抢来一大笔钱。他一脸庆幸地开起了玩笑:“想不到抢劫这么轻而易举啊”
陈sir提醒他不要乱说话,就是怕他陷入这种“作案快感”中。
参与犯罪,但可以免于承担后果。这或许是卧底唯一的特权。
阿潮听从指示,收下这些黑款。此时的卧底生活,对他来说还像过家家一样。
他和泰哥、阿芳在游船上聚会,抽起了烟,动作娴熟。
阿芳问他:“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
他找借口说:“应酬嘛,不学学怎么行呢”
除了学会抽烟,阿潮还玩起了赌博,借高利贷。
输光了,便满嘴脏话。
哪怕是被同伙怂恿拦路抢劫,也说上就上。
虽然因此被抓,但由于有陈sir包庇,依旧可以安然无事。
这是他第二次享受卧底特权,他还打趣说像玩游戏一样。
接下来的大劫案,是本片的重头戏之一。
由于有阿潮的情报,警方和匪徒起了正面冲突。
光是这风格凌厉的手持摄影,就让梗主看得血脉喷张。
混战之中,他好不容易摆脱警察追捕,却不想老大华哥也逃了出来。
这下子卧底身份直接暴露。
生死关头,陈sir故意放走匪徒阿雄。
华哥误以为阿雄才是卧底,直接枪杀。
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还亲眼看到同伙成了自己的替死鬼。
阿潮直接崩溃。
“边缘人”的生活,再也不是玩游戏那么简单了。
这时的他,从堕落正式步入扭曲。
华哥要逃走避风头,他竟心生怜悯,将身上的钱都给了他。
在街头遇到阿芬,他本能地装作不认识,当她是舞女。
回头想解释,却苦于无法道出真相,得不到女友的谅解。
最终,阿芬也放弃了他,另结新欢。
这时的阿潮已经与黑社会无异。
连姐姐都埋怨他:“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阿芬的离去,让他因此心怀报复,便去抢劫阿芬男友的金铺。
本想借着卧底的特权,为自己开脱,却在警局被对方认出。
陈sir无奈之下,只能将阿潮逐出警队。
心智崩溃,人格扭曲,众叛亲离。
《边缘人》作为首部卧底电影,并没有一味地卖弄动作和枪战,而是直接揭露了卧底这一职业,在
生存和人性上的困境。
阿潮既是警察。所以需要和警方合作,行使职责上的正义。
但他也是匪徒。团伙的忠诚,是他存活的根本。
两种互相矛盾的身份,带来的是割裂的人生。
与此同时,电影还点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按导演章国明的话说:
“我很相信环境会改变人,很难有出污泥而不染的人。让一个警察装扮成贼,日子一定很难过。”
环境对阿潮的改变,最明显的就是在外貌上。
原本的英俊警员,不知不觉,变成影片后半部分的那样丑陋、不堪。
加上被逐出警队,阿潮已彻底沦为一个“边缘人”。
在心理学上,边缘人是指“两个社会群体都不参与,处于群体之间的人”
片中也有多处地方在暗喻着这一概念。
比如,当阿潮见不到阿芬时,便瘫坐在过道上,像极了他的夹缝人生。
“刀刃上的蜗牛”,更是一处绝佳的比喻,就像海报上的他,行走在刀刃上。
阿潮站在铁轨分叉路上的这一幕,不就是“边缘人”的象征吗?
此时的他,既不属于警队,也不属于犯罪组织,恰巧处在这两者中间。
想回归警队,却已深陷江湖纠葛。
想彻底沦落,却又放不下心中的正义。
这种夹缝中的生活,必然会导致毁灭。
《无间道》的结尾,卧底陈永仁,被一枪打死在电梯里。
而阿潮的结局,却比这更残酷。
华哥突然回来,想伙同阿潮组织一次入室抢劫。
阿潮嘴上答应,实则想趁此机会立功,恢复警职。
他内心的正义,还未泯灭。
然而就是这仅存的良知,害了他。
在抢劫一户家庭时,阿潮因一时心软,给了户主小孩一张钞票。
小孩将抢劫的消息写在钞票上,扔下阳台,引发居民骚乱。
陈sir成功抓捕华哥,派人封锁大门,想等骚乱平息后,再接出阿潮。
谁知阿潮被小孩当面指出。
群起围攻之下,被活活打死。
这个结尾的围殴场面之真实,残忍,简直令人不寒而栗。
待到陈sir与泰哥赶上前,阿潮已奄奄一息。
他用最后一口气发出一句质问:我算不算死得轰轰烈烈?
躲过了黑社会的怀疑,逃过了警察的追杀,却死在平民的乱棍之下。
阿潮的死,死得极其讽刺。
或许,这正是大部分卧底的宿命。
一旦踏入卧底这个职业,就难以再回头。
阿潮姐姐在洗衣店里不经意的一句:“白的染黑容易,黑的染白多难啊”,已经预示着阿潮的结局。
导演兼编剧的章国明,凭借这部开创性的作品,在当年的金马奖台上,拿下了最佳导演、最佳编
剧。
而饰演阿潮的艾迪,更是从一个无名小生,成为当年的金马影帝。
作为首部卧底片,它代表早已不止是一部电影,而是一种类型,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卧底题材电影。
令人遗憾的是,《边缘人》后,章国明便鲜少推出佳作,逐渐淡出影圈。
而主演艾迪,更是因拍戏意外受伤,几年后便远赴美国隐居。
直到2015年,我们才在《踏雪寻梅》中,看见他的身影。
此时的他,已人到中年,头发泛白。
种种缘由,让《边缘人》成不了众人皆知的“经典”。
这么超前的电影,如果被遗忘,那就实在太可惜。
我想,我们不仅要知道《无间道》,也要知道:
在近40年前,还有一部《边缘人》。